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阐述的齐家思想
周敦颐创立的北宋时期理学,是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而构建的。纲常即“三纲”和“五常”,是儒家伦理文化的主体,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古训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宋代涌现的一批实践儒家古训的志士仁人中,与周敦颐同时代的司马光,是其中的一个典范。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史学家和文学家。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为了“齐家”,除了自己以身作则外,还将历史上记载的这方面的人和事写进《家范》4卷中,让家人以此为榜样共同治家。
“家范”,顾名思义,就是家庭成员的典范。《家范》以《序》、《治家》为开头,论述了治家的重要性和家庭各成员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家庭从《祖》开始,依次论述了《父》、《母》、《子》、《女》、《孙》、《伯叔父》、《侄》、《兄》、《弟》、《姨姐妹》、《夫》、《妻》、《舅》、《舅姑》、《妇》、《妾》、《乳母》18个家庭角色。
在这之中,司马光用大量篇幅讲述的是《治家》、《祖》、《父》、《母》、《子》、《女》、《兄》、《弟》、《夫》、《妻》这些家庭角色。
在《治家》一章中,司马光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少数民族首领吐谷浑阿豺临死时,让20个儿子中的19人各折断一根箭,然后用绳子捆在一起,再让另一个去折这19支箭,结果折不断。
司马光用这件事告诫子孙: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会有力量,就会克服困难和战胜外侮。这说明治家不能只顾自己一人,如果那样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司马光还提出当家人要治好家,必须对家人无厚薄之分。为此,他用孔子的话作证:“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善为家者,尽其所有而均之,虽粝食不饱,敝衣不完,人无怨矣。夫怨之所生,生于自私,及有厚薄也。”
意思是说:家里的财产分配均匀,就没有人贫穷;家里的人能够和睦相处,大家就会团结在一起;家人相安无事,家庭就不会有祸害。善于治家的人,将所有财产都平均分配,即使是每天吃粗茶淡饭、穿破旧衣服,甚至吃不饱穿不暖,人们也不会有怨恨产生。怨恨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家长自私自利而且对待别人不公平。
在《祖》一章里,司马光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故事说,北宋时期一位名臣的祖先不教子孙礼仪和德操,只留下丰厚的财产,结果自己卧病在床,儿孙们偷去钥匙争抢财产;另一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令尹孙叔敖,他教育儿子不与别人争封地,结果封地世袭10多代。
司马光用这两个故事告诫家人:做祖辈的应从长远考虑,做真正有利于子孙的事,这样才能弘扬正气,家族兴旺。
在《父》一章里,司马光用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大夫石蜡谏卫庄公的话说明做父亲的应该如何教育子女和疼爱子女。石蜡的谏言是:“臣听说过疼爱孩子要用义德规行去教育他,使他在人生路上不走邪路。过分宠爱会使他产生骄傲、奢侈、淫荡、放纵,这四者会使他走上邪路。教育孩子应该从小抓起,不要认为孩子小、不懂事而放纵他。”
在这一章里,司马光还用曾子妻子哄孩子不哭时说过回来杀猪给孩子吃,后来曾子真的杀了猪的事,告诫做父亲的不能对孩子说假话。此外,司马光还用陈亢的事说明教育孩子一定要多读书、懂礼仪,这样才会使他们有出息。
在《母》一章里,司马光说:“做母亲的不用担心她不疼爱孩子,担心的是只知爱孩子而不知教育孩子的道理。”他认为做母亲的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司马光在这一章中讲述了很多故事:作为母亲应该像周文王的母亲那样,从怀孕起就进行胎教;像孟母那样择邻而居。
他还引用唐代侍御史赵孟武不读书,去打猎,用猎物孝敬母亲,遭到母亲训斥,儿子听后发愤读书,考中进士,当上廉官。唐代天平节度使柳仲郢的母亲为了让孩子发愤读书,用苦参、黄连碾成粉末,与熊胆和在一起,每晚让孩子口含读书,免得打瞌睡。
他还讲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丞相田稷子用下属贿赂的金银送给母亲,母亲没有要,反而说:“这种事只有不孝顺的儿子才会干,你不是我儿子。”
田稷子羞愧不已,把金银退回给下属后又到齐王那里去请罪。齐宣王表扬了他母亲,看在他母亲的面上没有给他定罪,而且官复原职,另赐金银给他母亲。
他还讲了汉代京兆尹隽不疑每天审判囚犯后回家,母亲必问:“今天有没有冤枉好人?”如果听到有人喊冤时,她就吃不下饭。所以隽不疑做官严明不残忍,无冤案。
司马光还引用东晋陶侃借管理鱼池之便,腌鱼送给母亲,均遭到母亲的训斥等。告诫天下做母亲的都要教育孩子走正路,当官就要当清官。
在《子》一章里,司马光用大量篇幅讲述了历代做儿子的如何孝敬父母的事例。
说的是父母活着的时候,尽其所有让父母吃好穿好,不生气;父母有病时,儿子应该千方百计,哪怕是变卖所有家产也要给父母治病,有的甚至亲自去尝粪便帮助医生用药;父母死后要安葬好并在逢年过节时祭奠。所举例子中有汉文帝、北齐孝昭帝、孔子、孟子及历代大臣显贵等孝敬父母的事例,也有因为尽孝而在民间被奉为楷模的普通百姓。
在《子》这一章的最后,用《礼记》中《内则》里的一段话告诫天下做儿子的要真正孝敬父母,必须在父母生前死后都要做好事,不做一件坏事,给父母带来好名声。如果做一件坏事,给父母带来恶名,那就是大不孝。如果能使父母荣耀显赫,那才是孝道的最终目标。
