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的各种重阳节轶事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重阳节的各种习俗已经基本上形成,如采摘菊花、登高宴饮等。当时还存在一些流行不是很广或不大为人们熟悉的习俗。
在晋代,江南一些地方的重阳节给妇女放假,这一天妇女们可以不干活。但是为什么妇女单单在这一天要休息呢?晋代人曾用这样一个故事来做解释。
那是在很久以前,有个姓丁的女子16岁就嫁到了淮南全椒县的谢家。
她的婆婆不喜欢她,经常想着法子折磨她,每天给她安排一大堆的活,如果干不完,就棍棒相加,而且还不允许吃饭。
由于不堪忍受婆婆的折磨,这位丁氏女在心灰意冷之下,便于农历九月初九上吊自杀了。
丁氏女死后,她经常显灵于人间,借巫婆神汉的口宣告世人说:“各家女子一年四季干活太辛苦,让她们九月初九这一天不要做任何事情。”
这件事情传开之后,人们不敢得罪鬼神,便把农历九月初九作为女子的休息日。人们把丁氏女称为丁姑,并开始到处祭祀她。
就这样,农历九月初九,给女子放假的习俗就一直流传着,而且逐渐走出了江南,流传到其他各个地区,人们也因此而把重阳节叫“女儿节”。
已婚妇女在这一天一般要回娘家过节,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中说,在九月初九这一天,北京地区:
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或不得迎,母则诟,女则怨诧,小妹则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儿节。
河北《张北县志》载:
各家搬女归宁,因秋收完毕,休息之意。故谚云:‘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
天津、山西晋南等地区也有类似记载。看来重阳节可说是我国古代的妇女的节日。
到南北朝时期,重阳节之时还流行骑马射箭的游戏。南北朝时期争战频繁,秋季又是农作物丰收的时节,此时国与国之间容易发生抢夺粮食的战斗,所以出现了以习武为内容的重阳节俗。
正因如此,这种习俗主要流行于官方,而非普通百姓。参加骑射活动的不仅是朝中官员,京畿周围的高官有时也应敕参加。
《魏书·裴粲传》记载说,裴粲曾得罪了高阳王元雍。后来朝廷在重阳节举行马射活动的时候,皇帝下诏京畿以内的太守都赴京参加。元雍当时是州牧,裴粲不得不按礼节前去拜见元雍。
元雍怒气冲冲地接见裴粲,想给裴粲一点颜色看看。但裴粲气定神闲,举止优雅,翩翩风度使高阳王折服,怒气不知不觉中消散了。
这则故事表明南北朝时期农历九月初九骑射的规模很大,是官方重阳节的重要内容。
唐宋时期沿袭了南北朝的射箭传统,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皇帝都要赐朝中百官举行射箭比赛。唐代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中说,每年九月初九皇帝都要赐朝中官员射箭,射中鹿,赏一匹马。获得第一名,奖赏绫罗。其他各名也有多少不等的奖赏。
直至唐德宗时期,干脆把重阳节定成了文武百官放假的节日,而且从此以后成为定制,用不着每到重阳,皇帝还得降旨赏赐一番。
据记载,788年的农历九月初二,德宗下诏说道:
正月晦日、三月初三、九月初九,前件三节日,宜任文武百僚择地追赏为乐。
每节宰相以下及常参官共赐五百贯,翰林学士共赐一百贯,左右神威、神策、龙武等三军共赐一百贯,金吾、英武、威远及诸卫将军共赐一百贯,各省诸道奏事官共赐一百贯,委度支每节前五日,准此数支付,仍从本年九月初九起给,永为定制。
正所谓“择地追赏为乐”,就是让不同部门的官员自己找地方集体去游乐,朝廷为这种集体游乐提供相应的费用,职位越高,得到的费用就越多。
唐代皇帝有时在重阳节前夕还下诏允许百姓屠宰禽畜。《唐会要》卷四十一载:
贞元六年正月二十八敕:每年中和节及九月初九,自今以后节放三日开屠。
又卷二十九载:
贞元十五年九月诏:自今以后,二月初一、九月初九,每节前放开屠一日。
有时开禁三天,有时开禁一天。为什么屠宰禽畜还要皇帝特下诏令呢?
