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大吕——革类乐器

在我国古代,革类乐器占了大多数,这和先民们的长期狩猎生活,大自然所提供天然的制作材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鼓是我国古代一种打击乐器,一般是在坚固的圆桶形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皮膜,可以用手或鼓杵敲击出声。

腰鼓是我国汉族古老的民族乐器,它来源于唐代,很好地表现了生活。在唐代,先秦大鼓的传承除了腰鼓以外,还有羯鼓。羯鼓是一种来自其他民族的鼓类乐器,据说来源于羯族。羯鼓传入中原之后,受到先秦大鼓的诸多影响,其两面蒙皮,腰部细,用公羊皮做鼓皮。

鼓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那是在上古时期,黄帝身边有个大臣,名叫常先,他发明了很多狩猎工具。

有一次,常先捕杀了一头野牛,把剥下的牛皮随手搭在一个木墩上。这个木墩是空的,有一搂粗。时间一长,常先竟把这件事给忘了,野牛皮经过长时间暴晒后便收缩了,把空木墩裹得紧紧的。

有一天,黄帝正在驯马,他无意间发现一张野牛皮蒙在木墩上。黄帝伸手随便拍了一拍,谁知这一拍竟发出“咚咚”的响声。

黄帝用劲再一拍,声音更大。黄帝觉得好玩,便寻来两根木棒,双手使劲擂了起来,结果发出声音像雷鸣一般。

这时,黄帝的马听到这声音,猛得受了惊,竟冲出了木栏,全部跑掉了。黄帝很是惊奇,他便召集来各个部落首领和大臣,去问大家这是怎么回事。

这时,常先赶来,他问明了情况,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黄帝敲的就是常先早先晒的那张野牛皮。

常先赶快把木墩倒过来一看,原来里面是空的。常先也用手拍了拍,同样发出“咚咚”的响声。常先又找来一张大鹿皮,把木墩的另一头也蒙住,再用木棒一敲,响声比原来更大、更好听。

常先觉得这是个有用的东西,他向黄帝请求要好好研究一下这个东西,重新再做一个,黄帝答应了。

常先选择了一棵木质较好的空心树,他把里边掏大,做成圆形,然后把鹿皮和野羊皮蒙在两头,用一只手就可以拿动。常先又让仓颉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鼓”。

谁知道,鹿皮和野羊皮都不结实,用劲一敲就打破了,只好改用野牛皮。然而,捕捉野牛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野牛是一种异常凶猛的动物。怎样才能搞到野牛皮呢?常先躺在一棵大树下,想了又想。不知不觉便睡着了。

就在这时候,玉皇大帝派九天玄女给黄帝送《兵书》,正好路过这棵大树时。九天玄女发现常先正在树底下睡觉,再一看,才知道他原来是为蒙鼓没有适合的皮子而发愁。九天玄女本想叫醒常先,但又一想自己不能随便和凡人说话,她只好托梦给常先。

九天玄女在梦中对常先说,东海有个流坡山,山里有种怪兽,形状如牛,却没有长角,只有一只脚,身子却大得出奇,平时不太活动,但一出现,海洋上不是刮风便是下雨。

那只怪兽两只眼睛射出的光芒,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一怒吼,比雷声还大,这种怪兽名叫雷兽。雷兽整天在海里无忧无虑,喜欢仰面躺卧,以爪击腹为乐,而每拍一下肚皮,就响起一声巨雷。

九天玄女还说,用牛皮蒙鼓,用雷兽的骨作为鼓槌,一敲起来,地动山摇,威力无穷。”

常先醒来,他忙把梦里的事告知黄帝。黄帝听罢,马上命令大将应龙派几个会水的能手,入海捉拿怪兽。

不几天,大将应龙就把野牛和雷兽捉拿回来,然后按常先的设计,50天就做成牛皮大鼓800面,做成雷兽鼓槌1600根。

传说在涿鹿大战开始前,黄帝就已经把800面牛皮大鼓埋伏在暗处,当蚩尤军队冲向黄帝军队的前沿阵地时,黄帝把手一挥,800面大鼓一齐擂动。蚩尤军队还未交战,就被鼓声震得人仰车翻,耳聋眼花,个个东倒西歪,溃不成军。

