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赶山猫和隆重的重阳祭祖
对于登高的习俗,海口人有着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旧时,民间就用煤油灯、年糕、橘子来替代登高。
重阳节将近,取一些粳米,慢慢磨碎成粉,放入细目筛斗左右摇晃,细细选出好的面粉。旁边的锅中,几勺砂糖,一锅清水,慢慢煮成糖水,取一扁形竹筐,用布衬壁垫底,将米粉与糖水混合搅匀,放入竹筐入锅蒸。几个小时后,一锅年糕便散发出清香。
取几片年糕盛入盘中,放在供桌之上。年糕的旁边是一碟橘子,一盏煤油灯在橘子旁边跳动着火焰。
这三种东西各取谐音,即“灯”音同“登”,“糕”音同“高”,“橘”音同“吉”,合在一起取“登高吉祥”之意。
一切摆放好之后,恪守民俗礼仪的人们还要双手作揖,向着供桌鞠躬九九八十一次,既取九九重阳之意,又暗合九九归一、圆满和美好的愿望。
在重阳之日品尝糕点,最早是庆祝秋季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随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的意思,有步步高的吉祥意味。在万宁、琼海一带,乡邻之间,给年纪较大的长者赠送重阳糕,表达尊老敬老的习俗。
在临高、儋州等地,每到重阳节那天,人们纷纷早起,点草打出火星,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视为驱邪,吉祥安康之兆。
在《重阳节登铜鼓岭歌》的土歌中,描述了登文昌铜鼓岭时,游人的所见所闻,把自然景观与游人的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龙颜欢四时风景歌》土歌中,就有“重阳到,采摘茱萸登高山”的唱词。
在海南文昌,每到农历九月初八的晚上,人们就赶到铜鼓岭山脚下。天不亮,家人便一同爬山,趁日出之前登临山顶。观日出,听涛声,为美好的生活祈福迎祥。
史载,明代礼部尚书、定安人王弘诲在游览铜鼓岭后,钟情于此间山水,后倡议海南文人、学子每逢“九九重阳”之际,在此吟诗作画,缅怀先人。
此后,在每年的重阳前夜,游人们便登高望远,吟诗作赋,成为铜鼓岭上一道风景。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在重阳佳节登高远望,令人神清气爽,健身祛病。海南由于地形特点,高山并不多,居住在海府地区的人们,重阳佳节往往会远足海边,隔海寄托思念的感情。在一些地方,也有群众在重阳节这一天祭扫祖墓,纪念先人。
产生于琼岛人民日常生活的土歌民谣,乡土气息极为浓郁。如海南土歌《十二月歌》唱道:
八月完到九月天,九九重阳登高天;
桓景避灾传后世,孟嘉落帽在山圮。
歌中所唱“孟嘉落帽”的典故,就与重阳登高望远的习俗密切相关。
海南在重阳节拜祭的贡品丝毫不逊色于清明节。重阳节这天拜祭先人,长辈们给祖先牌位摆上丰盛的贡品并上香,还要烧纸钱、放鞭炮。
家家户户摆放祖先灵位的台子必不可少三样东西,一只母鸡、一条鱼、一块猪肉。母鸡能生蛋,寓意请求祖先保佑家里财富不断。鱼是我国传统节日餐桌必不可少的食物,意为年年有鱼。猪是自古以来炎黄子孙祭祀不可缺少的家畜,也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
重阳节秋祭、拜山是香港人持久的风俗。每逢重阳节时,香港人一般举家登高,或扫墓祭祖。由于香港的主要墓园都在山上,扫墓的同时也实现了登高,颇切合时节。
