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真理”和“非暴力”哲学的甘地

甘地(1869—1948)出生于西印度的波尔邦达尔。早年留学英国,回国后参加印度国大党工作,并成为该党领导人,领导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是一位政治家,但同时又是一位哲学家,主张印度资产阶级的宗教民族主义哲学,崇尚“真理”和“非暴力”。其主要著作有:《印度自治》、《甘地自传》。

①神是一又是多。甘地主张神是有人格的唯一普遍的存在,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保护者,是“一”。他对神的唯一性作传统的经验哲学式的论证——因果论证明:我们存在,我们的父母和他们的父母存在,因而必有整个

创造的父母存在,即神存在;

目的论证明:宇宙处于和谐、有序、统一之中,因而必有一个理智的制造规律者存在,即神存在;

伦理的证明:良心乃人内部的神圣者,知善恶,使人去恶从善,良心的声音说明神的存在,即神存在;

经验论证明:人们除日常生活的需求外,还渴求精神的满足,需要一个爱的对象,尤其是在忧虑和危难时,神即爱的最高对象,即神存在。

甘地又主张神是“多”,认为作为创造者的神是唯一的,但神又表现为世界,自我显现于宇宙的无数形式之中,并以此来证明它的无所不在。

②真理就是神。“真理”是甘地哲学的两项最主要的原则之一。甘地指出,真理是至高无上的原则,它包括无数其他的原则,是指言论的真实和思想的真实。因而它不只是我们所理解的相对真理,而且是绝对真理、永恒真理,是上帝。他还指出,真理也指超越时空的绝对实在,真理意味着实在, 存在于实在之中,并属于实在,除真理之外,没有别的东西。这样,“真理”、“神”、“实体”三者同一起来了。

甘地的“真理就是神”有其现实意义一面,即他要求人们象爱神一样爱真理,在真理的旗帜下统一起来,进行民族解放的斗争。

③“非暴力”。“非暴力”是甘地哲学中另一项最主要的原则。甘地继

承了印度传统教派的“非暴力”范畴,但赋予了它新含义。他指出,“非暴力”包括两方面内容:消极方面,首先指不杀生,其次指不伤害;积极方面, 指爱,爱乃非暴力的本质。

他认为,非暴力的消极方面是有条件限制的。第一、有时杀生不可避免, 如在吃饭、喝水、散步和呼吸时,在一定程度上不伤害其他的肉体就不能维持自己的肉体;有时杀生必不可少,如一个持刀乱杀乱砍,见谁杀谁,而无一人敢捉住他,这时,无论谁杀死他,都会被社会看作慈善之人。第二、只有下列动机驱使下的杀生或伤害生命才是暴力,这些动机是愤怒、傲慢、仇恨、自私的欲望、卑鄙的目的等。对这些动机的控制即为“非暴力”。所以, 甘地说,非暴力的消极意义“不杀生”或“不伤害”是以摆脱仇恨、愤怒和各种恶念为前提的。

非暴力的积极方面乃其本质方面。甘地说,神寓于万物内部,善是人类的本性,任何人都属于人类的一员,因而不存在“敌人”或“敌对者”,只存在犯错误者。唤醒人的神性,其非暴力的本性就明显地显现出来,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就是“爱”,爱包含着仁慈、友好、宽恕、善良、同情等高尚情感,能纯化内在的生命。甘地大力倡导爱自己、爱他人、爱人类、爱一切生命。

甘地提出了实行非暴力的三个要求:要自我纯洁、不为爱、憎、迎、拒逆流所缚;要文明,以善意胸怀对一切人,包括敌人;要忍受痛苦,不迷恋物质福利,作为自我牺牲,以唤醒敌人内心的神性。

非暴力原则为甘地领导的“不合作”运动提供了理论的和精神的基础。

④“坚持真理”。甘地指出,实行非暴力的方法是“坚持真理”。他说, “坚持真理”是一种反对暴力和非正义的力量,这是一股神的力量,“真理就是神”。任何强大的力量在它面前都会被折服,它可使真理的坚信者自觉忍受痛苦,作自我牺牲,使犯错误者“变心”,弃恶从善。因而,只要坚信真理者以信仰神为前提,“坚持真理”即可通过真理的力量战胜邪恶,实现人类的美好命运。甘地把这种方法运用于他的实际政治活动中,并取得了胜利,赢得了国家的独立。

泰戈尔、甘地的哲学在实际政治活动中都取得了成果,但这并不能改变他们哲学的性质——西方客观唯心主义与印度传统佛学中唯心论的融合。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不相符”的现象,也许只能从印度的传统文化和国民精神以及印度当时的国情中去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