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胸怀理想实地考察

由于仲尼从小就对周礼非常向往,这个念头随着年龄的增长更趋浓厚了,因此他很想到周都洛阳去走一遭。

洛阳地处黄河流域,位置适中。那时,长江流域尚未开发,全国的文明集中在黄河流域,洛阳是该流域的中心。仲尼对洛阳的一切都深感兴趣,他每天都到各地去参观。

在祭天地的场所的墙壁上,他看到了绘着周公辅佐年少的周成王接见诸侯的图画。周公早就是仲尼心中的偶像。仲尼被这幅图画吸引住了,周公温和高贵的容颜、从容不迫的风度,令仲尼看了不由得生出敬畏之心。

有一天,仲尼到周王室图书馆去拜访老子。那时老子是国立图书馆的馆长,兼任记录国家历史的史官。仲尼向老子请教“礼”和古代的制度以及文物。老子对于礼很有见解,令仲尼颇多受益。在这之后,仲尼常去拜访老子。

仲尼归国后向弟子们说:“谁都知道鸟是会飞的,也知道鱼是会游的,更知道兽是能走的。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乘风云而上天,老子就是像龙一样的人物。”

仲尼在洛阳的所见、所闻、所感,在他的一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他后来建立的儒家学说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为了推行政治主张,公元前517年,仲尼带着自己的弟子踏上了赴齐国的道路。仲尼去齐国是有原因的。原来,仲尼目睹贵族内部的权利之争,深感调和贵族内部关系的周礼在鲁国君臣那里已被肆意践踏,因而十分愤慨和痛心。

仲尼对违礼的鲁国季氏等三家大夫特别不满,实在不愿与三家大夫为伍。怎么办呢?他忽然想到,听说齐国的贤相晏婴当政很有作为。齐景公也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到那里也许能有所作为。于是他决定到齐国去。

到达齐都临淄以后,仲尼并没有立刻去见齐景公。因为仲尼在鲁国虽然已有相当的名声,齐国不少人也听说过他,但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仲尼“士”的身份还是太卑微了,贸然去见齐景公,很可能被拒绝。所以,仲尼就先去拜见齐卿高昭子。

高昭子是齐国大贵族,与田氏同为齐卿,在齐国有很大的势力和影响。他热情地接待了仲尼并让他做自己的家臣。因为他早就耳闻仲尼的学识。

仲尼在高昭子家里安顿下来以后,一面从事教学,一面办理高昭子交代下的事情,同时广泛访问齐国的权要人物等待齐景公召见的机会。到齐国不久,仲尼就拜访了齐国的国相晏婴,双方进行了多次谈话和辩论。

晏婴出身于齐国的大贵族之家,在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国君统治时期做官,齐景公时当上齐相,是管仲之后最有作为的政治家。

仲尼在齐国住了一年多,希望得到齐景公的信任,给自己一个从政的机会,以便实践自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可是一等再等,他从政的希望化为泡影。因为在齐国从政的希望已经不存在了,就产生了离开齐国的念头。

在仲尼由齐归鲁后的公元前503年,鲁国权倾朝野的阳货发动叛乱事件,给鲁国造成了重大危害。针对“乱贼臣子”的叛乱行为,仲尼决定对社会举办一次开门讲学,向学生和社会上各方面人士专题评析阳货。

冬季的一天上午,杏坛的学堂里挤得水泄不通。除了学生,还有民间的有识之士、鲁国官吏。仲尼评析了阳货叛乱事件的原因,反叛的四步险棋,以及叛乱事件的危害。在讲学的最后,仲尼发表了自己对平定阳货叛乱事件的感悟。

仲尼讲完了,热烈的掌声、议论声交织在一起。仲尼的声名日渐高涨。

公元前501年,51岁的仲尼接受鲁国政府和季氏的聘任,担任了地方官中都宰。中都位于后来山东的汶上县与梁山县之间,辖区约等于一个县。

仲尼以身作则,忠心为国,不谋私利,努力实践自己恢复周礼的政治理想。他希望鲁国从此振作起来,自立于列国之林,成为各国仿效的榜样。

随着时局的变化,仲尼为求政治发展,于公元前497年,离开生养他的父母之邦,为了保持自己清高的人格,也为了寻求新的从政机会,仲尼开始了为期14年周游列国的生涯。

仲尼安排好家事,安顿好留下的弟子,便带领自愿随行的子路、子贡、颜回、冉求、宰予、高柴等学生走上了通向卫国国都帝丘,即河南濮阳南的大路。但是卫灵公并没有给仲尼安排具体职务,因而,仲尼整天除了教学活动就是会会朋友。

不久,有人向卫灵公进谄言,说了仲尼不少的坏话,卫灵公就派人监视仲尼的出入。这使仲尼难以忍受。仲尼和学生们商量一番,担心继续留在这里出事,便决定尽快离开。

公元前497年,仲尼带着弟子们离开了卫国,南行经过曹国,到达后来以河南商丘为中心的宋国。

宋国是仲尼祖先生活的地方,他青年时代曾到这里考察过殷礼,他夫人亓官氏的娘家也在这里,所以仲尼对宋国有特殊的感情。到宋国后,仲尼希望受到热情地接待,想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然而,当权的宋景公对仲尼这位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名人却相当冷淡,连国君应有的礼贤下士的样子也没有装一装。

