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奠基的理学

继周敦颐开启北宋时期理学先河之后,同为北宋时期哲学家和教育家的程颢、程颐两兄弟,努力求知、积累知识,积极入世、阅历丰富,为最终创建洛学奠定了基础。

洛学的形成是北宋时期理学的奠基性成就,是北宋时期理学发展的里程碑。

程颢、程颐兄弟两人出身于“名门望族”。他们的高祖程羽,是宋太祖赵匡胤手下一员将领,也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幕僚之一,以后又做过宋真宗的老师,官至兵部侍郎,去世后封少卿。

“二程”的曾祖父曾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则为吏部尚书。父亲程又以世家的荫庇,照例做了一个“郊社斋郎”,得到了晋升机会,由此起家,连续做了几十年的朝廷和地方官,官至太中大夫,至暮年,才因老病退休。

程颢、程颐年龄相差只有一岁。程颢生于1032年,程颐生于1033年。

程颢小时候,读书很用功,把《诗经》、《尚书》、《中庸》、《大》、《论语》等都背得烂熟,还研究天文、地理、世俗、人情。他一进学馆,读上好书,便着了迷,几天不出学馆门。

他的弟弟程颐,却和他相反,总认为读书没啥意思,经常逃学,到山上、河边玩耍,对读书之事不甚了了。

有一天,程颐又溜出门,爬上一棵树去摸鸟蛋。树上有两只羽毛艳丽的大鸟,受惊而飞,叫声如犬吠。

程颐看到鸟窝里有几个四四方方的鸟蛋儿,就抓了几个下树跑回学馆,要难难他的哥哥。他一见程颢就拿出鸟蛋儿问:“哥,你看这是啥东西?”

程颢知道他出去玩了,早就想教育他,就反问道:“你说这叫什么?”

程颐说:“不知道。”

程颢说:“这就叫丁郎蛋。”

弟弟眨了眨眼问:“你怎么知道?”

程颢说:“丁郎,丁郎,下蛋四方,叫声如狗咬,窝是灵芝草,栖在檀香树上。其实它的窝是宝,树也是宝,你只抓了几个蛋回来,这有什么用处?”

弟弟听了瞪大眼睛,惊疑地问:“哥,你整天坐在屋里读书,咋知道得那么清楚?”

程颢说:“古人云:‘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关于这丁郎蛋,书里写得清清楚楚,你不读书,成天只知道玩,所以你就不懂。”

程颐听了哥哥的话,羞得满面通红,低下了头,惭愧地说:“哥,从今后我和你一起读书,再也不贪玩了。”

传说有一天,西京洛阳的一个名士请“二程”赴家宴,席间请歌妓为名士陪酒,不免有打情骂俏之举。程颐心中很不高兴,很快就起身离席。程颢却一直安坐于席,尽欢而回。

第二天,程颐到老大程颢的书房中,谈起昨日情形时指责程颢不应该同流合污。程颢说:“昨日歌妓伴酒,我心中却没有歌妓的影子,今天我书房中并无歌妓,而你心中却老想着歌妓的形象。这只能说明你在心性定力方面还有差距。”

程颐听后自叹:看来还是比不上哥哥啊!从此以后,程颐发愤读书,最后,终于成名。程颢不但自幼聪颖,并能刻苦学习,20余岁即考中进士,随后做了几任地方小官。

传说程颢在某县任官时,县境内有两条河,即广济河和蔡河,沿河的不法之徒,专靠威胁索取来往船民的钱物来生活。若有不从,则聚众焚烧船只以显示淫威,这样每年都有几十艘船被他们焚毁。

程颢上任以后,立即派人将这伙人的首领捕获归案。经过审理,又抓获50余人。程颢看他们是为生活所迫,就既往不咎,让他们在河沿分散居住,以当纤夫为业,而且令他们维护沿河的治安秩序。自此以后,程颢治理的境域内,再也没有发生过勒索焚舟的事件。

程颢还善于处理民事纠纷。有一次,一个人借居在他哥哥的宅院中。他在挖地窖时,挖到了很多埋葬在地下的钱,并把这些钱据为己有。

借居者的侄子前来索取,他却说是自己近年所存。于是他的侄子到程颢处告状说:“叔叔近日在地下所挖的钱,都是我父亲早年所埋藏的。”

程颢问:“你父亲埋葬这笔钱财有多长时间?”

回答说:“已经40年了。”

程颢问:“你叔叔借居在这所宅院多长时间了?”