在重阳节前几日,香港人就陆续开始扫墓,扫墓人士大多以一个或数个家庭为单位,带上丰富的祭品和香烛来拜祭先人。扫完墓、看望过先人之后,再举家带上吃喝,去野外郊游。
香港重阳祭祖的习俗,源自在新界最早定居的大族之一的上水乡廖族。廖族秋祭的场面十分浩大。不过,在参与人数和祭祀形式及规模方面,均有别于新界原居民以族为单位的祭祖活动。
新界原乡民重九祭祖,通常分为三次。第一次是私人扫墓,即小家庭式祭祖。第二次是房份扫墓,由数家至十余家人不等。第三次是大众扫墓,即全村同姓,无论已迁出或分居各地都共同祭祖,结队前往扫墓。
族人一般都带备烧猪、三牲酒礼,及碗筷、杯盘、镰刀等用具。抵达祖坟时,部分人取石堆砌炉灶,煮备传统的盘菜,另一部分人则会清理坟旁杂草,并扫除周边的垃圾。
我国台湾地区也有过重阳节的习俗,据清朝官员高拱干《台湾府志·卷七》上记载:
重九,士大夫载酒为登高之会。台地菊花早开,至此鬻得一二,价可数倍。
可见我国台湾过重阳节的习俗和我国内地几乎是一样的。
台湾的气候自农历九月开始,就刮起了号称“九降”的秋风,吹的是无雨的北风,此时最适宜放风筝。台湾重阳放风筝的习俗,起源相当早。
据资料的记载,居住在宜兰的平埔族,也就是葛玛兰人,早就有这样的习俗。
清乾隆年间的河北无极、正定及福建福鼎知县胡建伟,在《澎湖纪略》中记载了放风筝的情形:
又放风筝,扎为人物、鸶凤以及河图八卦之类,色色都有。俱挂响弦,乘风直上,声震天衢。夜则系灯于其上,恍如明星熠耀。彼此相赛,以高下为胜负。
另有俗话说:
九月九,风吹风筝满天哮。
说的也是重阳风筝满天飞的盛况。放风筝时不仅外形争奇斗艳,还以“风吹相咬”,就是以玩风筝打架为乐事。
好斗者往往会在风筝上加装暗器,如小锯片或尖锐的铅片等,用来切断对方的丝线,或者是放长丝线去缠拉大风筝的尾巴,然后再用力一扯就将大风筝拉下来了。
如果不幸风筝被扯下坠地,也往往成了众人抢夺的目标。俗语说:
风吹断落土,抢到溶糊糊。
就是说这种激烈争夺风筝的场面。战败者则以“风吹断了线,家伙去了一半”来形容自己的损失惨重。
台湾客家族群,也有在重阳节祭祖的习俗,而以东庄里诸家族的祭祖活动最为热闹盛大。
传说东庄里有钟、饶两大姓氏,在唐山祖籍时就是邻居。乾隆年间来台后,也把重阳祭祖习俗带了过来。
后来,叶姓家族也加入重阳祭祖活动,庄中其他姓氏族人觉得不能年年让这三姓族人宴请,慢慢也加入重阳祭祖的活动了。据说,祭祖时,来得越早就越能得到祖先的庇佑。
[旁注]
九九归一 原为珠算用语,含义是算来算去最后还是还了原。在风水文化中,当九数尽的时候自然回转一,表示自然界的循环往复。
礼部 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祠祭清吏司,主客清吏司和精膳清吏司。
牌位 又称灵牌、灵位、神主、神位等,是指书写逝者姓名、称谓或书写神仙、佛道、祖师、帝王的名号、封号、庙号等内容,以供人们祭奠的木牌。
平埔族 是指居住在我国台湾平野地区的“原住民族”,“平埔”两个字,就字面的意思而言,就是“平地”的意思;“族”则是指称某一特定的人群。就此而言,“平埔族”是用来指称“居住在平地的人群”的简易称呼。
[阅读链接]
在我国台湾地区,人们在重阳节这天有吃菊花酒、重阳糕,和佩戴茱萸的习俗。
菊花酒有提神补气的作用,重阳糕是用菊花做成的,质凉,可以消暑,茱萸可以治腹痛,吐泻、消化不良、暖胃等作用,又可提炼芳香油,涂抹可驱蚊蝇、小虫,有抗病的疗效。
从明朝起,台湾的读书人也喜欢在重阳节举行诗会,登高饮酒,吟诗作乐。在台湾,重阳也是祭拜祖先日子。在这一天,从家中辈数最高者往上数,三代以内祖先的生日和去世的日子都要祭拜,重阳的祭拜是在中午进行,拜完才吃午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