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为节日及墨客的诗情画意

在唐以前,重阳节的过节形式和过节的习俗等都只在民间流传,并没有得到正式的确认。到了唐代,大臣黎泌奏请皇帝批准,以中和、上巳、重九三天为三令节,节日活动与东汉以来的风俗相同,重阳节开始成为一种普天同庆的重大节日。

每年的这一天,上自皇帝,下及庶民,都要参加节日活动。过重阳节时百官都要放假休息,“宜任文武百僚择地追赏为乐”,朝廷还加以赏赐,足见当时重阳节地位的重要。也正是当时官方正式确定,大大促进了节日的发展,重阳诗大兴,重阳节就风行起来了。

唐朝重阳节的兴盛反映在蔚为壮观的、堪称“千古绝唱”的诗作中,还有无数的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般。唐诗写重阳的题材非常广泛。有叙写重阳风俗故事的,有借重阳怀古的,有抒怀思念亲朋好友的,种类繁多,不一而足。

表现重阳节习俗的诗写得最简洁的是诗仙李白的《九月十日》: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短短4句20字,登高、举觞、赏菊,三件事都写到了。唐人以九月十日为“小重阳”,故李白有“两重阳”之说。

也有借重阳的习俗表现无聊的心情的,写得最绝妙的是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想登高而实未能登,想喝酒而无人来送,想赏菊而菊花远在故乡。三件习俗都写了,却一件也没如愿,郁闷失落之情跃然而生。

重阳诗写得最苦的是杜甫的《九日》: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重阳诗写得最洒脱、爽快的应属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

随着重阳节被官方正式确定,大大促进了节日的发展。当时的过节活动主要有三项,一是登高,一是赏菊采菊,一是饮菊花酒,有的地方习俗还佩戴茱萸。而登高更成为宫廷和民间的节日盛事。

每逢重阳佳节,唐朝的宫廷有登高的习俗。顾禄《清嘉录》记述唐代以前的宫廷登高之举:

孟嘉从桓温游龙山,亦九日登高之举。后遂相承为故事。

《全唐诗话》中说道:“唐中宗临渭山登高。”《唐诗纪事》也说,709年九月初九,唐中宗李显临幸渭亭登高,令臣下赋同题四韵五言一首,先成者赏,后成者罚。

与宫廷的登高相对,民间登高之举也很盛行,尤其文人墨客更是热衷。“登山则情满于山”,登高望远,目力所及之处,自然会引发登高者的悠悠情思。恰逢重阳佳节,更是思乡、怀人、一抒胸臆的最佳时节。因而,唐诗中登高抒怀似乎成为诗人们一个重要传统。

唐代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的大诗人陈子昂登上幽州台: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还有一个有关重阳节的文人故事发生在初唐诗人王勃身上。据《唐朝野史》记载,王勃13岁那年重阳节的前一天,他到海南探望父亲,路遇一老翁,说南昌都督阎公邀客作《滕王阁序》,要王勃也去共襄盛举,成一世之名。

在老翁的一席清风帮助下,王勃一天就赶了700里的路程,赶上了滕王阁的聚会。

这天,滕王阁高朋满座,才俊辈出。都督阎公本想要露一露他女婿吴子章的才气,却故意让别人先来。没想到小小王勃毫不犹豫地接过纸笔。都督心下颇为不满,忙派人看王勃怎么写。

开始的几句道来,阎都督觉得毫无新意,接着报来的好些,但也“不过如此”等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出来时,都督拍案叫绝,王勃也由此声震文坛。

唐代有大量的诗文描绘重阳节,抒发对重阳佳节的感怀。著名诗人王勃在《九日》诗中写道: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唐朝以山水田园诗著称的大诗人孟浩然在《九日》里说道:

九日未成旬,重阳即此晨。

登高寻故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同一时期的大诗人杜甫758年在华州任司功参军时,到蓝田而作《九日蓝田崔氏庄》: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也有一些诗人用诗歌描述了重阳节的活动。如诗仙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说:

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

李白更是倾慕南朝的谢灵运,在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作者在如同仙境一般的天姥山上倾吐郁闷,展现自己傲岸不屈的风采。

诗圣杜甫《九日》诗中也写道: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著名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月令》中说:

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菊以畅秋志。

唐代诗人王缙《九日作》诗中写道: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唐代诗人杨衡《九日》一诗中写道: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后来的诗人们也在重阳登高诗歌的创作中,不断注入新的情感,使登高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多元,从而赋予它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直至唐代,饮菊花酒当然更加常见,唐朝在重阳节饮菊花酒风俗非常普遍。一壶琼浆,倒尽人世惆怅离舍,一盏酣乐,留恋山水寄情欢歌。若是入梦醉亦欢,哪得梦醒空笑颜,尘世哀乐,悲欢离合,一个“酒”字,怎能诉说!

饮酒想起诗,赋诗想起酒。酒与诗好像是孪生兄弟,结下了不解之缘。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赞酒诗篇不计其数,但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多出自唐宋。唐代诗酒豪放激昂、宋代词酒含蓄婉约,酒与诗词达到了最完美的契合。

唐代白居易《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诗中描述在唐朝宫廷九月初九赐菊花酒给群臣饮的盛况。这首诗写道:

赐酒盈杯谁共持,宫花满把独相思。

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

唐朝另外一位诗人卢纶也有《九日奉陪侍中宴后亭》诗:

玉壶倾菊酒,一顾得淹留。

彩华征枚叟,花筵舞莫愁。

管弦能驻景,松桂不停秋。

为谢蓬蒿辈,如何霜霰稠。

晚唐诗人黄滔也有一首《九日》诗:

阳数重时阴数残,露浓风硬欲成寒。

莫言黄菊花开晚,独占樽前一目欢。

从唐诗中可以看出,菊花酒在我国酒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人们明志抒相聚畅饮的一种独特的形式。

[旁注]

上巳 古代以农历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为“上巳”,旧俗以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魏晋以后把上巳节固定为农历三月初三,此后便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美誉,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李白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存诗403首,70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顾禄 以太学生除太常典簿,后为蜀府教授。少有才名,嗜酒善诗,才情浪漫,有“西京诗博士,一代酒神仙”之美誉。精于隶书、行草。书法宗汉隶,结体工整,笔法圆转灵动,厚重古雅的风度。著有《桐桥倚棹录》。

《滕王阁序》骈文名篇,唐王勃作。滕王阁在江西南昌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对仗工整,言语华丽。

都督 古代军事长官。它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另有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司功参军 古代官名,即司功参军事。掌官员、考课、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表疏、医筮、考课、丧葬等事。《隋书》、两《唐书》记此官名。“参军”下有“事”字,《通典》、《通考》无“事”字。

谢灵运(385年~433年),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我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阅读链接]

自从唐代以后,菊花虽常见于诗文,但在一般的百姓中间,菊花还不是很被重视的。

从流传下来的唐诗里看来,当时菊花已经有黄色的、紫色的和白色的几种,种类还不是很多的。菊花只是被一些诗人用来寄托怀抱,还未成为多数人欣赏的花种。

菊花品类的培植,大概是唐宋之间开始的。明朝栽菊技术又进一步提高,菊花品种又有所增加,菊谱也多了起来。如黄省曾、马伯州、周履臣、高濂、乐休园等人都著有《菊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