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的吃九皇斋和添粮补寿

广东自古就有重阳节登山的习俗。广州人登白云山、越秀山,惠州人登飞鹅山,潮州人登韩山,新会人登圭峰山,阳江人登北山,东莞人登黄旗山,已成为一项大众性游乐活动。

除了在重阳节登高外,广东人还增添了扫墓、放风筝、菊展等活动。重阳秋高气爽,北风轻吹,正是纸鹞放飞的最佳时节,放风筝便成了广州民间最兴盛的赛事。

风筝在广东被称为纸鹞,重阳节这天,人们用竹片、薄纸糊成各种动物形状的风筝,系上细线乘风升上高空,随风飘荡。风筝的图案丰富,还可扎上弓扎,迎风喧鸣。

其中,阳江风筝最为有名。阳江与山东潍坊并称风筝之乡。阳江背山面海,田野辽阔,到处都是天然的放飞场。阳江风筝历史悠久,造型美观,技术精巧,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每逢九九重阳,男女老少携酒带肴,云集于城郊的山上,支起帐篷,放飞各式各样的风筝,场面非常壮观。

潮州也有重阳节放风筝的习俗。潮州民谚说:

九月九,风琴仔,四散走。

潮州地处南方,湿气比较重,但是到了九月空气干燥,天气晴朗,天高云淡,阳光和熙,秋风送爽,这样的天气非常适合放风筝。

在潮州,人们还因为风筝外形似鸟儿,所以又叫做“风禽”,也叫“纸鸢”。鸢是一种大鸟,样子像老鹰,飞起来就像老鹰一样,纸鸢,其实就是用纸糊起来的大鸟。

在广东韩江,每到农历九月,很多城里人来到韩江凤凰台沙滩上放风筝。风筝的式样很多,有一米见方的大蝴蝶、大八卦、大鲤鱼,有四五米长的大蜈蚣等,满天风筝争高斗艳。此俗促进了当时潮州周炳记、林盛记等多家纸扎店的风筝技艺提高。

在农村,很多孩子也在这个时节放风筝玩乐。风筝有小有大,小的只有30多厘米,大的有1米多,其中以最简单的30多厘米而没尾巴的风筝尤多。

因为这种风筝没尾巴,既灵活,阻力也不大,制作又简单,是青少年放风筝的最普遍玩品。而较大较长的风筝阻力很大,绳子要粗,一手难抓紧,要靠大架拉住。

放风筝也有许多讲究。一般来说以放得高为有趣,有的风筝还能在空中翻跟头,或先让风筝俯冲下来,快接近地面时又高高拉升。

在工艺选材上也要精挑细选,如要使自己的风筝不被他人的风筝绞断,不仅要选用坚韧的苎线,还要给风筝做尾巴,后面还系上薄竹片,使其受风时呼呼作响。

广东的某些地区在重阳节有扫墓的习俗。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在清明扫墓的,就在重阳节前后进行。这时草木开始凋零,清霜繁露,寒蝉无语,更加催发人们对先人的怀念之情,故岭南一带的扫墓风气往往比清明时节更浓。

重阳结缘是潮州一个风俗。

结缘一说缘自于佛教,说的是与佛、菩萨结缘,将来能够得到“超度”的因缘。

重阳节时潮州人之间也会相互赠送“芝麻丸”来结缘。芝麻丸是用糯米、糖、花生等做成的一种甜品。

这里面有非常深厚的寓意:丸的音与缘是同音字,代表缘分;芝麻是开花节节高,表示缘分会不断加深和发展,糯米有黏性,有强度,表示缘分亲密无间。花生的果实是结在根部,有根有果,表示缘分能够结出果实;糖是甜的,表示美满幸福,甜甜美美。所以,芝麻丸由这几样做成的,寓意深远。

农历九月初九,潮州民间又称之为“天公生”,因而这一天民间祭拜成风,在城里也有设置神坛供人们祭祀,祭品中除了平时的果品、三牲之外,芝麻丸一定不能少。

祭祀完毕,把芝麻丸赠送给亲朋好友或邻里乡亲,表示加深情谊和缘分。但是,如果家里有白事的人家,则不能把芝麻丸赠给别人。

赠送芝麻丸,还有传递团结、结缘的愿望。比如说,想要传递结婚的姻缘,如果是男方看中的,但是又不清楚女方是否有意,那么就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把芝麻丸送给女方家,这就是向女方发出男方想与女方结婚的一种信号。

如果女方回赠芝麻丸,就说明女方同意提亲的意向,这时,男方就可以请媒人、亲戚到女方家提亲谈条件。

有了婚约或者新婚的亲家,女方这家必须向男方送芝麻丸和果品,然后男方把这些芝麻丸和果品送给亲戚、邻居。

潮州人经常说,远亲不如近邻,有缘才来做邻里,所以非常重视邻里关系。如果邻里之间碰到一些小矛盾,也经常会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互赠芝麻丸,表示摒弃前嫌,重修旧好。

