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学”的创立者阿德勒
弗洛伊德公布了他的两大发现——无意识和性本能之后不久,精神分析学会内部便出现了危机,他的两位高足因不同意其泛性论而同他分道扬镳, 另立门派,企图克服他将两大发现运用于社会生活领域而出现的重重矛盾。两位高足之一便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
阿德勒(1870—1937)出生于奥地利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1895 年毕业
于维也纳大学,并获该校医学博士学位。1902 年加入弗洛伊德学术圈。因其才华出众深得弗洛伊德器重,成为弗洛伊德集团的领导人之一,1912 年同弗治伊德关系破裂,自成一派。其主要著作有:《自卑与超越》(1932)、《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创立从内在逻辑性而言,它是对弗洛伊德强调无意识、性本能及俄狄浦斯情结是一切事物的最终根源观点的反叛;从外在影响看,它是受到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影响后的理论创新。他提出,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向上意志”的支配,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内驱力,将人格各方面汇合成一个总目标,即要求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优越感是属于个人独有的。人们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是向着一个方向:追求优越,追求征服,永不停留。优越感目标引起人们不仅在个体的水平上,而且在一切文化的历史上进行着不懈的奋斗。之所以如此,阿德勒认为目标中有一个共同的要素——“想成为神的努力”。每个人都有自己具体的追求目标。一旦优越感目标具体化,在生活的样式中,就不会犯错误。
弗洛伊德把动机的原始基础归结为俄狄浦斯情结,而阿德勒认为对优越感的渴望与追求起源于“自卑感”,而人的自卑则是肇端于人在幼年时的无能。这观点显然受到阿德勒幼年时生活经历的影响。阿德勒自小患有驼背, 行动不便,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惭形愧,极为自卑。所以他最初把“无能”理解为“有着器官缺陷、体弱、多病”,自卑感就是这种无能引起的“怯懦、优柔寡断、怕羞、服从听话”等。后来,他把任何真实的和想象中的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的障碍都划入“无能”的范围,它们都会引起自卑感。因此,阿德勒说:“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感”(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第 47 页)。
阿德勒认为自卑可以摧毁一个人,使其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它也能使人奋发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缺陷。这里的“补偿”便是阿德勒对付自卑的方法。他举例说,古希腊的德奥斯尼斯原先患有口吃,经过数年苦练竟成为名演说家;再有尼采身体羸弱,但他弃剑从笔,成为世纪之交的哲学大家。他认为“补偿”有两个层次,一是通过发奋克服缺陷,一是以彼方面优势弥补此方面不足。阿德勒认为,“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阿德勒:《自卑与超越》,第48 页)补偿是“向上意志”的表现,是源于自卑但却推动人去追求优越感目标的基本动力。
在人格形成问题上,阿德勒提出“生活的方式”观点。他强调社会环境尤其是家庭决定着一个人在儿童时代就已形成的人格。儿童处在不同的环境,其克服自卑、进行补偿的方法也就不同,这不同的方法凝固下来,就成为儿童日后对付环境的特殊方式,即“生活的方式”。
阿德勒还提出了“生活的意义”概念,认为人类生活于“意义”的领域之中。何为生活的意义?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三条重要的联系,这些联系是他必须随时耿耿于怀的,它们构成了他的现实,这三条联系是:我们居住于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上,无处可逃;我们并不是人类种类的唯一成员; 人类有两种性别,个人和团体同生命的保存都必须顾及这个事实。阿德勒说, 这三种联系决定我们面对每种生活问题、每种工作时都需要有合作的能力, 都必须在人类社会的架构下,以能够增进人类福利的方式来予以执行。因此,
生活的意义都是一共同的意义,是别人能够分亨的、也是别人认定为有效的意义。
我们姑且不论阿德勒把人类行为归结为出于自卑及对自卑的克服。补偿和超越之观点有多大的合理性,仅就他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批判弗洛伊德主义来说,“个体心理学”在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思潮中应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