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重阳食俗的传承与发展

明清两代,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非常重视重阳节。重阳节时,各地的地方名特食品、风味小吃,较之前代而言,不仅花样品种更为繁多,而且更形丰富多彩。

此时还出现了更多的专门记述、总结地方饮食文化发展情况的专著,还涌现出众多的烹饪专家,令人瞩目。

每年的农历九月时,宫中御前要进献菊花。且自初一日起,宫中帝后开始吃花糕。宫眷内臣则自初四起换穿重阳景菊花补子蟒衣。

九日重阳节时,帝后要驾幸万岁山或兔儿山、旋磨台等处,进行登高活动,并品尝迎霜麻辣兔、喝菊花酒。九月宫中也要糟瓜茄,储备过冬的菜蔬,以供食享之用。

在民间,人们在重阳节进行登高之时,还要举行诸如饮用菊花酒、食用重阳花糕,又称寿糕等一系列的节日饮食文化活动。

各地风习虽略有不同,但活动内容均颇为丰富多彩。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因而到了明清以后,虽然重阳节各地都有登高、吃糕、赏菊等统一的习俗,但是北方与南方之间、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具体的过节形式又各有不同。

在北方,人们对重阳花糕的制作以及吃花糕都颇有讲究。如老北京人在过重阳节时,常常用登高、佩戴茱萸、赏菊、饮菊花酒、吃花糕、食烤肉、涮羊肉、吟诗作赋等方式来庆祝,以祈求平安健康。

北京城重阳吃花糕的习俗久远,随着制作花糕工艺日渐成熟,重阳花糕品种齐全、花样繁多。

北京的重阳花糕是用江米粉加水用屉布包起蒸熟,然后揉均匀,分成四块,再和一块面,把面拍成两厘米长的片放在案板上,抹一层豆沙馅,再铺一层江米面,用这种方法铺四层面、三层馅后,再放上煮熟的栗子、桃仁、瓜仁,要码严实后再撒上一层金糕丝、青梅。也有两层或三层的,中间夹桃仁、松子仁、温朴及青梅等果料。

早年间,京城南来顺的花糕是用黄色黍子面,即黄米面、白色江米面,一层黑色的豆沙馅,一共六层,看上去层次分明,颜色鲜艳。上面中间撒果料,如葡萄干、瓜子仁、金糕丁,四周边加放金糕条,看上去很是诱人,食欲大增。

到了重阳这一天,人们买回花糕后供于佛堂、祠堂,或作为礼品馈赠亲友,有的还要在上面插上五色小旗当标志。

如《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

九月初九,……面饼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标纸彩旗,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

最简单的重阳糕,只是在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等,也有的直接用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即可。

重阳糕的种类也很多,一类是饽饽铺里卖的烤制好的酥饼糕点,如糟子糕、桃酥、碗糕、蛋糕、萨其马等;一类是四合院里主妇们、农村妇女用黄白米面蒸的金银蜂糕,糕上有五仁,即花生仁、杏仁、松子仁、核桃仁、瓜子仁。

此外,还有用油脂和面蒸的糕,将米粉染成五色的五色糕。也有的在花糕中夹铺着枣、糖、葡萄干、果脯,或在糕上撒些肉丝,再贴上“吉祥”或“福寿禄禧”字样,并插上五彩花旗。不仅民间风行制作吃食花糕,在清代宫廷里,重阳节时也要举行花糕宴。

说起老北京的重阳节,还有一个有趣儿的风俗。每逢农历九月初九,有出嫁女儿的人家必须备名酒、糕点、水果在天明时把女儿接回娘家,谓之“归宁父母”。

女儿回娘家后,还必须在由娘家人拿出片糕搭在女儿的额头上,一边搭一边还祝福女儿,所以重阳节又称为女儿节。

明代谢肇浙的《五杂俎》引吕公忌道:

九月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月作糕之意。

至于老北京的大杂院里那就更热闹了。到了农历九月初九那天,夜幕降临,灯光闪耀,各家各户自带一种或两种吃食,聚到一起,饮着菊花酒、二锅头,吃着丰盛的饭菜,大家互相祝福着健康长寿、事事平安,大杂院处处洋溢着祥和的气氛。

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

煮栗极烂,以纯糯粉加糖蒸上,加上瓜仁松子,此重阳小食也。

1864年甲子伴花斋所刻《都门杂咏》中,有王嘉诚的诗写道:

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

两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

《故都食物白咏》诗写道:

佳果嵌来枣作泥,重阳糕宴事堪稽。

登高好把新诗赋,何故刘郎不敢题。

[旁注]

内臣 指帝王统治时,宫内所使用的官员、太监、护卫官长,还可以转义为,权贵们的管家、侍卫之类的贴身人员。封建君王使用内臣,一般都比较讲究,必须绝对地忠心,唯命是从,而且还能守口如瓶,严守皇室的隐秘。

《五杂组》明代的一部著名的笔记著作,明谢肇淛撰。全书16卷,说古道今,分类记事,计有天部2卷,地部2卷,人部4卷,物部4卷,事部4卷。本书是作者的随笔札记,包括读书心得和事理的分析,也记载政局时事和风土人情,涉及社会和人的各个方面,是一部名作。

甲子 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一个。前一位是癸亥,后一位是乙丑。我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一年称“甲子年”,自当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止的岁次内均为“甲子年”论阴阳五行,天干之甲属阳之木,地支之子属阳之水,是水生木相生。

[阅读链接]

在陕北一代,相传重阳节吃糕的习俗源自于明代康海中状元后的无意之举。

康海是陕西武功人,有一年,他刚参加完农历八月的殿试,就病倒在长安的一家客栈里,连自己高中了状元也不知道。报喜的报子在长城遍寻不到康海,就日夜兼程将此喜讯送到康海的家乡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

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直到当年的重阳节,康海才病好回家,就蒸了一锅糕给报子作为回程的干粮,为了感谢家乡的父老乡亲,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

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并分发给亲朋好友,以图讨一个好彩头,十里八村的乡亲们纷纷模仿,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