黄帝军队乘着鼓声,发起总攻,一举把蚩尤消灭在涿鹿之战。从此,鼓就成为我国古代战争中不可缺少的用具,人们以后就把它叫做“战鼓”。

其实,这只是一个传说故事。在我国古代,革类乐器占了大多数,皮革是在狩猎生活中能经常得到的材料,它除了能供人们制作衣服之外,还能制成多种击奏乐器,这些乐器在地广人稀的生活与生产环境中,以它的宏大声音,起着鼓舞人心、协调动作、传递信息、惊吓野兽等多种作用。

鼓是用来演奏雅乐的主要乐器之一,鼓能振奋人的精神,激发人的斗志,鼓舞人们奋勇前进。千百年来,不论是在两军对垒的战场上,还是在艺术表演的舞台上,都离不开鼓。

鼓的出现比较早,从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按汉代学者戴圣所著的《礼记·明堂位》的中的记载,远古的伊耆氏时代就有士鼓,也就是陶器制成的鼓。

由于这种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

还有人认为,最早的鼓应该是由远古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来,人们出土的陶鼓证明了,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陶鼓的制造。

陶鼓又称“土鼓”,是用陶土烧制成鼓框,再蒙上动物的皮革做成的。在我国以瓦为框制造陶鼓的传统,沿袭了很久。

腰鼓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在先秦时期广为流行,先秦的鼓除了木质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为鼓材的。

到了周代,我国已经有专门设置的鼓人来管理制鼓、击鼓等事。鼓人所管理的有各种用途的鼓,如祠堂用的雷鼓、灵鼓,乐队中的晋鼓等。

这一时期,专门用于军事的叫“汾鼓”,据后来东汉文学家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这是一种长8尺,鼓面4尺,两面蒙革的大鼓。

此外,路鼓、晋鼓、等也用于军旅,这些鼓以后发展为各种规格的战鼓,在军事上得到普遍运用。

鼓作为乐器也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鼓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由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周代的礼乐文明,甚至还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

在先秦时期,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逐渐演变成了鼓类乐器。

在先秦时期的鼓,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我国先秦的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在先秦时期,我国传统的鼓多源于中原,秦汉前已经有20多种。这些鼓虽然大小高矮不同,但几乎都是粗腰筒状。当时鼓已经用于诗、乐、舞以及劳动、祭祀、战争和庆典之中。

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原有的各种传统鼓几乎都得以保留并有所发展,还有很多边远少数民族的鼓传入中原,虽然曾在中原长期流行并具有重要地位,但后期日渐衰落以至失传,仅在文献中留下了一些不详的记载,例如檐鼓、齐鼓、鸡娄鼓等。

在先秦时期,我国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鼓,各民族流行的鼓主要有粗腰筒形鼓,是我国代表鼓类乐器之一,比如景颇族的增疆、侗族大鼓贡等。其鼓身为一段长约3米的巨木挖空,双面膜以皮条拉紧,置于两根横木上或悬于木架。两人各击一头,或坐于鼓上,或边击边舞。

这种鼓常用于室外大型歌舞伴奏,如侗族大鼓贡的鼓框用整段原木挖制,长约100厘米,直径约50厘米,两面蒙牛皮,腰部稍大,两侧安大铁环。这种鼓横悬于鼓楼内,仅用于节日和集众商讨大事。

