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庆典固定在九月初九

商朝末期,西伯侯姬昌创作了我国古代哲学书籍《易经》。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以数术推算天地万物的变化,预测人的吉凶祸福。三之数代表乾,六之数代表坤,两项结合为九之数,则代表乾坤,即天地万物。

九数老阳,为最高阳数,或称阳之极,是标志事物向反方向变化发展的起点。而农历九月初九,正是两个最高阳数之重合,故称“重阳”,也叫重九,意味着在这一天天地万物将要发生重大的变化。

因为《易经》这种解释的流行,使在先秦时期流传已久的各种九月丰年庆典和祭祀活动有了一个固定的日期,即农历九月初九。

后来我国古代百科全书类著作《吕氏春秋》之中的《季秋纪》记载:

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农历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用以感谢天地赐予的丰收。

在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诗人屈原在《远游》里写道:

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这里首次出现了“重阳”一词,但是在当时重阳还不是一个节日。

此时,在重阳有了佩茱萸的习俗,这个习俗起源于吴楚。当时,实力弱小的吴国每年必须向强邻楚国进贡,其中有一年派出使者,将本国特产吴萸作为药材献给楚王。楚王不识吴萸为何物,反认为是吴国在戏弄他,于是大发雷霆,并把吴国使者赶了出去。

楚王身边有位姓朱的大夫,问吴国使者惹怒楚王的原因。吴国使者说,吴萸乃吴国上等药材,有温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效,善治胃寒腹痛、吐泻不止等症。因素闻楚王有胃寒腹痛的痼疾,故而献之。朱大夫听罢,就把吴萸收下,并精心保管起来。

次年,楚王旧病复发,腹痛如刀绞,群医束手无策。朱大夫见时机已到,取出吴萸煎熬后献给楚王服下,片刻后楚王的肚子就不痛了,楚王大喜,重赏朱大夫,并询问药的由来。朱大夫便把吴国使者献药之事一一叙述。楚王听后,非常懊悔,一面派人携带礼品向吴王道歉,一面命人广植吴萸。

又过了几年,楚国瘟疫流行,腹痛的病人遍布各地,全靠吴萸挽救了成千上万百姓的性命。楚国百姓为感谢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把吴萸改称吴朱萸。

后来,楚地的人们,把茱萸的药用功能神秘化,并把茱萸看做是能够辟邪除魔的神物,而用作装饰物或随身佩戴。屈原在《离骚》中的写道:

椒专佞以慢韬兮,榝又欲充夫佩帏。

吴茱萸一是花房艳丽,给人以很强的视觉上的美感。二是香味浓烈,是很好的提神植物。三是吴茱萸具有药用价值,我国传统医药理论认为它有治寒驱毒的功效。茱萸叶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茱萸有微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由此而来。

与此同时,人们也已经在开始关注菊花了。最早的菊花记载见于《周官》和《埠雅》。《礼记·月令篇》:

季秋之月,鞠有黄华。

这是说,菊花开放的时间是每年秋天的秋末,农历九月份,所以菊花也叫“秋花”。菊花的“菊”字,在古代是“穷、尽”的意思,是说一年之中花事到此结束,菊花的名字就是按照它的花期来确定的。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屈原的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离骚》中都有菊花的记载。屈原在《离骚》中写道:

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在《惜诵》中屈原还说种香菊的目的是待到春天做于粮用,明白地写出以菊花糕作养生的食物。

播江离以滋菊兮,原春日以为糗芳。

在《东皇太一》一诗中,屈原还写道:

奠桂酒兮椒浆。

椒浆就是茱萸酒,与桂花酒一起祭奠东皇太一神。此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菊花的妙用,并且开始用食菊花来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

[旁注]

《易经》我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属于上古三大奇书,《黄帝内经》、《易经》、《山海经》。《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我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交替的变化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先秦时期 我国历史学名词。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后来的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屈原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

大夫 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

《离骚》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言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礼记 儒家经典之一,是对礼制、礼意的记载和论述。其中涉及秦汉以前的社会组织、生活习俗、道德规范、文物制度等情况,反映了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思想。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诗经》我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诗经》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一直沿用下来。

[阅读链接]

《周礼》记载,君王四季田猎,分别称作春搜、夏苗、秋、冬狩,作为礼仪的田猎被后来的统治者沿袭了下来。我国古代第一部典章制度书籍《礼记·月令》里也记载着古代帝王九月狩猎练武的制度。

在战国之前,狩猎是军事大典,为练兵的综合演习。有一年,赵国在边境上集结了大批的军队。魏王以为是赵军要进攻魏国,便要调兵遣将以为防备。

魏公子无忌的情报灵通,得知是赵王狩猎,这才免去了一场惊慌。一个诸侯王的狩猎就和打仗一样,说明了其规模之大,随着军事战术的变化,狩猎不再作为阅军的大典,而变成为重阳节骑马练兵、讲武习射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