原来唐代虽然崇尚道教,但对佛教也很看重。佛教主张不杀生灵,受其影响,唐代帝王经常下令禁止屠宰禽畜。
这些禁令有的只是针对一些特定的日子,有的则是任何时候禁止屠宰,违反者则予以严惩,这就等于不让人们吃肉。
这种违反人情的禁令事实上是难以行得通的,所以私屠滥宰的现象非常普遍。
正如844年中书门下的奏章中所指出的:
鼓刀者坐获厚利,纠察者皆受贿财,比来人情共知此弊。
重阳节特许开屠,是因为重阳节是唐代的四大节日之一,当时上上下下对重阳节都很重视。
宋代沿袭了唐代的重阳习射之俗,但已不像唐代那么热衷。宋代宫廷在重阳节这天开始给皇帝生火取暖,叫“开炉”,一直生到第二年的二月初一。与此同时,皇帝和大臣都换发可以御寒的夹袄,这是古老的“九月授衣”习俗的延续。
祭神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朝廷要派人祭拜先帝陵墓,要祭祀三皇,“祠太昊于晋州,神农于衡州,黄帝于坊州”。普通百姓也要到祖先的墓上举行祭奠活动,送上纸做的寒衣,百姓们在祭神的同时也向神祈福。
辽、金两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受汉族的影响,他们也过重阳节,节日习俗与汉族大同小异,如登高、饮菊花酒、射猎等。
《辽史·礼志六》对朝廷的重阳节庆典仪式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说在这天清晨,大臣们来到皇帝的御帐前,跟随皇帝的车驾到围场,皇帝给大臣赐茶。
皇帝在御座上坐定,臣僚们在下面列队站立,司仪给各位大臣送上皇帝赐的菊花酒,大臣们下跪接受,一饮而尽,行再拜礼。共赐三杯酒,然后拱手起身。
汉族重阳节一般只是立靶射箭,契丹族则动真格的,射猎老虎。射虎结束时,哪个部族猎物少,就请大家吃重阳宴。
女真人则拜天射柳,拜天的礼仪在《金史·礼志八》“拜天”条中记载说,金朝沿袭了辽代的旧俗,重九日行拜天之礼。
具体做法是用大木块挖制像船一样的盘子,涂上红色,画上浮云仙鹤的图案。搭起一个五六尺的架子,把盛满祭品的木盘放在架子上,全体宗族就在架子前跪拜祭天。重阳节的拜天礼在城外举行,跟重阳节外出避邪的精神是一致的。
直至元代,视重阳为神的诞辰,在每年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各州县通祀三皇。宋代对三皇是在不同地点分开祭祀的,元代则把三皇供在同一个殿里,叫三皇殿,还让勾芒、祝融、风后、力牧诸神配享,元代在九月初九还祭祀城隍神。
明朝沿袭了元代的祭祀制度,也在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通祀三皇。据说朱元璋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北极佑圣真君多次显灵佑助,所以明代对北极佑圣真君特别敬重,建有专门的北极佑圣宫,重阳节自然少不了对北极佑圣真君的祭奠。
由于重阳节是祭神的日子,因此不少神的诞辰也就被说成是九月初九。浙江一些地方有祭祀兴福明王的习俗。
据《仁和县志·茶槽庙纪》中的记述,兴福明王是明代永乐年间的一个茶商,名叫陈旭。由于钱塘江沿岸经常受到大潮的侵害,陈旭便出资修筑堤坝,但怎么也建不起来,陈旭便奋不顾身地跃入江潮,江中的沙子随着潮水涌了上来,于是堤坝建成了,从此以后钱塘江沿岸没有了潮患。
明代张朝纲《重建下新土谷祠记》中说兴福明王的诞辰为农历九月初九。山东鄄城民间认为重阳日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煎饼祭财神。道教称老君是农历九月初九出生的,尊神玄天真武大帝的生辰也是农历九月初九,所以道观重阳日举行祭祀活动。
由于重阳时值深秋,动物肥壮,正是围猎的好时机。山东许多地方这天都有出猎迎霜兔的习惯。阳谷等地是邻里结伴,聚猎原野。
陵县等地则是在农历九月初由好事的人们组织起来,传贴逐兔围猎的海报,至九月初九,周围二三十里以内的人持鸟枪木棍齐集指定地点开始逐捕。
[旁注]
《帝京景物略》集历史地理、文化和文学著作三者于一体,此书详细记载了明代北京城的风景名胜、风俗民情,是不可多得的都市资料。
州牧 古代官名。古代以九州之长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西汉武帝时设13州部,每部设一刺史,以六百石官监察包括二千石的太守在内的地方官。部为监察区,刺史为监察官。唐宋时唯京师或陪都地方最高长官以亲王充任者,尚称为“牧”,其他州牧之名均废。
中书门下 唐初确立三省制以后,由于三省事权分立,往往产生弊端,有鉴于此,唐太宗遂决定三省长官合署办公,其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最早设置于门下省,后迁往中书省。其后,由皇帝指定入政事堂议事,并以本官加带“参知政事”、“参豫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亦为宰相。
勾芒 古老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他是伏羲氏4个儿子重、该、修、羲中的老大。伏羲氏将他委派到东方来主持木星的观测,东方属木,因而又称木官,也是春官。重就是勾芒,后成为太昊氏的佐官,少昊的叔叔。
[阅读链接]
农历九月初九这天,人们一般都会吃重阳糕来庆祝节日,但是在晋东南地区及五台县等地却有不一样的习俗,每到这一天,人们习惯吃寿面来应重阳祈寿的节俗。
其实不管吃什么,借机改善一下生活是大家共同的心愿,所以民间有“九月九,家家有”、“九月九,又吃油糕又喝酒”、“九月九,精大软米咬一口”等谚语,意思是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改善生活,同时也是对这一古老节日的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