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柏庐教人修身治家
明末清初对儒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运用,还体现在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身上。他在家庭教育方面,提倡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朱柏庐原名朱用纯,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他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后因父亲朱集璜抗清牺牲,他的心灵因此受到很大震动,决心要向父亲那样,坚持民族气节,决不屈膝事敌,不再求取功名。
朱柏庐上侍奉老母,下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倍极艰辛。待局势稍定,才返故里。他居乡教授学生,潜心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一时颇负盛名。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
朱柏庐所著《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讲求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准则,劝人勤俭治家,安分守己,宣扬儒家伦理道德。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
《朱子家训》中运用了很多典故,来阐释如何治家等道德修养方面的道理。比如其中有一句话说道:
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意思是说,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未雨绸缪”,典出先秦时期周公的故事:周成王姬诵继位时尚且年幼,由叔父周公辅政。周公曾经写一首《鸱鸮》诗给周成王,诗的大概意思是:鸱鸮趁天未下雨,急剥桑皮,拌以泥灰,以缚门窗。周公此诗是希望周成王及时制定措施,以止叛乱阴谋。
“临渴掘井”,典出先秦时期晏子的话:
有一次,齐景公问晏子说:“如果帮助昭公回到鲁国,他会成为贤明爱民的君王吗?”
晏子回答说:“不会如此。掉进水里和迷路的人,原本就不曾去注意路径方向,直至溺水了才知道探水路,迷路了才会向人问路。这就如同国家面临危难时,才急忙去制造兵器,被食物塞住喉咙了,才急着挖井取水来喝,虽然快速行动了,但还是来不及了。”
再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意思是说,天刚亮就应该起来,打扫厅堂院落。这句家训着眼于“勤”字。早起第一件事为洒扫,目的在于让家中每一个人及外人看到一个整齐清洁、治理有方的家庭的蓬勃生机。所谓小节不矜,大事难成,在尘垢中打滚不以为耻的人,多半是懒出了水平,只知浑浑噩噩地打发时光。
按照儒家的观点来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就是说,连自己的院子一块小小地方都管理不好,怎么可能管理好天下呢!
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把持朝政,打压有才华的官员,很多有识志士被关进牢里。政局混乱,民不聊生。
有一位少年名叫陈藩,从小立有大志,决心长大后为国效力,为天下百姓谋福利。他独自住在一个小院里,每天闭门读书,其他什么都不管,就连自己的庭院和房间都懒得收拾。
有一天,他父亲的好友薛勤来看他。见陈藩住的房间乱七八糟的,薛勤不禁皱起眉头问:“年轻人,为什么不把房间打扫干净再接待客人?”
陈藩昂起头,不以为然地回答:“男子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以扫除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做打扫房间的小事?”
薛勤虽然为陈藩年少就有澄清天下之志感到敬佩,但他很不赞同不爱整洁的理由,反驳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陈藩一时无言以对,内心受到强烈的震动。他明白了凡事要从小处做起,懂得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后来,陈藩在朝廷做了官,历任太守、太尉、太傅等职;从政数十年,清正廉明,刚正不阿,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再如:“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意思是说,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将来会报应在自己的妻子儿女身上;怀怨在心而暗中伤害人的,将会替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根。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有个名叫秋胡的人,娶妻结婚才5天,就急着外出求职去了,在陈国谋得了一官半职。眨眼过了5年,秋胡思念家中老母和妻子,就向上司告了假,带着几年来积聚的金银财物,驾车赶路回家。
快到家了,秋胡在路边的桑园里看见有位农家少妇正在采桑。烈日当空,暑气蒸人,只见那女子穿得单薄,背影婀娜多姿,秀色迷人。
秋胡心中顿生邪念,不顾家门就在眼前,急忙下车一边向采桑女走去,一边大声说:“大嫂,烈日下采桑多么辛苦,我因赶路也暑热难当,请停下来陪我在这桑荫下歇会儿吧!”
采桑少妇仿佛没有听见他的话,顾自采桑不止。
秋胡走到妇人身后又说:“费力种田不如遇上丰年,费力采桑不如遇上大官。我身上带有金银,情愿送给大嫂,怎么样?”
