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阶段:列宁哲学及贡献

列宁(1870—1924)领导俄国人民打败了国内外反动派的反扑之后,便着手建设社会主义。然而,党内一些同志持或“左”或右的思想,不理解列宁的做法。列宁不得不拿起纸和笔,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同他们理论。在理论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苏联过渡时期哲学成就增添了新内容。

列宁指出,建设社会主义一无以往经验可以借鉴,二无书本理论可以用来作指导,三无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做为基础。但列宁却要以此为资本,开始伟大的实践活动和理论创造性活动。

列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不是按上面的命令建成的,“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列宁全集》第 26 卷,第 629 页)。他认为,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它不是少数人、一个党所能实现的,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并总结集体的和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经验,方可达成。列宁十分重视和鼓励人民群众所做的、带有首创性的事情,如“星期六义务劳动”。他说,新生事物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首创精神,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未来,它必然会成长、壮大起来,战胜旧事物。列宁在这里, 强调了物质和意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那么,如何依靠和组织群众呢?列宁论述了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的辩证关系。他认为,一方面,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在大多数国家,至少在现代文明国家内,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来担任最重要职务、而被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另一方面,阶级、群众是领袖、政党的基础, 领袖和政党反映他们所属的阶级和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发展了唯物史观。

列宁还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出路问题在现有书刊上找不到答案,只有根据经验来谈论。他说,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论证、来检验。例如,1921 年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出现了国家资本主义,布哈林、托洛茨基认为,马克思的书中没有讲过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而反对新经济政策。列宁说,在这个问题上,书刊

和党都犯了一个错误,即染上了知识的习气,往往去看旧书本。然而,马克思对此只字未提就去世了,我们必须自己在实践中来找出路。列宁还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在对布哈林、托洛茨基关于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是一种退却、妥协之观点时,说过一段极为经典的话,他说:“有各种各样的妥协。应当善于分析每个妥协或每个变相的妥协的环境和具体条件。应当学习区分这样两种人:一种人把钱和武器交给强盗,为的是要减少强盗所能加于的祸害,以便后来容易捕获和枪毙强盗;另一种人把钱和武器交给强盗,为的是要入伙分脏。”(《列宁选集》第四卷,第 194 页)总之,列宁反对一切根据书本办事,不能超出书本的观点,反对一切“死板”、“僵化”的方法。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列宁认为,目前苏

联的首要任务就是高速发展生产力。一定的社会制度是同一定的物质基础相联系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最为优越的制度,必须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为此,他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论断。实践中,他建立了劳动组织,整顿劳动纪律,组织劳动竞赛,制定并实施新经济政策。

列宁还于 1922 年抱病写了被称为“哲学遗产”的《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一文,指出战斗唯物主义者面临的任务是不倦地进行无神论的宣传和斗争,实现哲学家同现代自然科学家的联盟,开展对哲学遗产,主要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继承。这些内容为唯物主义哲学进一步发展规定了方向。

列宁对原苏联哲学的另一项贡献是,在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尽快发展科学文化。十月革命前夕,俄国文化界冒出了一个叫“全俄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即“无产阶级文化派”的组织。它认为,资产阶级的文化和无产阶级的文化不可相融,必须彻底抛弃。其依据是波格丹诺夫的“组织科学”理论。波格丹诺夫认为,真理没有客观内容,只不过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是主观的。观念形态就是经验的组织形态,而无产阶级的阶级经验同历史上各个阶级的阶级经验相对立。这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列宁批评指出, 在夺取政权后,党应实现全社会的文化革命,因为“没有整个的文化革命, 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现在,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了。”(《列宁选集》第四卷,第 687—688 页)但是,我们所需的无产阶级的文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杜撰,而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它离不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为此,列宁强调,既要进行文化革命,建立无产阶级的文化,又要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利用它们来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唯物史观的重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