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哲学者雅斯贝尔斯

德国存在主义的兴起和流传,还与另一位哲学家分不开,这就是创立生存哲学的雅斯贝尔斯。他与海德格尔同是德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整个存在主义流派的先驱。

雅斯贝尔斯(1883—1969)出生于德国奥登堡。1909 年获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13 年到文德尔班领导的海德堡大学哲学系讲授心理学。1919 年在胡塞尔影响下,发表《世界观的心理学》一文,探讨人生,宣扬存在主义,走上哲学研究的道路。后迁瑞士。其主要哲学著作有:《哲学》(1932)、

《理性与生存》(1935)、《存在主义》(1938)、《论真理》(1948)、

《历史的根源和目标》(1949)等。

雅斯贝尔斯把哲学变成一种人对上帝信仰的内心体验,主张人通过“超越”而达到与上帝合二为一的境界。是一位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

①通过内心追寻存在的“存在哲学”。雅斯贝尔斯曾对哲学作了简短的界定。他认为,哲学以人的个性、命运、经验等为形成基础,引导人们领悟自己的存在。“无论什么地方,只要思想使人们领悟他们的存在,就有哲学。”

(雅斯贝尔斯:《哲学与世界》,第 3 页)哲学思想是出于自由创造。他称这种哲学为“生存哲学”,其任务或使命是通过人的存在,发现作为本原的实在,即存在本身。

什么是真实的存在?雅斯贝尔斯认为,以往哲学家作出过多种回答,但他们均从主客体二元分立观点出发,把存在当作对象,没有找到真正的答案。他的回答是:存在的既不单单是主体,也不单单是对象,而是居于主客体之上的东西,即大全。存在即大全,揭示存在,就是揭示大全。

那么,如何理解大全?雅斯贝尔斯认为,一般地说,大全有两种主要形式:“围绕着我们的存在本身”和“我们所是的存在”。作为存在本身的大全又表现为世界和超越存在两种形态。世界不是我们本身,但我们包容于世界之中;世界也不是对象,而是观念。人所知的存在只是世界中的一部分, 而非整个世界。超越存在不是世界,它借助于世界中的存在说话。然而,当世界建立在自身的基础上,无法指出超出自身以外的东西时,超越存在就无从谈起。作为我们自己所是的大全又表现为此、一般意识、精神、生存四种形态。雅斯贝尔斯的此在不同于海德格尔的此在,是指生活于一定环境中的特殊的人的存在,为多门具体科学所研究。一般意识,即意识本身,是能够反思的人的存在。每种存在的事物都通过它而成为人的对象。精神与观念相

联,人通过观念可使他们面对的外界世界与自己的心灵统一起来,是较意识本身更为深层次的人的存在。雅斯贝尔斯指出,上述三种方式是人作为世界中的对象的方式,它们同世界、超越存在两种形态一致,都属各门具体科学的范围,尚不能揭示人的真正存在。而生存作为“我所是的一切以及可能变得对我真有意义的世界上的一切都绕着旋转的轴心”(雅斯贝尔斯:《哲学的远见》,第 21 页),能够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及整个世界的存在。它是大全的核心。揭示大全,就是揭示生存。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全并不是对象,无法以日常的认识论方法把握。达到生存也是如此。我们只有依靠神秘的内心体验。具体地说,就是依靠生存照明。生存照明不是一种方法,不是认识生存,它是一种学说,是寻求生存。生存照明离不开一定的范畴,即生存概念。在雅斯贝尔斯看来,生存概念同超越存在概念密切相联。超越有三层含义:超越对象世界趋向存在本身;超越存在趋向独属于我自己的生存,在超越存在中完成对生存的深刻体验;超出我自己的生存的界限以外的存在,因为生存并不是关于存在的一切,不是存在本身。超越存在给予世界以统一性,给予人以生存和自由。这就是说, 雅斯贝尔斯把对生存的把握归结于绝对的超越存在。而所谓超越存在实际上就是上帝。

由上可见,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实际是关于“超越存在”、关于上帝的哲学。

②作为人的本质特征的“自由”。在雅斯贝尔斯看来,超越概念与自由相联。每个具体的人都是有限的、相对的,而作为生存,人又趋向无限、绝对。这种由相对趋向绝对、由有限趋向无限的活动,既是人的真正存在,又是人的自由。他把自由区分为外在自由和内在自由。外在自由受外在因素制约,不是真正的自由。内在自由是与人的生存、人的本性相一致,是真正的自由。内在自由构成人的本质特征。他认为,自由是个人自主地作出选择、采取行动的结果,具有独立自主性。它企盼自我与自我的交往,企盼人要得到信任,反对任何隔绝、独断和不信任。因为,这一切都会淹没个性,从而淹没自由。然而,雅斯贝尔斯又指出,自由的独立自主性不等于主观性。他认为自由也必须超越个人的界限,趋向超越存在和上帝中实现。这样,自由又具有了“超验”性质,即具有了“客观”的属性。

③新人道主义。雅斯贝尔斯主张超越存在,寻求自由,其目的是为了论述人,建立他的“新人道主义”。如前所述,在雅斯贝尔斯看来,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是相对的、有限的。各门科学,如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等都研究具体的人,以获得关于人的知识。但这种知识只是关于人的具体的知识, 不能包括人的存在的整体。唯有关于生存的“超越存在”式的照明,才是关于人的存在的整体知识,即对人的知识“不能从我们所认知到的东西上去寻找,而应该穿过他身上一切可认知的东西,单单从他的起源上予以非对象性地体验。”(雅斯贝尔斯:《新人道主义的条件和可能》,载《存在主义哲学》,第 230 页)因此,在雅斯贝尔斯眼中,“人”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人”,而是作为“生存”的人,是上帝造的人。雅斯贝尔斯还论述了人与人的交往,人在社会、集体中的地位等,以区别于克尔凯郭尔的“孤独个人”。但这一切均无法抵消他所讲的“人”的“先验性”。

鉴于西方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平均化、机械化、大众化”使人丧失其存在的独立性,也鉴于他对人的理解,雅斯贝尔斯提出,西方传统

人道主义已陷入崩溃,应建立新人道主义。他为新人道主义提出了几点要求: 第一,“要突破技术世界的框子”。科学技术既给人带来大幸,又给人带来不幸。要避免其不幸,利用其大幸,使个人重新发挥其独特的个性和自由。第二,要摆脱现代社会的各种政治机器、极权和暴力。西方社会庞大的官僚机构威胁着人的生存。要公开拥护精神自由,并为建立保障精神自由的政治制度而斗争,以摆脱当前的现实状态。

雅斯贝尔斯志在“超越存在”,面向上帝,不得不走向信仰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这是其哲学的根本结论。

自雅斯贝尔斯之后,存在主义的重心逐渐移向了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