仲尼只有摇头叹息。他明白,他的祖先曾经生活过的这个国家,已经丧失了复兴的希望。于是,师徒换上宋国百姓的服装,分成几个小组,秘密潜出宋国国都商丘。经过数日跋涉,仲尼到达新郑城郊。

郑国是春秋初期建立的诸侯国,在武公、庄公时期曾盛极一时,使中原的诸侯大国侧目而视。后来,国势逐渐衰落。由于在“五霸”争雄的岁月里处境十分困难,只能在朝秦暮楚中艰难维持。

当时,郑国出了一个著名政治家子产,他的行政措施和个人品格一直受到仲尼的赞扬。听到子产去世的消息,仲尼曾难过地流下热泪。仲尼对子产保护乡校的事迹大加赞赏。

仲尼此次来到子产的国家,带着学生四处走访子产的遗迹。他在郑国停留的时间不太长,只是作为一般游历者,在郑国的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公元前492年,仲尼一行离开了郑国,直下东南,来到陈国的国都宛丘,即河南淮阳。他们先投奔司城贞子,通过他会见了陈闵公。陈闵公对仲尼的博学多闻惊异不已,欢迎仲尼的到来,给予他很高的礼遇,让他住最好的馆舍,聘请他充当官府的文化顾问。希望仲尼能帮助他改变国势衰落的局面。

仲尼在陈国的生活比较安定、闲适,除了进行教学活动外,他更多地与弟子们一起到陈国名胜之地或郊野游览。然而,陈国毕竟是一个日趋衰落的小国,仲尼在政治上难有什么作为。

不久,从鲁国传来鲁国执政季桓子病死的消息。季桓子死后,季康子承袭爵位并成为鲁国的执政。他办完季桓子的丧事后,准备依照父亲的遗愿召回仲尼。季康子于是派出使者来到陈国,向仲尼师徒传达了召回冉求并加以重用的意向。

冉求回鲁国后,做了季氏的家臣。但仲尼在陈国迟迟得不到召他回国的消息。这时,却传来楚昭王要聘请仲尼去楚国,并打算以书社之地350千米封赏仲尼的消息。

仲尼放弃了在楚国从政的希望,他想,何不借此机会在这个陌生之地广泛游历一番,以深入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呢?

在楚国的3年里,仲尼师徒的足迹遍布北起方城即后来属河南、南至汉水、东至新蔡、西至南阳的许多地方。他和他的弟子们尽情地徜徉在汉北的青山碧水之间,在山林、河边、田间、道路、邑里,在他们经过的一切地方,与社会下层各色劳动者,如农夫、渔夫、牧童、隐士等有过广泛的接触,充分地了解了楚国的风土民情和深植于民间的楚国文化。

公元前484年,从鲁国传来不少振奋人心的消息。在鲁国,仲尼弟子们个个表现不凡,这使季康子感到有必要迎回他们的老师。于是派出公华、公宾、公林等作为使臣,携带厚礼前来卫国,迎接仲尼返回故国。

鲁国需要仲尼回去,仲尼更想回到鲁国。这两个条件一起具备的日子终于来到了,仲尼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途。公元前484年,68岁的仲尼终于在结束周游列国的生涯,回到了久违的鲁国。

返国后,朝中官员以及众多的故旧亲朋、昔日弟子,络绎不绝地前来探望。因为仲尼年事已高,不宜担任具体官职,鲁国就给予他很高的待遇,并尊之为国老。

仲尼经过多年实地考察,回国后开始潜心治学,由此开启了影响历史达数千年之久的儒学先河。

[旁注]

晏婴 (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春秋后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晏婴任上大夫后,辅佐齐国三代国君长达50余年。代表作品有《晏子春秋》。

五霸 春秋时期,历来都认为当时曾经出现过“五霸”。有几种说法:《左传》主张五霸分指夏、商、周三代的5个诸侯国;《孟子》中指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公,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说法;《荀子》以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为“五伯”。

子产 (?~公元前522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政治主张在当时的郑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后世对其评价甚高,将他视为我国历史上宰相的典范。

隐士 隐居不仕之士。“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在仕途,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

国老 指告老退职的卿、大夫、士。西周、春秋时期称国之卿大夫士之致仕者为“国老”。孔子在鲁曾被称为国老,见《左传·哀公十一年》。国老似顾问,孔子不愿答问时,季孙氏有“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之不言也?”的责难。国老备顾问,由此可见。

[阅读链接]

孔子从54岁离开鲁国开始,至68岁返回为主,周游列国整整14年,期间历经了卫、宋、曹、郑、楚等诸侯国。

孔子周游列国,实际是带着政治理想实地考察,虽然做官从政、大展宏图的理想未能实现,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却通过大量接触各国政要,广泛结交各类人士,深入了解了各诸侯国的政情民风,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阅历,进一步增长了知识,完善和深化了自己的理论学说,从而为建立儒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