二胡与冬不拉的源流
二胡是我国弹拨乐器之一,属于我国古代丝类乐器,其前身便是古代胡琴,是由胡琴演化出来的乐器之一。
胡琴兴盛于明清时期,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其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据说唐宋时就已经在中原出现了。到了宋代,二胡又叫“嵇琴”。
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他所著的《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
嵇琴本嵇康所制,所以叫嵇琴。
这说明在北宋时期,胡琴演奏已经有很高的演奏水平。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还记载了北宋时期已出现马尾的胡琴。后来史书《元史·礼乐志》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
在宋元时期,随着戏曲、曲艺的发展,我国民间乐器随着“勾栏”、“瓦舍”的兴起而发展了自己的伴奏乐器。其中最主要的乐器是源自蒙古族和西域的马尾胡琴,经与前朝留下的嵇琴、轧筝融合,创制出新颖的胡琴,这便是二胡的由来。
到了明清时二胡进入鼎盛时期,它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开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不过这时的二胡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又称为“南胡”,它集中于中高音域的表现,音色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极高,广为大众接受。
随着二胡的不断发展,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生于晚清时期的刘天华是近代二胡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5个把位,从而扩充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
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后来,我国民族音乐和民间音乐发展很快,著名二胡艺人华彦钧、刘北茂等民间艺人的二胡乐曲开始流行,使二胡演奏艺术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起来。
二胡和其他弓弦乐器的构造基本相同,分为琴杆、琴筒、琴轴、及琴弓等部件。除琴弓为竹制外,其他部件均为木制。
二胡琴筒主要分圆八角和方六角两种,此外还有扁圆筒、圆筒等形制。二胡琴筒一侧蒙有蟒皮,这与中胡、高胡相同,而板胡琴筒是用椰子壳制作的,一侧则用木版粘住。
还有,二胡几个部件都是用竹子制成的,但其琴筒一侧是用蛇皮蒙制的。几种乐器的尺寸属中胡最大,其次为二胡、板胡、高胡、京胡。
二胡音色具有柔美抒情之特点,发出的声音极富歌唱性,宛如人的歌声。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一方面取决于二胡的内外定弦的音高与弦的张力适宜,另一方面是由于二胡琴筒的一侧是用蟒皮蒙制的。因此,在一般演奏时无需大力度按弦和大力度运弓,即可发出平和柔美之声。
在明清时期流行的丝类乐器,除了二胡以外,还有哈萨克族的冬不拉。冬不拉是我国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一种弹拨乐器。
冬不拉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到10个品位,两根丝弦或钢丝弦,可奏出3至8度的和音。
冬不拉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这是古代哈萨克人民喜爱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他们用冬不拉伴奏,自弹自唱,有固定的唱词,旋律悠扬、宽广、而明快。
在明清时期,人们把即席作词演唱歌者称为“阿肯”,意即游唱诗人。冬不拉曲调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节奏多用混合拍子,可以奏出三度、四度、五度、六度和八度的和音,一般音量较小,用于自弹自唱、独奏和合奏等。
后来,哈萨克族的音乐工作艺人对冬不拉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品位,改用钢丝弦,扩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他们制成有高低音不同的冬不拉,如4弦12品的最高音冬不拉、4弦15品的高音冬不拉、2弦13或14品的中音冬不拉、2弦17品的次中音冬不拉和10品的低音冬不拉等。
哈萨克族在演奏冬不拉时,他们将琴斜置于怀中,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弹拨。左手按弦时,多用食指和拇指,其次是中指和无名指,小指很少使用,右手主要用中指和拇指拨弦,其余三指少用,有时也使用拨片弹奏。一般以外弦奏旋律,内弦作和弦衬托,有时也相反,还经常用内外弦同时弹奏旋律。
流传在明清民间的冬不拉乐曲达200多首,其中以马为题材的乐曲最多,其次为描写狩猎生活、歌颂美丽山河和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其中较优秀的独奏曲有《高潮》、《伊犁河的波浪》等,协奏曲有《美丽的巴尔鲁克山》等。
[旁注]
陈元靓 宋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著作有《事林广记》、《岁时广记》和《博闻录》等书,他所处的宋代是我国一个社会文化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承前启后的时期。而他所著的《岁时广记》记载了这一时期之前的岁时节日资料,在历代岁时记中起着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代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多初年。由宋濂、王祎主编。全书210卷,包括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这部史书对了解12至13世纪上半期蒙古族历史有重要价值。
刘天华(1895年~1932年),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32年因病逝于北京,年仅37岁。代表作有《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歌舞引》、《飞花点翠》等。
琴弓 作为我国古代琴乐器的附加物,与弹拨方法所产生的声音相比,运弓生成的音质实在是太弱。早期的琴弓形如拉满的狩猎弓,它有一个向外凸出的弯曲拱形,弓的两端内侧系着一束拉紧的马尾,使其在拉过琴弦时能长久保持弦的振动。
板胡 属于民乐中的弓弦乐器,琴筒由木料或椰子壳制成,它的发音清脆而响亮,适用于表现热情奔放的曲子。除了独奏外,它也是北方的戏曲,如河北梆子、评剧、豫剧等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
哈萨克族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新疆,其人种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和欧罗巴人种及印度地中海类型之间的混合类型,属于混血民族。哈萨克是伟大的民族,为人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哈萨克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哈萨克文学包括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后者的地位十分重要。
诗 是我国古代吟咏言志的文学题材与表现形式,汉代以后《诗》则专指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诗人一般泛指写诗的人,在文学意义上讲,应是在诗歌创作上取得成就的人,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人。诗的题材繁多,一般分为古体诗和新体诗,如四言、五言、七言、五律、七律、乐府、趣味诗、抒情诗、朦胧诗等。
伊犁河 古称“亦列水”、“伊丽水”。我国古代塞人、月氏人、乌孙人、突厥人等生活于此河流域。伊犁发源于新疆天山西段,主要支流有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喀什河,河源均出自天山。
[阅读链接]
其实,我国各地方戏曲并不是都用二胡来伴奏的。
在清代晚期,随着我国地方戏唱腔风格需要,胡琴逐渐分化。这时出现的配合秦腔、豫剧需要的板胡,京剧、汉剧需要的京胡、京二胡,河南坠子需要的坠胡,广东粤剧需要的高胡,潮剧需要的椰胡,湖南花鼓用的大筒,蒙古说唱用的四胡,川剧用的盖板子,河南越调用的四弦,福建莆田戏用的枕头琴,侗戏用的牛腿琴,壮剧用的马骨琴,晋剧用的二股弦等弓弦乐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