回答说:“已经20年了。”

程颢随即派官员去取来一些在地下挖出的铜钱,查看以后,传唤此人前来官府。

程颢对他说:“现在朝廷所铸铜钱,不到5年就流通全国各地,但你挖出的这些钱都是你借居宅院之前几十年所铸,这是什么原因呢?”

借居的人只好承认,这些钱并非自己所藏。程颢随即判令他将这些钱退还侄子,并按律法将他责打。

由于程颢在地方上有一些政绩,神宗即位之初,由御史中丞吕公著推荐,调回朝廷做了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当时,宋神宗鉴于内外交困,很想有一番作为,有时也召见程颢,但听了他的进言之后,以为不切实用,不感兴趣。

这样,程颢知趣地请求退出朝廷,外补做官,遂为京西路提典刑狱,做了一个和知县职位相等的司法官。

程颢、程颐在政治上同司马光等共同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实行变法的宋神宗时,没有得到信任与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顾为由,要求退居闲职。

程颐在18岁时写的《颜子所好何学论》,曾经得到当时掌管太学的大儒胡瑗的赏识,立即传他相见,又任以学职,年轻的程颐从此一举出名,与他同在太学读书的吕希哲等人竟来拜他为师。

如此“名声在外”的程颐,26岁时竟然未能考中进士,这个挫折对他打击不小,于是从此绝意仕途,长期以处士的身份潜心于孔孟之道,从事讲学活动。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司马光等人掌握了政权,程颐被推举做了皇帝的老师。但没有过多长时间,由于他在皇帝面前“议论褒贬,无所顾避”,这就一方面使其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读书人纷纷向他拜师问学;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些朝臣对他的不满,要求把他“放还田里,以示典刑”。

在这种形势之下,程颐主动辞职回乡。自1088年起,他基本上脱离了政治生活,在洛阳从事讲学活动。这些活动,被称为“洛学”。

虽然“二程”一生不得志,但其对儒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却是历史尘埃所难以掩盖的。在学风上,“二程”提出了“穷经以致用”的主张,突破了汉学不敢独立思考的墨守成规的治学方法,不失为一大进步。

尤其是“二程”所开创的洛学,被其后不久的朱熹加以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具有比较严密逻辑体系的学说。从此,“程朱理学”便在我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思想领域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事实上,作为儒家道统继承人,“二程”始终以“修齐治平”为人生大修养。

程颢说:欲治国治天下,须先从修身齐家来。

天下之治,正家为先。天下之家正,则天下治矣。

这是儒家修齐治平的推演。

程颢认为治理国家天下要从修身齐家开始,这是依据《大学》修齐治平的严格顺序而言的,代表了“二程”的一致观点。在他们看来,如果没有内圣学的基础,那么典制便无法落实,最终也不可能实现让天下安居乐业的目的。

《大学》原为西汉时期戴德、戴圣《礼记》中的一篇,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大学》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在儒学发展史上书写了“大学之道”这一重要篇章。《大学》一书作为洛学的核心,它所包含的心理学思想极为丰富,被后世称之为“身心之学”或“心性之学”。

“二程”重新编订的《大学》阐释了一种修己治人之道,即“内圣外王”之道。他们把“修身”视为其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并且成为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起点。其中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原则,即“三纲领”说和“八条目”说。而“修身”正是《大学》“三纲八目”说的核心。“三纲八目”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践证明,《大学》一书在具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实践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对调整人们的心态、稳定社会关系、保持思想上的连贯性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旁注]

员外郎 古代官职,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代于尚书省24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在唐贞观时期之前,吏部考功员外郎是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在唐开元年间后,因当时的皇帝李隆基觉得此官职过低,而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并一直延续下来。

进士 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代也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王安石 (1021年~1086年),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谥文,封荆国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处士 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男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后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处士,在唐代的习惯上,称为“高士”,再早一点,便叫“隐士”,都是同一涵义的名称。

洛学 北宋时期洛阳以程颢、程颐兄弟为首的学派。“二程”提出了“理”的哲学范畴,并以理阐释封建伦理道德。洛学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在我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其后,宋代的朱熹、陆九渊,明代的王守仁,又在“二程”开辟的方向上发展了理学。

内圣外王 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代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

[阅读链接]

北宋时期有个叫杨时的进士,曾先后就学于程颢、程颐门下。一天,杨时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便不想惊醒老师,于是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却还立在雪中。直至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雪人!

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