他认为,做儿子的要做到:处上位不骄傲;处下位不作乱;在众人面前不争高低。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即使每天给父母煮牛羊肉吃,也算不上是孝子。
在《女》一章里,司马光告诫做女儿的一定要做个贤女,嫁出去也要恪守孝道。做贤女必须读《论语》、《诗经》、《礼》等经典著作。
司马光说:“古代贤女没有不喜欢读书学习的。”并用汉代几个贤后妃的例子加以说明。特别强调独女和没有兄弟的女儿们,更应该恪尽孝道,赡养父母,让父母享受到儿女的孝心。
在《夫》一章里,司马光先用《易经》的话说明夫妇之道是天地间的大义,是风俗教化的本原,不可不重视。
司马光推崇汉代梁鸿娶妻不看外表容貌,注重女子的高尚志趣,结果夫妻两人一辈子相敬如宾,妻子始终与他举案齐眉;还有汉代鲍宣娶富户家闺女,退回女子陪送的丰厚嫁妆,让妻子跟他过贫贱生活,靠自己的双手劳动度日。
司马光对历史上庄周死妻击鼓而歌,汉代山阳太守薛勤死妻不哭,还庆幸何不早夭,对他们这种悖于礼仪的行为进行抨击。相反的,对汉代太尉妻死和儿子一起穿丧服哀悼表示赞扬。
司马光认为,大丈夫应志在四方,不能因为妻子拉后腿而丧志。更不能一味听从骄悍之妻的唆使。不能像晋惠帝、唐肃宗那样因皇后骄悍不能保全宗室杨太后、太子,更谈不上治理国家了。
在《妻》一章里,司马光用的篇幅较长。开头用他自己的话说:“夏代的兴起是因为涂山女的功劳;而桀的被放逐是因为妺喜的不贤;殷商的兴起是因为有诚氏的贡献;而商纣的灭亡被杀是由于宠幸妲己;周朝的建立是由于姜嫄、大任的帮佐;而周幽王的被擒是宠信褒姒的结果。”用一正一反的几个例子说明做妻子的要贤德。
司马光用古代贤内助的例子提出,当官的妻子一定要让丈夫清正廉洁。
他举例说,春秋战国时期的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来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者不喝名叫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施舍的食物,你在路上捡金子回来,这不是有污品行吗?”
乐羊子非常羞愧,将金子放回原地等待失主。后来出去求学,一年后又回来了,妻子问他为什么回来,乐羊子说想妻子了。妻子听后剪断织布机上的丝线教育丈夫,半途而废就像剪断的丝一样一事无成。乐羊子第二天又去求学,7年后功成名就。
在其他章节里,司马光主要是用历史名人的例子,提倡应该树立互相帮助,尊老爱幼的家庭成员的典范。
司马光的《家范》是他家教的一部重要著作,被后世称为“四范”之一。不仅丰富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也对北宋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司马光在《家范》中提倡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教育意义。
[旁注]
文正 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致。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皇帝不肯轻易给人。宋代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苏轼等10名。
孙叔敖 (约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写道“孙叔敖举于海”,以贤能闻名于世。主持兴修了芍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大夫 古代官职名。先秦时期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宋徽宗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设置“大夫”官阶,故今仍沿称医生为“大夫”。明清时期职事官不用大夫为官名。
曾子 (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16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我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京兆尹 古代官名,治理京畿地区的官员,此外还有左冯翊和右扶风。所谓京,是极大的意思,兆,则表示数量众多。定名“京兆”,显示出一个大国之都的气派与规模。京兆在汉代时期被形容为辇毂,意思是在天子的车轮之下。说明治理此地相当不易。
《内则》 是《礼记》的一部分,主要内容是记载男女居室事父母、舅姑之法。即是指家庭主要遵循的礼则。如儿子孝敬父母,媳妇孝敬公婆,有关夫妇之礼仪等。除此之外,本章还记载有关饮食制度、养老礼及一些曾子论孝的文字。
庄周 (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东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四范 是指南北朝时南宋刘义庆的《世范》、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北宋时期杨杰的《政范》和北宋时期司马光的《家范》。四范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在历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阅读链接]
司马光一生诚信,应该也是受父亲的诚实教育的影响。大概在五六岁时,有一次,他要给胡桃去皮,他不会做,姐姐想帮他,也去不掉,姐姐就先行离开了,后来一位婢女用热汤替他顺利将胡核去皮。
姐姐回来,便问谁帮做的,他欺骗姐姐是自己做的,父亲便训斥他不可说谎。他从此不敢说谎。
司马光年长之后,还把这件事,写到纸上,策励自己,直至死,没有说过谎言。北宋时期著名学者邵雍的儿子邵伯温还看过这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