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儒学的大师朱熹

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受教于父,从小聪慧过人。刚能够说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

朱熹则问:“天的上方有什么?”

父亲觉得十分惊奇。

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8岁便能读懂《孝经》。入学跟从老师读书,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可见他立志做个尊孝道的人。

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朱熹10岁时父亲去世,其父好友刘子、刘勉子、胡宪三人皆是道学家。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

1147年,18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主考官蔡兹还对人说:“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第二年考中进士,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开始仕途生涯。

朱熹在赴任途中拜见了著名的“南剑三先生”程颐再传弟子李侗。后来朱熹向李侗求学,为表诚意,他步行几百里从崇安走到延平。李侗非常欣赏这个学生,替他取字“元晦”。从此,朱熹开始建立理学这一套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在宋金关系紧张之际,宋孝宗在广大军民要求的压力下,起用了抗战派张浚,平反了岳飞的冤案,贬退了秦桧党人。这时,朱熹上奏皇上,提了三项建议:一是讲求格物致知之学;二是罢黜和议;三是任用贤能。

在奏章中鲜明表达了他的反和主张。这一奏章使朱熹得幸被召。

宋金关系暂时缓和后,朱熹便一头钻进理学中去了。他在故里修起“寒泉精舍”,住此10余年,编写了大量的道学书籍,并从事讲学活动,生徒盈门。这一期间他对朝廷屡诏不应。

1178年朱熹东山再起,出任“知南康军”。赴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

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他还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要求他当天轻车前往就任。

朱熹就任后,立刻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他们的商税。等他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

朱熹每日察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辖区之内,秩序肃然。所有丁钱、役法这类规定条款,如对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

朱熹在赈济灾荒之余,还按照实际进行规划,一定为百姓做长远的打算。皇上对朱熹的工作大为赞赏,说他的政绩“大有可观”。

朱熹尽管他重新入仕,却未忘自己的学者身份。在庐山的唐代诗人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订一整套学规。

朱熹制订的学规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

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181年秋浙东饥荒,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荐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到职后,他微服下访,调查时弊和贪官污吏的劣迹,弹劾了一批贪官以及大户豪右。他不徇私情,牵连攻击了王淮等人。于是,王淮指使人上书抨击理学。

另外,朱熹以道德文章名震朝野,也引起有些人的忌妒,这些人乘机群起攻击,诬朱熹理学为“伪学”,以至于朱熹被罢职回乡。

朱熹在回乡途中,路过一个叫山下村的地方。那天骄阳当空,盛暑难当,朱熹也走得口干舌燥,双脚发软,瞥见路口开一片茶馆,忙走进茶馆坐在板凳上,“呼哧呼哧”直喘气。

这茶馆旁边一棵大榕树,枝干苍虬,绿叶如盖,清风飒然,令人神清气爽,是纳凉的好地方。朱熹口啜香茗,开襟纳凉,浑身舒坦,连日的困顿疲劳消除了大半。

茶馆主人是个年近半百的妇女,膝下仅有一个八九岁的男孩,是她在下山路上生的,取名“下山”。

这下山自幼好学,终日手不释卷。朱熹是一个大儒,自然喜爱读书郎。他沉吟一会,从身上摸出一枚铜钱,笑着吩咐道:“替我办9种下酒菜来。”

女主人接铜钱在手,心里有些忐忑:不办吧,得罪了客官,办吧,区区一枚铜钱如何端出9碗菜?怔怔地愣在那里,脚像生了根似的提不起来。

下山见母亲受窘,抓起铜钱说:“娘,我有办法!”说完如飞一般出了茶馆。不一会儿,只见他攥着一大把韭菜,喜眉笑眼地站在朱熹面前。

朱熹见状,忙把下山搂在怀里,抖动着花白胡须,高兴地流出泪水。

原来,韭菜的“韭”与“九”同音,朱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验证下山的才学,不料聪慧的下山即刻猜中了哑谜,怎不使朱熹兴奋激动呢!

