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制定礼乐典章制度

自从周武王灭商后,周天子把同姓宗亲和异姓功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形成了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封建管理秩序。

在周武王去世后,其子周成王即位,由于周成王年幼,就由周成王的叔叔姬旦摄政当国。姬旦,也称“叔旦”,因是周代第一位周公,又称“周公旦”。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

在周公摄政之前,商王朝对于臣服的方国、部落虽加有侯、伯等封号,但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分封制度,没有系统的控制方案,所以天下的方国时而臣服,时而反叛,使商政权很不稳固。

周公就从王朝的长治久安出发,吸取了商代的建制不完备的教训,开始对分封制重视起来,目的是使之系统化、制度化,并与宗法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推广到广大地区。这样一来,一个有别于商的新的分封制便呼之欲出了。

为了巩固周王朝对分封的各个诸侯的管理,周公从政治及文化方面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史称“周公制礼作乐”。

周公辅佐周成王一共7年,在第六年时,他在洛邑制礼作乐。后来洛阳的周公庙里有个礼乐堂,就是专门纪念周公在洛邑制礼作乐的。礼乐堂位于定鼎堂的北边,里面有一组泥塑人物群像,再现了周公制礼作乐的场面。

在当时,洛邑人大多是殷商遗民,是一群“亡国者”,他们表面上臣服周朝,骨子里仍不和周王朝一条心,时刻都有复辟的可能。周公在洛邑理政,第一要务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周公下达命令,让安阳一带的殷商遗民统统向洛邑方向集结,并指着已经建好的成周城对人们训话说:“你们听着,现在我不忍杀掉你们,但要向你们下达命令。我在洛水附近修建了这座大城,是方便四方诸侯前来朝贡的,也是为你们服务王室提供方便,免得你们从大老远的地方奔赴而来,遭受劳顿之苦。”

周公接着说:“你们必须顺从并臣服于我们。你们仍有你们的土地,可以安心从事劳作和休息。如果不敬事周国,你们不但会失去土地,还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如果你们能够安心住在这个城邑,继续劳动,你们的子孙就会兴旺起来。”

为了有效管理殷商遗民,周公派了兵力,其实这兵力当是为了应付东方战事而准备的,之所以这样设防,只不过陈兵于此,也是为了威慑殷商遗民罢了。

周公是个很勤奋的人,他常常挑灯夜读,研究殷人的礼制。他发现在殷商时期,君位的继承多是“兄终弟及”,传位不定。

在周公看来,这样根本不行,应该由嫡长子继承,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这样一来,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和亲疏、尊卑、贵贱关系就显现出来了,从而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

首先,周王是上天的元子,即长子,称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大宗,而和周王有叔伯、兄弟关系的同姓诸侯是小宗。接下来是异姓诸侯,这些人和周王室大多有亲戚关系,从上至下,是天子、诸侯、大夫、士,从而就形成了一套君臣、父子、上下和尊卑、亲疏等礼仪制度。

也就是从中央到地方,从王侯至臣民,各种关系都理顺了,那就是地方必须服从中央,臣子必须服从君王,儿子必须服从老子,一级一级等级森严,这就加强了中央政权的管辖力度。

周公分出了长幼、尊卑、远近和亲疏来,并分出了等级,使每个人都本分地待在自己的位置上,人人都守规矩,不能乱来。

周公规定的礼非常细致。譬如,一个生活在周某群落里的人,就得遵守以下的礼:办丧事的时候不能谈笑;远望灵柩的时候不许唱歌;吃饭的时候不要叹息,不能说话,不能发出咀嚼声;邻居们有丧事,不能兴冲冲地走路;听音乐的时候,不许唉声叹气等。

在周公制订的周礼中,还有一种礼叫“谥”,或者叫“谥法”。就是在每个天子乃至诸侯去世后,根据他生前的政绩和为人的好坏要取一个代号,以概括他的一生。譬如周武王姬发,因灭商有功,去世后他被谥为“周武王”。

周公不但制礼,同时还作乐。周公认为,礼和乐的区别是礼调身,让人人的行为都有规矩,不能越过雷池;乐调心,让人人都与环境和谐,不能心急气躁,生出事端。他要让礼和乐相辅相成,相处和谐。

周公制定的礼是讲究等级和差异的,而他制定的乐则讲究和谐。这里的乐虽指音乐却超越了音乐,带有浓厚的社会色彩。

举例来说,《诗》原是用音乐伴奏的歌词,有《风》、《雅》、《颂》之分。《风》是指不同国家地区、不同风格的乐曲;《雅》是指西周王畿的乐歌;《颂》是天子用于祭祀和其他重大典礼的乐歌。

《雅》和《颂》的乐曲由于用途、声调不同,所以要使用不同的乐器。如果用错了,例如该用琴的却用了瑟,就是违礼,乐师就要受惩罚。而琴又有雅琴、颂琴之分,绝对不能搞混。在当时,招待宾客,举行宴会,举办典礼,都必须由乐工奏乐或歌唱,所唱的乐歌、所用的乐器都分着等级,不能乱来。

周公制礼作乐,其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崇德保民”,这就是周公的德治思想,这一思想是在周公对殷周之际天命观的改造中提出来的。

“崇德”这个词在周公初期之前没有,至以后才广泛使用。周公重“德”,认为王者之德是政权兴衰的关键所在。周公认为敬德就需保民,保民是敬德的体现。这就是后世“有德者王”或“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蓝本。

周公提出的“敬德保民”,是夏商以来我国思想从敬鬼神到重人事的一大转变。而德治思想的体现方式,就是周公的制礼作乐。周公制礼作乐,以礼乐来划分人间的等级秩序,同时又以礼乐来调和该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其意义非常重大,它标志着周王朝的管理体系彻底走向正轨,并对西周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由周公所提出的德治思想,开启了此后我国300多年的文明历史,礼乐文化直接孕育了后来的儒家文化,后来的儒家文化则是在西汉武帝时一跃成为我国文化主流的,这就是后来儒家思想的渊源。

周公不仅是一位大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大思想家,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是他奠基了儒学,影响了孔子,在古代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周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和精神财富。

[旁注]

方国 方国或方国部落是指夏商之际时的诸侯部落与国家。后人对方国的认识主要来源于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卜文中多以“X方”的形式称呼这些部落国家,所以称作“方国”。狭义的方国仅包含那些称为“X方”的国,而广义包括所有的与中原王朝对称的国。

成周城 古城名。传说故址在后来河南洛阳东郊白马寺之东。周成王时为周公所筑,迁殷民居此。公元前516年周敬王以王子朝之乱由王城迁都于此。战国时期改名“雒阳”。

嫡长子 嫡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西周王实行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嫡长子继承王位从此登上历史舞台。西周时期以后的各个王朝,基本上都执行周朝宗法制所规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拥有政治继承权。

王畿 古指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周代时指镐京、洛邑及其周围由周王直辖的区域,对其管理上更直接紧密。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君主居住地即都城附近的受君主管辖的地区叫“王畿”,或称为“京畿”。此外,王畿也泛指帝京。

[阅读链接]

周公为了巩固周政权是呕心沥血,兢兢业业。他在洗头时,如有贤人求见,就马上停止,把头发握在手里出来接见;他在吃饭时,听说有人求见,他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接见。

这就是“周公吐哺”成语的来历。后来,人们用“周公吐哺、一沐三握、一饭三吐”等表示思贤如渴、礼贤下士、为招纳人才而操心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