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声,名声和名声”:神秘之物

白手起家的成功商人李嘉诚,作为长子,少年便担起养家■口重担,14 岁便走上艰苦的推销行业。然而,在强手如林的香港,李嘉诚又是凭什么出奇制胜,一跃成为中华首富呢?

在不少人眼中,“无商不奸”,这当然受旧社会商人社

会地位低下的影响,但主要还是由于大多数商人的狡诈形象给人们存下一层阴影,就像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他为钱而存,为钱而言,心狠手毒。其实不然,商人中既有败类,也有好汉。李嘉诚就是重信笃行,急公好义的商人中的一个典型。

早在李嘉诚涉足地产界时,他就制定了一套成功的合资经营方式,典型作法是这样的:寻找那些手中有地皮但没有开发经验的公司,向他们提出合作的要求,并保证支付高于市价的固定地价,并且让业主明白,长江实业公司每挣得一块钱,业主也有一份,决不背信弃义。这些优厚的条件往往打动业主的心,使他们乐于接受合资联营。可是,对他产业不熟悉的业主往往容易忽略,在土地发展过程中(通常要 4 年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地皮的供求关系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地价会逐年上涨。长江实业集团就是通过这种办法,在一块原先并不属于他的土地上获得了近乎一半的利润。长江实业集团也承担一部分建设经费,但大部分经费是由买房者的预付款支付的。一般来说,建设经费比地价要少,一般只占发展经费 30%左右。就这样,李嘉诚不动声色地使用本小利大的方法,在世界最好的投资项目之一的香港地产上,进行着别人想而莫及的卓越工作。

李嘉诚在合资经营中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与他的笃行重信, 急公好义的名声是分不开的,可以说这是他成功的先决条件。与长江实业公司有联系的一位经理曾对《远东经济评论》的一位记者说:“有三样东西对

了这笔无形的宝贵财富,才能与别人成功地合作,才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1973 年,发生了国际性石油危机,香港塑料业也因此受影响,严重缺乏

原料。一些奸商乘机将原来每磅不值 1 英镑的胶粒价格暴涨到每磅 4——5 港元。许多中小塑料厂难以承受原料上涨所带来的亏损,面临停产、倒闭的危险。

李嘉诚对此深表同情,他四处奔波、八方游说,采取各种措施帮助这些企业渡难关。他一方面动员中外进口商加紧进口塑料原料,缓和供求矛盾, 同时从长江实业公司配额硬胶中拿出几万磅,按原价出售给面临倒闭的中小塑料厂,并从长江实业公司库存货物中,拨出吹气软胶 1243 磅,以半价卖给各厂。

李嘉诚的这一义举,使得中、小塑料厂如大旱降甘霖,大家都齐称李嘉诚是“及时雨”。

在李嘉诚的创业过程中,他主持过很多收购计划,每次他都本着一个合理、冷静和对股东有利的出发点去做,绝不会因一时之快而高价收购某一家公司或某一家资产,不哗众取宠而妄进,更不会因为一些小利而改变自己的既定方针。

更为传为佳话的是李嘉诚克己奉公、不谋个人私利的精神。虽腰缠万贯, 但他从来不炫耀自己的财富,他在自己的私房中一住就是 20 多年,戴的是普

通手表。他在集团中不领薪金,每年只拿 640 美元的董事费,没有其它福利津贴,所有的豪华汽车,游艇都是他自己花钱购买的,甚至午餐也从不开公帐。长江实业集团在 1979 年站稳以前,为了表示对公司的信心并节约开支, 多年来,他自掏腰包支付各位董事的薪金。

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他儿子利用学校暑假在长江实业公司工作。曾开玩笑地对爸爸说:“我是全公司待遇最低的职员。”李嘉诚对儿子说:“不对, 我才是。”他还说道:“如今我赚钱不是为了自己。”

令香港财经记者感动的还有一件小事。有一年,他们想举办一个研习班, 但缺少经费,求助于李嘉诚。李嘉诚说,若以公司名义捐款,要经董事局讨论,不如我自己掏腰包吧。马上开出了一张 2000 港元的支票。

李嘉诚的名声正是这样传扬开来,长江实业公司的信誉也正是这样树立起来的。

当然,李嘉诚在其它方面还有很多独到之处,如在用人方面,他广纳贤才,不局限于一族之亲朋。如今的长江实业集团,李嘉诚财团的主要管理人员都是他聘用的专业经理人才。他说:“必须有广阔的胸襟与别人一起工作, 生意需要许多朋友和携手合作的人才能取得成功。唯亲是用,必损事业。” 目前他手下有 300 员虎将,其中 100 人是外国人,另 200 人是年富力强、精明能干的香港人,中西方管理方式熔为一炉,效果甚佳。

正是因有了李嘉诚,才有了长江塑料厂,也正因为有了李嘉诚的名声才有了现在的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