旧时,潮剧班每年九月初一至初九晚上,各班全体人员吃素,俗称食九皇斋。在这九天里,潮州的梨园公所里供设祭坛,祭拜九皇菩萨和斗姥天尊。

祭祀仪式很奇特,用一米斗插一木柱,木柱上面置9个小环,每个小环吊上一盏豆油灯,在此期间日夜点燃,并焚香、供花果、表演潮剧。祭祀时班众要严格食斋,食具要全部新置,有的童伶还要散发穿素。

在连州保安镇,每年重阳节有迎大神会的习俗。大神会的来由也有一个传说。

在唐朝时,保安镇有个人名叫黄保义,家境贫寒却但为人正直,助人为乐,深受民众爱戴。

传说有一天,皇上的龙床突然倒塌,遍寻宫中能工巧匠也无法复原。吕洞宾托梦给皇上,要修龙床“非连州保安黄保义莫属。”于是,皇上就派人传黄保义入宫,龙床一扶即正,自此江山稳固。

皇上问黄保义是什么原因,黄保义说:“朝廷正不压邪也。”

皇上悟其理,于是立即罢黜奸佞,召回忠良贤臣,经过数年的扶正压邪,朝廷上下焕然一新。此时,正值重阳佳节,万民欢庆,国泰民安,皇上感黄保义之功,封其高官,赐其厚禄。

但黄保义一再推辞,只求皇上恩准两个请求:一是回乡后能模仿京城重阳盛会,每年举办一次;第二,赐家乡建造一座“皇城”,造福民众。

皇上准奏,黄保义回乡后模仿京城的重阳大神盛会并施工建造皇城,这就是保安重阳大神盛会的由来。

后来,每到重阳节时,保安的人们家家户户贴门对,村村寨寨结彩门。彩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片喜庆气氛。

赛神盛会最引人注目的是“抬大神”、“踩八卦”、“摇高神”、“扮装故事”等节目。

大神由人戴面具扮演,酷似古时帝王,穿龙袍,坐龙椅,坐八抬大轿,前有戴青面獠牙面具的判官和侍者及鼓乐开路,后有罗伞,仪仗护卫,随后还有高神、舞龙、舞狮及扮“杨宗保、穆桂英”、“白素贞、小青”等故事人物随行。

大神会是发源于中原,兴盛于唐宋,是重阳节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

俗语说“九月九,大撒手”,表现了人对自然界生灵的尊重,也算是给耕作牲畜一个自由的机会。隆安县农历九月初九放任牛羊自行觅食。

梅县的客家人将重阳节叫“九月节”,或“兜尾节”,认为它是一年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乡间一般炸各种糕点,杀鸡鸭。县城则比较简单,加加餐而已。登高、饮菊花酒,也是客家人的传统习俗。

珠玑乡民有登高的习俗,寄予步步高升之意。旧时,富裕人家的儿童满3岁时,大人就要在重阳节进行“暖花”活动,祈祷王母娘娘保佑,是谓“进花园”。到了年满16岁,再到王母娘娘神位前酬谢,是谓“出花园”。

恩平同样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在重阳节前一天的傍晚,人们成群结伴,踏着曲径山路,步行上鳌峰山。到了半夜,在平整的山坡上席地而坐,在淡淡的月光下唱歌跳舞,弹琴嬉笑,品尝生果点心,通宵达旦。

在初九的拂晓,更是无分老幼,趁着秋高气爽,竞放纸鸢。一直到夕阳西下,人们才余兴未尽地踏上归途。

榕城的乡民则多登临黄岐山、紫陌山。此外,也有些地方有重阳节食鱼粥,或食杂烩粥的习俗。

广东还有重阳节对歌、办王母会、赶山猫的习俗。每逢佳节,广东连州的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引无数人围观。

南雄府则会在农历九月初九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怀集县则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日,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

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毛南族各家把收获到家的形状各异,橘黄色的大南瓜摆满楼板,逐一挑选。年轻人走门串户,到各家评选“南瓜王”。不仅要看外观,而且要透过表面看到瓜籽。

待到众人意见基本一致,由一身强力壮者用砍刀劈开“南瓜王”,主人掏出瓜瓤,把饱满的籽留作来年的种子。然后把瓜切成块,放进小米粥锅里。文火煨炖,煮得烂熟,先盛一碗供在香火堂前敬奉南瓜王,尔后众人共餐同享。

