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新解——正统思想

西汉时期,大儒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根本,其核心是“修齐治平”道德教育。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同一时期的戴德、戴圣对孔子修己治人思想进行概括,《礼记·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及“君子必慎其独”,将之列为修身养性的不二法门。从而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儒家伦理政治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董仲舒学习儒学知识

孔子所确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经过长时间实践发展,但至汉代初期,又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汉王朝建立后,最初以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作用于汉代初期政治。汉武帝刘彻时期,黄老学说、法家学说、阴阳学说等杂家并存,这种复杂局面极易导致人格的异化,显然对维护统一政权是不利的。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条件,为一代大儒董仲舒的登场,搭建了一个历史性舞台。

董仲舒之所以能够登上这个舞台,取决于他对儒学知识的长期积累和研究。而这个过程,从他少年时期就开始了。

董仲舒出生于广川郡,就是现在的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广川东南两面,邻近齐鲁,北靠燕赵,西界三晋。自古齐鲁多儒生,燕赵出方士,三晋产法家。董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与其后来形成多内涵的思想体系不无关系。

董仲舒天资聪颖,3岁就能背诗写字。虽然他生在富贵之家,可家父董太公从未娇惯他。四五岁时就循规蹈矩地管教他,7岁就上学堂念书了。

据《春秋正义》、《公羊义疏》两书记载,孔子将《春秋》传子夏,几经承传后到了公羊寿这里。而董仲舒是子夏的六传弟子,是公羊寿的学生。

公羊寿为齐郡人,当时广川郡与齐郡中隔平原郡,小时候董仲舒就赴齐郡向公羊寿学习《春秋》,学习孔子的儒学,在公羊寿这里接受教育。他读书的范围很广,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的书都读。

董仲舒受先秦时期知识分子的观念的影响,满怀抱负,志在“治国平天下”,愿使满腹经纶化为治国安邦的韬略或国策,使天下百姓备受其智慧的恩泽。

董仲舒熟读藏书,以酬报国之志。在他所读的书中,他认为《春秋》是最适宜治国安邦定天下的。

《春秋》本是孔子依据鲁史修撰的一部政治史。据说孔子晚年见道之不行,自己的主张难以见之实施,于是以著作史书褒贬历史的方法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伦理观念。为了避免政治迫害,孔子在属辞比事上常常使用隐晦的语言,其微言大义,只口授给弟子,并不笔之于书。

由于《春秋》属于一本记载鲁国历代帝王治国成败的经验和教训的书,所以,董仲舒从小就熟研《春秋》,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董仲舒少年时酷爱学习,成绩之优秀在家乡广川郡一带是出了名的。他读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家父董太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冥思苦索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高招:在宅后修筑一个小花园,这样可以让小仲舒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

宅基地范围还不算小,董太公觉得应该把花园盖得大一些。于是,在第一年,他一边派人到南方学习,看人家的后花园是怎么建的,一边准备砖瓦木料。

后花园盖成的头一年,园里绿草如茵、花香鸟语、蜂飞蝶舞。董仲舒的姐姐多次邀弟弟到园中玩,但董仲舒只是摇头,手捧竹简继续看阅读,专心致志地学习孔子的《春秋》,背诵先生布置的诗经。

第二年,小花园里建起了假山。邻居、亲戚的小孩都去假山上玩。这时,小朋友们常常叫董仲舒一起来玩,但董仲舒连动也不动。他低着头,用笔刀在竹简上刻写文章,头都顾不上抬一抬。

第三年,后花园建成了。亲戚朋友及邻村的百姓纷纷携儿带女前来观看。父母叫他去玩,他只是点点头,仍旧挺直腰板在看书。

农历八月十五是合家团聚的日子,晚上,董仲舒全家人都在吃月饼赏月,可是左等右等也不见小仲舒的踪影。他母亲急忙派人去找,但到书房一看没有。原来,小仲舒趁家人在赏月之机,又到齐郡去找先生公羊寿研究诗文去了。

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董仲舒读书“三年不窥园”,就是这一典故的由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董仲舒的求知欲愈见强烈。他以“三年不窥园”的苦读精神,遍读“诸子百家”的书籍,终于成为令人敬仰的儒学大师,号称“群儒之首”。

由于董仲舒学业专精,学识渊博,时人称之为“汉代孔子”。在此时,他招收了大批学生,精心讲授。

董仲舒讲学,在课堂上挂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在帷幔外面听。同时,他还经常叫他的得意门生吕步舒等转相传授。这样,很多人跟他学了多年,甚至没有跟他见过面。

通过讲学,董仲舒为汉王朝培养了一批人才,他的学生后来有的当了诸侯王国的国相,有的成了长吏。由于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他的声誉也日益扩大,在汉景帝时当了博士,掌管经学讲授。

在董仲舒那个时代,诸生多专注一经,不能旁通;有的或为《雅》,或为《颂》,数人才能合治一部《诗经》;有的甚至常常是数人一齐发力,才能合治一部《诗经》。与那些浅薄之士相比,董仲舒真是鹤立鸡群,形若天渊,当时就有“通才”“鸿儒”的赞誉。

此外,董仲舒还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优雅的言谈举止。他入朝与不入朝为官,言中规、行中伦,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生以及老师都以此为尊。

董仲舒以充分的理论准备,要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兼容诸子百家的新儒学体系,以适应西汉时期社会大一统之局,以求积极有为之效。随着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的即皇帝位,董仲舒等待的儒学独尊时代到来了,汉代儒学也将向世人展现出全新的面貌。

[旁注]

汉武帝 (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刘彻,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代第五代皇帝,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他凭借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赢得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公羊寿 子夏的弟子公羊高之玄孙。他与胡母生一起将《春秋公羊传》著于竹帛。《公羊传》的主要精神是宣扬儒家思想,为强化中央专制集权和“大一统”服务。此书尤为今文经学派所推崇,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它也是研究战国时期、秦、汉代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春秋》 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语言简练且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后来出现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司马迁 (公元前145年或公元前135年~约公元前87年),西汉时期史学家和文学家。所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在文学上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因此,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诸子百家 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至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与文化2000余年。

吕步舒 汉代经学家,董仲舒的弟子,随董仲舒到长安,担任博士,官至长史。董仲舒居家写《灾异之记》,当时辽东高庙发生了火灾,主父偃把书上奏给了汉武帝。汉武帝让学者讨论,以为该书讥讽朝政。吕步舒不知是董仲舒的作品,批评此书是“大愚!”。结果,董仲舒被判死罪。后来被汉武帝赦免。董仲舒写文痛诋吕步舒。

[阅读链接]

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这是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汉代初期社会宽舒自如,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很多儒家典籍纷纷再现于世间,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学之士走出了山林。

于是,讲学通经之士,再聚徒众,复兴儒业,儒学阵营,陡然大具。经师们为了经世致用,取悦当道,解经说义,绘声绘色。家有家风,师有师法,形形色色,粲然明备。

董仲舒,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安定,学术自由的背景下,走上仕学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