还有一种比如大鼓,堂鼓、战鼓、书鼓等。先秦乐队用的大鼓膜径约50厘米至100厘米,上下蒙牛皮,平常置于鼓架,双槌敲击,用于器乐合奏及乐舞的伴奏。

堂鼓又称“同鼓”、“杖鼓”,其外形与大鼓相同,但普遍较小,鼓径一般有7寸、8寸、10寸三种规格。堂鼓用于器乐合奏、乐舞的伴奏及独奏。

战鼓外形与大鼓相似,但较低短,又称“扁鼓”。战鼓发音响亮,有大小不同规格。战鼓主要用于先秦战争和古人报时集会。

鼓这种打击类乐器是我国古代乐器中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先秦著名文学家屈原曾经在他所写的《九歌·东皇太一》中写到了鼓:

扬枹兮拊鼓,鼓槌扬起呵鼓声沉,疏缓节兮安歌。节拍疏缓呵歌低吟。

这便说明了,在我国先秦时期,鼓是革类乐器的代表。先秦鼓有悬鼓和建鼓等类别之分。

建鼓与悬鼓不同的是支立的方式,建鼓通过一根长杆穿鼓腔而过,长杆插于鼓座从而将鼓立起。随县曾侯乙出土有建鼓的实物,并出土一幅绘于漆器上的《巫师击鼓图》生动地再现了楚人在建鼓的伴奏下起舞的情景。

悬鼓,多悬挂于虎座立凤鼓架上。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一件,鼓径70多厘米,鼓厚10余厘米。鼓腹有三个铜铺首衔环,分别系挂于对应的两个凤首及双凤相连的尾端。鼓身侧置,可两面敲击。

[旁注]

黄帝 又名“轩辕帝”,是我中华民族的始祖,我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在此期间有了文字。因为在他统治期间,我国的土地是黄色的,所以称为“黄帝”。

常先 为我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同嫦娥、常仪等皆为具有神话色彩的上古先民。《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此外,还有常先造鼓的传说。

仓颉 史皇氏,据《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君守》记载:仓颉,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也就是“造字圣人。”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

玉皇大帝 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是道家所封的神仙之一。据说他居住在玉清宫,道教认为他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虽然他的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他除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还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和吉凶祸福。

九天玄女 原为我国上古神话中的战神,后经道教增饰奉为女仙。虽然他在民俗信仰中的地位并不显赫,但她是一个深谙军事韬略,术法神通的正义之神,形象经常出现在古典小说之中,成为扶助英雄铲恶除暴的应命女仙,故而她在道教神仙信仰中的地位异常重要。

蚩尤 中华始祖之一。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约在4600多年以前,黄帝战胜炎帝后,在涿鹿展开了与蚩尤部落的战争,后来蚩尤战死,东夷和九黎等部族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后来中华民族的最早主体。

戴圣 世称“小戴”,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他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许慎(约公元58年~约147年),东汉注明文学家,著有《说文解字》和《五经异义》等。其中他所著的《说文解字》备受推崇,《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说解文字原始形体结构及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后人研究语言文字学、文献学是唯一的经典著作,意义非常重大。

蛮荒 一般是指我国上古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因此被人们称为“蛮荒时期”。也泛指远离京畿而文化、经济落后的僻远地区。《后汉书·樊准传》:“化自圣躬,流及蛮荒。”

同鼓 我国古代民间流传的较大型的鼓类乐器。堂鼓的一种。广泛流行于苏南一带。同鼓的鼓身呈桶形,中间略宽,鼓高约60厘米,多用椿木、色木、桦木或杨木制作,两面蒙以牛皮,鼓面直径约50厘米。鼓身中部装有三个鼓环,用以穿系鼓带或作悬挂之用。

齐鼓 我国古代击奏膜名乐器。“齐”从“脐”简化而来,因鼓面设“脐”故名。即在鼓面中心粘一圆形贴置薄膜,以抑制噪声,改善音质,也便于定音。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

[阅读链接]

先秦还有一件鼓乐器珍品,人们称之为虎座鸟架鼓。

这种鼓是以卧虎为座,在凤鸟为鼓架的悬鼓,为具有独特楚民族和地域特点的楚乐器。猛虎伏地欲起,鸣凤引项向上,与圆形鼓浑然一体,构成一件完美的艺术精品,深受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