对于年过花甲而又体弱多病的老人,毛南人一般要在重阳节时为之“添粮补寿”。子女们在这天在家中置办几桌酒席,请亲朋好友光临。

来客都要带几斤细粮好米,或者新鲜的水果。亲友送来的“百家米”要单独贮存。日后在给老人做饭时,抓一些掺进自家米中。

百家米吃完了,老人若未康复,还得继续择日搞添粮补寿仪式。这种风俗是出于对老人的一片爱心,符合传统的道德观念,很得民心。

在桂林,每逢重阳节有钱人家就带起食品、供果,全家人上山进庙敬香摆菊花宴去。普通老百姓也会登高望远,演绎成一种户外活动,春秋佳日,风和日丽嘛,出去放风筝,荡秋千耍,在城里头,还要举办菊花展,喝菊花茶,赋诗、猜谜子。

古人登高,还要在山上刻诗留念,比如桂林状元龙启瑞的老师吕璜重阳登独秀峰,在山上刻诗:

山自众中推独秀 客从秋后展重阳。

古人写桂林山水,多是诗文,很少写词。宋朝方信孺重阳登上七星岩顶,就用《西江月》写桂林的水和一块玻璃一样,别具特色。

在重阳节当天,桂林人早晨要吃松糕、喝菊花茶;夜饭要吃白果炖老鸭。白果树是公孙树,象征长寿。吃松糕意在松柏常青,所以松糕上还要插柏树叶呢。

桂林的老人家做寿也吃松糕,寿堂上要点两根大蜡烛,照得满堂生辉,人死如灯灭才去吹蜡烛,所以桂林的老人家做寿,你千急莫喊他吹蜡烛,晦气!

老人做寿,除了吃寿面,还要来碗冬瓜排骨汤“福如东海,”一碗红烧南瓜“寿比南山,”再来一盘青菜“万年常青。”

60岁以上的老人家,还要送一根拐棍给他。传统习俗的拐棍,要高过人身,也就是肩膀以上,杖头还要弯弯曲曲。如果拐棍又短又直,视为不吉利。

帮父亲做完了寿,还要包场去看桂戏,或者请文武玩子来屋里唱,唱的是专场《满床笏》,讲的是唐朝大将郭子仪,有7个仔8个女婿,个个在朝廷做官,回来给郭子仪拜寿,朝笏堆满一床,朝笏就是做官上朝手里拿的记事板。

如果是帮娘做寿,就唱《五女拜寿》,皆大欢喜。佛教讲“佛为人中狮子,”所以和尚在重阳节做的法会就喊“狮子会。”

值得一提的是,重阳节里桂林人要吃白果炖老鸭。桂林在每个传统节日都要吃一种鸭子,可见鸭子在桂林美食中的地位。

桂林的重阳宴讲究的就是一个“花”字。重阳宴除了白果炖老鸭,花果、花果,果也算花了,还要来一碗五花扣肉。另外还有黄花菜细粉三鲜汤,花生炖猪蹄,芥兰花炒瘦肉片,腰花炒荷兰豆、韭菜花炒蚂拐,花菇黄焖鸡。

[旁注]

清明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节气是按照农历制定的。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三牲 从最早的含义开始,就是指3个不同的活牲畜,并没有特指具体为“哪三个”。古代的牲畜都有应用等级,两两不同,所以,也可以理解为组合祭祀、大型组合宴会中的“三个不同等级使用的牲畜”,三牲就意味着为“三个等级”或者“泛指多个等级”的组合准备“多种活的牲畜”。

潮剧 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潮汕地区,是用潮州话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为我国十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及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闻名。

吕洞宾 原名吕喦,字洞宾,道号纯阳子,是著名的道教仙人,八仙之一,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全真道祖师,钟、吕内丹派、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

龙袍 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帝王的礼服,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

客家 客家先民始于秦征岭南,历经西晋永嘉之乱、东晋五胡乱华,唐末黄巢之乱,宋室南渡,中原汉族大举南迁,陆续迁入赣、闽、粤三省交界的山区中,在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下,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化而逐渐形成的一个具有比较独特的方言、风俗习惯及文化心态的稳定的民系。

毛南族 我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自称“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称谓表明他们是岭西的土著民族。虽然毛南族人口较少,但他们却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闻名于世。

词 一种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直至宋代,经过长期不断地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郭子仪(697年~781年),中唐名将,华州郑县人,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年85寿终,赐谥忠武,配飨代宗庙廷。

[阅读链接]

潮剧班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一至初九晚上九皇斋的九天九夜里,九皇斋的信徒都改吃素食,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并在附近主要的佛寺内举行各种庆祝仪式。

街上摆满各种斋物贡品和食品,上面插着一根黄旗,或贴满写有“清斋”字样的黄纸幅,供善信脱下艳丽的服装,穿上洁净的白衣白裤,诚心斋沐,到佛庙进香,礼拜九皇礼佛,以祈求合家吉祥平安,诸事顺利。

庆祝仪式到最后一夜达到高潮,仪式从午夜开始,一直通宵达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