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重阳追节和枣上房

河北香河县的农历九月初九,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嘉庆时编著的县志《束鹿县志》就说:

九日,女家作枣糕馈婿,曰“追节”。

1831年的《南宫县志》上也记载:

以面、枣蒸糕,谓之菊花糕,献祖先,亦以送婿家,谓之追节。

追节是准女婿在节日前一天向未来的老丈人家送节日礼物的一种礼仪,按照其风俗有这么几种物品是必须送的:

竹凉席一床、扇子若干,扇子的数量是依女方家庭成员数而定的,有多少人就得送多少把扇子,此外还要有阉割过的大公鸡一只、粽子10个,其他物品可以随意。这追节礼仪,准女婿们只有结婚后才能免掉。

追节就是民间专门用来传递结婚信息的一个礼仪。乡下的青年男女们因为文化活动有限,大家在一起劳动的机会又大大地减少了,所以,恋爱必须得有人牵头,当这样的媒妁之言大功告成时,双方确定下了恋爱关系后,男方就得以办订婚酒的形式向人们予以公布。

此后,父母们别的事情该省的则省、该略的则略了,唯有一件事父母们是必做的。这就是结婚前的追节。

其实,追节并不繁杂,就是男方父母觉得小孩子们已经到了结婚的火候了,并准备在下一年的重阳节前办婚事时,就利用这一个重阳节,让母亲陪着儿子,上一篮粽子,拎上一提鸭蛋,有些隆重和讲究些的人家,还要加上几斤肉等凑足八样礼,到女方家去以示告之。

若女方家父母承允了,则全部收下礼物,如不承允或因其他原因不能肯定回复时,亲家们又是面对面的不好直接回,就适当的退回一点粽子,使双方不至于面子上过不去。

如果今年“追节”不成功时,来年还得如法炮制,不然,到时候真的想办喜事了,要是不太省事的女方父母,就会以没追节为借口,多多少少的出一些难题给男方。

在河北永平府,则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就都会下雨。

河北曲周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在河北保定府的阜平县有“重阳枣上房”的习俗。阜平县盛产大枣,而重阳节用的蒸糕的红枣要经过长时间的晾晒才行。乡亲们一般在农历九月初九把红枣晒到房上,所以叫“重阳枣上房”。

到了重阳节前后,雨水少晴天多,利于红枣晾晒,红枣具备滋补气血功能,按乡亲们的说法,农历九月初九上房的红枣,吃了可以强壮身体活到99岁。还有个说法是重阳节上房的红枣酿造的酒量足味醇好喝。

红枣上房的场面很壮观。重阳节这天太阳刚露头,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全部出动,有的用荆篓踩着梯子往房上背,有的站在房顶上用绳子拴住篮系往房上拽,有的年轻小伙子力气大,干脆用簸箕往房上扬。

经过一个上午的劳作,全村的房顶全成了红色,就像盖上一张张大红的毛毯,这个景色站在村旁的山冈上看最美丽。

在河南信阳一带,每年到重阳节,当地人们喜欢全家围坐一起吃汤圆,街上有特色的餐馆还专门备有汤圆;在河南北部一些地区还有“九月九,卸石榴”的谚语,当地凡种石榴的人家,习惯在此日采摘咧嘴笑的石榴吃,表示幸福美满,快快乐乐。

南阳等地的民间把农历九月初九当做老君的生日。传说中的老君小名为“哨”,他是道教的始祖,人们十分敬重他,所以重阳当日游乐时,一律忌吹哨子。清丰县的儿童在重阳节还善于放纸鸢为戏,他们奔走在草地村边,快乐中充满童趣。

每年的重阳节前后,古都开封都会举办大型的菊花会。开封菊花会远在唐代就初具规模。唐代诗人刘禹锡对开封菊花“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的描述就可见一斑。

北宋时开封菊花更是闻名遐迩。每逢重阳节,不仅民间有花市赛菊,而且宫廷内也养菊、插菊花枝、挂菊花灯、饮菊花酒,甚至还开菊花会。《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赏菊游人“游情寓意不一而足”之类的记载。

明清时代开封养菊、赏菊之风依然盛行,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来到开封禹王台赏菊时,就留下了“枫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著名诗句。

开封人酷爱菊花的传统习俗更浓。每年农历九月,养菊、赏菊者甚众,花市售卖菊花和沿街叫卖菊花则自成独特的风景。

西峡县同样以菊花远近闻名,号称“茂林修竹地,菊花茱萸乡”。西峡县地处豫、陕、鄂三省交会处,陆通秦晋,水连吴楚,山清水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据《西峡县志》记载,河南西峡县地处伏牛山腹地,伏牛山是“中华大地的脊梁”、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南北气候的过渡带。

它也是“全国山茱萸之乡”。隋唐时,因这里重阳节俗兴盛,菊花山声名远播,而专设“菊潭县”前后长达250多年。

据史料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孟浩然、杜甫、贾岛、白居易、李商隐都曾到西峡菊花山登高赏菊,宋朝的苏辙、宋祁,元末大诗人元好问,都游过菊花山,并留下诗词36篇之多。

孟浩然在《寻菊花潭主人不遇》一诗中写道:

行之菊花潭,村西日已斜。

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苏辙在《九月园夫献白菊》诗中写道:

南阳白菊有奇功,潭上居人多老翁。

叶似皤蒿茎似棘,未宜放入酒杯中。

西峡的重阳糕同样有名。

九月蒸花糕,用面为糕,大如盆,铺枣二三层,有女者迎归,共食之。

这是对重阳糕用料、做工、用途等方面的文字记载。

西峡有个镇更是以重阳为名,相传尧的儿子丹朱在重阳店构建了军事要塞,重阳店的重阳寺中仍存有“天子万年碑”和“李氏瓦”,是重阳公主之母李娘娘在此生活留下的物证。

西峡县更有许多有关重阳节的美丽传说。据《西峡地名志》记载,重阳乡因重阳公主的传说而得名。重阳乡存有娘娘庙、公主坟,当地折子戏、民歌等都有关于重阳公主的说唱。

在风俗习惯上,西峡每年重阳节都有登高、喊山的习俗,有喝菊花酒、茱萸酒、菊花茶,枕菊花枕,食重阳糕,佩茱萸囊的习俗。每到重阳,娘家人都把出嫁的女儿接回家共食花糕,同庆团圆和丰收。

重阳乡是菊花和山茱萸的故乡,每到秋季,特别是重阳节前后,漫山遍野的金灿灿的野山菊和红彤彤的山茱萸,更是风景独具。这里的人们善酿菊花酒,喜吃重阳糕,爱用菊花枕,尊老、敬老之风代代传承。

每年九月九重阳节,家家户户都扶老携幼地来到户外,登高健身,对唱山歌,下棋吟诗,秋游赏景,其乐融融。重阳节是当地的传统民间节日,活动丰富,气息古朴浓郁。

[旁注]

嘉庆(1760年~1820年),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第十五子,年号嘉庆,在位期间他惩治贪官和珅,肃清了吏治。庙号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昌陵。

谚语 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孟浩然(689年~740年),唐代诗人,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200余首。

元好问 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人,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30首,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重阳店 地处豫西南边陲西峡县,豫鄂陕交会处,秦风楚韵交会,人文文化和民俗文化相互交织,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历朝文人骚客九月登高赋诗的首选之地。

[阅读链接]

茱萸雅号“辟邪翁”,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重阳茱萸的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