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 “灌钢”小考

世界上,在 1740 年坩埚制钢法发明前,最先进的制钢技术当属中国古代的“灌钢”冶炼法。

“灌钢”又称“困钢”。它是由生铁和熟铁合在一起冶炼得到的一种含碳量较高、质地均匀的优质钢。这种方法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发明。除无名英雄外,从有关文献的记载上看,这种先进的制钢技术最初的实践者是北朝东魏北齐间(公元 550 年前后)的著名冶金家綦毋怀文。

綦毋怀文曾在北齐的信州做过刺史。他炼造了一种“宿铁刀”,这“宿铁”就是后来的“灌钢”。《北史·艺术列传》中记载:

“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刚(钢)。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札。”意思是说,怀文造有宿铁刀。他的方法是选用品位高的铁矿石,冶炼出优质生铁,然后把液态生铁水灌注到熟铁上,几度熔炼,就变成了钢。炼成后,以熟铁作刀背, 用钢作刀刃,用动物的尿和油淬火。用此法打造的刀,一下可砍断 30 多块叠在一起的胄甲片。

从上文中可知,怀文不仅实践了灌钢冶炼法,还创造了畜尿和油脂两种淬火介质。这是他的一项伟大创新。在他之前,淬火介质均是水。而怀文则

扩大了淬火介质的使用范围,用不同的介质可以获得不同的冷却速度而生成不同性能的优质钢。

灌钢法的发明和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隋唐时期开始流行,至宋时, 风行全国,并有所创新和改造。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首次提到了“灌钢” 一词:

“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封泥炼之, 煅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

至明代,这一技术又有提高。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当时的工艺:

“凡钢铁炼法,用熟铁打成薄片如指头阔,长寸半许,以铁片束包尖紧, 生铁安置其上(广南生铁名堕子生钢者,妙甚),又用破草覆盖其上(粘带泥土者,故不速化),泥涂其底下。洪炉鼓鞴,火力到时,生铁先化,渗淋熟铁之中,两情投合。取出加锤,再炼再锤,不一而足。俗名团钢,亦曰灌钢者是也。”

不难发现,明朝灌钢的冶炼方法同宋代大不相同:人们不再用泥封炉, 而改用涂泥的草遮盖;不把生铁片嵌在盘绕的熟铁条中,而把生铁片覆盖在捆紧的些许熟铁薄片上。这两种方法的改进意义重大。杨宽先生在《中国古代冶炼技术发展史》一书中做了精辟的分析:“他们不用泥封而用涂泥草鞋来遮盖,一方面是使炼钢炉依然能够从空气中得到氧,使生铁在还原气氛下熔化;一方面是使大部分火焰反射入炉内,以提高冶炼温度。他们把熟铁打成薄片后夹紧捆住,无非使生铁的铁液能够灌到若干熟铁薄片的夹缝中,增加生铁和熟铁的接触面,使熟铁易于吸收生铁的铁液,能够使碳分均匀地渗入。”

明朝还产生了一种新型的灌钢冶炼法,即“苏钢”冶炼法。

相传苏钢是由江苏人发明的。唐顺之在其《武编·前编·铁》中对炼法有简略记载:“以生铁与熟铁并铸,待其极熟,生铁欲流,则以生铁于熟铁上,擦而入之。”这一方法出现后,在明末、清时盛行。近代仍有用此法者, 而方法又有进步。它的特点是:

炼钢时,先将未经煅打的熟铁置于炉内,鼓风加热两分钟。再用火钳夹住铁一端斜放炉口内,再鼓风加热。当温度升到 1300℃时,斜在炉口内的生铁一端开始熔化,滴铁水,这时,炼钢工人用大铁钳夹住生铁在炉外一端, 左右移动,将铁水均匀淋在熟铁上,同时不停翻动熟铁,使熟铁各部均匀地吸收铁水。淋两次,将熟铁煅打。去杂质后,即得钢坯,俗称“团钢”。

以上介绍的“灌钢”的各种工艺是先进的科技成果。正是由于他们的发明创造,使我国的炼钢技术立于世界之林,成为我国人民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