朱熹在茶馆住了一夜,第二天带走了下山,悉心教授。下山悟性极高,不负师教,后来高中进士,官拜两浙提刑官。

下山官高爵显,举家北迁临安,他为感激朱熹提携教诲之恩,在茶馆原地修起一座“朱子祠”,奉供朱熹牌位。春秋两季,乡人顶礼膜拜,遗迹至今尚存。

朱熹解职后,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朱熹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并刻印发行。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儒家思想成为全面控制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

朱熹后来受当时南宋宰相赵汝愚推荐,当上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即皇帝的顾问和教师。朱熹为刚即位不久的南宋宁宗进讲《大学》,每逢双日早晚进讲。

朱熹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符合礼仪规范,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中规中矩。朱熹平日家居的时候,每天天色还没有亮,就起来了,穿好衣裳相连的制服,戴了幞头,穿上方头鞋子,到家庙里和先圣神位前去跪拜。行了礼以后,退回到书房里,几案必定摆得很正,一切书籍器用,必定也是整整齐齐的。有时候疲倦了休息,就闭着眼睛端端正正地坐着,休息完了起来,就整齐了脚步慢慢地走。

朱熹的威仪和容貌举止的法则,从少年时直至老始终没有放弃。

朱熹的一生志在树立理学。1200年农历三月初九,朱熹在建阳家里去世,享年71岁。临终前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可见他是如何矢志于树立自己的理学。

朱熹做学问,主张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

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而且著作广博宏富。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

朱熹去世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

作为宋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继承了孔孟儒家的修身思想,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加以发展。在重视和提倡修身的同时,亦强调把修身落实到笃行上,主张修身之要在于实际去做,而非空谈心性修养。

朱熹的修身思想把穷理与修身相结合,使儒家修身思想具有了新时期的时代内涵。同时,更把修身与穷理并列为世间根本之法。他说:“世间万事须臾变灭,皆不足置胸中,唯有穷理、修身为究竟法耳。”表明他对修身的重视。

朱熹穷理修身的思想通过注解儒家经典主要是“四书”体现出来,这与当时的经学转型相关。他对“四书”十分重视,以“四书”义理之学取代“六经”训诂之学在经学史上的地位。他的理论建树,为我国古代儒学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丰富了修身的内涵。

[旁注]

《孝经》 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该书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乡贡 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常科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50多种。科举制度在我国实行了整整1300年,对我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侗 (1093年~1163年),学者称延平先生。南宋时期学者。朱熹曾从游其门,并将其语录编为《延平答问》。李侗对朱熹十分器重,把贯通的“洛学”传授朱熹。自此朱熹不但承袭“二程”的“洛学”,并综合了北宋时期各大家思想,奠定了他一生学说的基础。

李渤 (?~831年),唐代诗人。工诗文,书、画也皆可喜。《旧唐书》对李渤的评价是:品德高尚,不随便附和。势利之徒谓其矫情求誉;正人君子言其以直言被斥,终不息言,以挽救时弊,值得尊重。

提刑官 全称“浙提点刑狱公事”,是宋代特有的一种官职名称。相当于现在的法医这一概念。提刑官是提刑司的长官。提刑司是“路”级的司法机构,主要掌管刑狱之事,并总管所辖州、府、军的刑狱公事、核准死刑等,也有权对本路的其他官员和下属的州、县官员实施监察。

《中庸》 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的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时期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时期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

笃行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训诂之学 即训诂学。是我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传统的语文学即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阅读链接]

朱熹的弟子曾经对朱熹读书方法进行概括,总结出“朱子读书法”6条:

一是循序渐进,即按一定次序读书,不可急于求成;二是熟读精思,即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三是虚心涵泳,即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四是切己体察,强调学以致用;五是着紧用力,即读书必须发愤忘食,精神抖擞;六是居敬持志,强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

“朱子读书法”集中反映了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合理的内容,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