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二十世纪以前的西方美学,特别是黑格尔以来的美学,一直把艺术本身作为其研究对象。它极力强调美和艺术的特殊性和独立性,注重艺术自身内部规律,突出美的价值原理,从而使美学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学科。而与此同时,过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也无不试图通过自身的创造活动,建立一个与现实世界相抗衡的美的世界,以逃避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在这个宁静、虚幻的美的世界里找到个人内心的自由与和谐。

与此相应,以往的文艺理论和批评流派,如社会——历史学派、实证主义学派、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学派、符号学——语义学学派等,亦建立在一种固定的艺术观念之上。这一观念将文艺仅仅归结为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及其结果——作品,贬斥甚至完全无视文艺的接受活动和接受者在文艺进程中的位置和作用,并将它们完全排斥在文艺批评与研究之外。其次,它把作为客体的文艺作品绝以化,将其视为可以完全脱离审美主体而存在的实体和客观、自在的认识对象,并把艺术作品的价值、意议、及社会作用、审美效果等说或是作品本身所固有的属性或单方面由作品所决定的,是一种被给予的客观对象。此外,它以孤立、静止、机械的观念看待文艺现象和作品, 认为作品一旦创作出来,便确定它的本性论地位,其意义、价值、效果和历史地位便成了一种超越时空、永远不变的恒量。据此,它主张一种完全局限于艺术作品的客观主义批评,宣称文艺批评应单纯以作品为对象,摒弃一切主观心理成分,只有如此,批评才可能是“客观和科学的”。然而,在二十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方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生产的现代化、集约化,社会对人的管理和控制也愈来愈严密。人被组织在一个分工极其精细的工业化社会中,逐渐丧失了个性和自由,日趋标准化,工具化,非人化。另一方面,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侵入和渗透下,艺术同样面临非个性化,而逐渐类型化和规范化的威胁,它再也不可能沉缅于与现实相隔绝的美的虚幻世界里,保持其超然物外的清高存在,而不得不参加到现实的社会进程中来,对人生进行直接的干预。

六十年代以来,西方的美学与文艺理论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随着各种思潮和流派的产生与传播,文艺研究和批评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折。这一转折的标志是,研究和批评的中心视角从过去的本体美学向作用美学

(Wirkungsasthefik),从对文艺自身存在方式的单一研究向文艺总进程的全方位综合性研究的转移。这一变化不仅带来了文学观念和文艺研究方法论的深刻变革,而且大大拓展了研究的领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所谓本体美学,是指把文学作品的文本视为文学的“本体”,将其与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内心世界割裂开来进行孤立研究的倾向。最具代表性的是本世纪初在俄国出现的形式主义理论和本世纪二十年代源于英国,三十年代最终完成于美国并在六十年代前在欧美占统治地位的“新批评”。

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强调文学的自主性,极力主张从文学内部来研究文学,要求把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艺本作品看待。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作为客体,作品独立于主体(创作主体和审美主体)和社会,研究文学必须从文学本身去寻找其构成的内在根据,只有“文学性”,即作品的形式、结构和语言,才是文学研究的对象和核心。他们试图用形式来取代传统文学批评仅

重视内容的偏颇,把作品中的一切都视为形式,并试图以此来说明艺术作品的构成以及文学的发展演变。此外,他们还从语言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作品, 断言文学语言就是日常语言的“奇特化”和“诗意化”,本身便具有存在的价值,而词语的奇特化或诗意化正是文学作品艺术性的基础。

“新批评”的理论家们则提出了“科学化批评”的主张,强调文本是自足的批评对象,必须成为批评的中心,而对作为文本来源的作者生平、历史与社会背景的研究,关于文本的社会效果或阅读心理的研究,以及关于一种文本与其他文本关系的研究,都外在于文本,与文本的性质无关,因而都是不必要的,应当排斥的。这样的批评把文本孤立起来,使语言和结构技巧或为文学批评的唯一中心。

本体论文学批评对于十九世纪流行的实证主义批评当然是一种进步。它把文学研究的对象从“外部”转移到文学“内部”,强调了文学本体的存在方式、内在本质及其固有的规律。但是,它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它把文学作品的文本绝对化,将它视为一种全封闭的、自满自足的存在物,因而割断了它与文学进程中其他环节与要素的联系,导致了绝对化、片面化。

本体论文学批评的弱点在五十和六十年代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逐渐失去其权威性,并被一些新兴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流派所取代。

接受美学便是这诸多思潮与流派中的一种。它反对文学研究的对象局限于创作活动和作品,而要求将其扩大到文学的整个进程,着重探索创作活动与接受活动,作者、作品与接受者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考察文学被读者接受的条件、方式、过程和结果。它批评过去文学批评中的心理主义和客观主义倾向,认为二者都人为地把文学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强调其中的一方而排斥另一方,从而导致了无法克服的悖论。在它看来,文学中的主客体应当是二维统一的,美既取决于艺术客体的自身性质,又离不开主体的知觉。把美说成是可以完全独立于主体审美意识的客观存在或视为纯粹的主观体验,都人为地剥夺了美的一个维度,因而都是片面的。

接受美学自诞生以来,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在欧美各国,而且也在其他地区得到广泛传播,从而成为当今世界美学与文学理论中的一种举足轻重的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