采桑少妇正色道:“采桑固然辛苦,养蚕可以纺丝织绢,拿来换取吃穿和日常用度,上可赡养双亲,下可替出门在外的丈夫养育儿子。我才不会接受你的金钱,但愿你心无邪念,收起财物赶路去吧!”
秋胡只好悻悻地回家了。
到家后,秋胡把挣来的钱交与母亲,然后询问妻子在哪里。妻子来了,竟然是刚才被调戏的那位女子!秋胡一时羞愧难当,默然无语。
妻子的愤怒可想而知,她指责秋胡说:“你在外做官这么长时间,不是着急回家看望母亲,反而调戏路边的妇人,这是不孝、不义;不孝的人,就会对君不忠;不义的人,就会做官不清。不孝不义的人,我没办法和你一起白头偕老。”说完出村往东跑去,投河自尽了。
这就是秦汉时期以来广为流传的“秋胡戏妻”的故事。该故事对古代文化艺术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朱子家训》中也有很多句子是立意阐述,直接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意思是说,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饭时,应该想想这粥饭里有多少人的付出,多少能源的消耗,真的是来之不易;我们生活所需的每半根丝、每半缕线,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含几多物质能源和几多人的心血,应该好好珍惜。
这句话告诫人们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要从日常生活、穿衣吃饭做起,不要铺张浪费。切莫把日常微小的事物看轻了,从而不知珍惜。要知道每一样东西的背后有多少人的辛勤付出,有多少能源的消耗;桩桩件件来之不易。
古代很多人从小就见长辈们是这样做的,长辈也是这样教孩子的。长辈每天总是早早起床,将屋里连同门前的小院子扫得干干净净,边扫地边教孩子这“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道理。
一个人的品行人格往往就是从这些点滴生活小事中培养起来的,这就是《朱子家训》的影响,家庭教育的作用。
《朱子家训》从治家的角度谈了安全、卫生、勤俭、有备、饮食、房田、婚姻、美色、祭祖、读书、教育、财酒、戒性、体恤、谦和、无争、交友、自省、向善、纳税、为官、顺应、安分、积德等诸方面的问题,核心就是要让人成为一个正大光明、知书明理、生活严谨、宽容善良、理想崇高的人,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贯追求。
《朱子家训》之所以在后世有这么大的影响,除了它集中体现了国人修身齐家的理想与追求,更重要的是它用了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容易被广大民众接受。
家训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蒙书,一般多悬于厅堂屋室,以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弟起警戒的作用。但《朱子家训》影响巨大,脍炙人口,几乎家喻户晓,自然也就成了古代人人必读的蒙书之一。
[旁注]
功名 科举时代称科第为功名。自隋代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才真正完全以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给普通平民进入社会权力机构提供了机会。考取功名的最高成绩是状元。明清两代,殿试一二三名,确定其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鸱鸮 鸟类的一科,鸱鸮可以分为鸱和鸮,分别是夜鹰目和鸮形目,也可以合起来并成为鸱鸮,即猫头鹰,与麒麟和凤凰是同一个词性的,鸺鹠、猫头鹰等都属于鸱鸮科。也称“鸱枭”,头大,嘴短而弯曲。吃鼠、兔、昆虫等小动物,对农业有益。
晏子 (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春秋后期齐国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晏子甚是睿智,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善于辞令。为春秋时期的人才之一。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外戚 也称“外家”、“戚畹”。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历史上,帝王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篡权,甚至有改朝篡位者。东汉后宫干政的局面是汉代时皇后制度乃至后宫制度不成熟的一个典型缩影,这也是封建地主阶级对完善后宫制度不断探索的结果,对以后不断完善后宫制度起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链接]
朱柏庐的父亲朱集璜是明代末年著名学者,素有学行,为乡井所推。教授弟子,多至数百人。1645年,朱集璜在守昆城抵御清军时,抗御若干日,他协守甚力,但昆城后来被清军攻破,他为保全名节,投河自尽。
清代《南疆绎史》考证称:昆山朱集璜,为文靖公天麟族人。因此朱柏庐也算是明皇族远亲。事实上在明代末期遗作中,对其父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当时朱集璜与复社人交好,又同情东林党人,但却始终未曾参与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