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的自我道德修养
紧随朱熹之后,陆九渊开启了宋明两代主观唯心主义“心学”之先河。他与朱熹齐名,被史界称为“朱陆”,被后人称为“陆子”。
陆九渊,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他是江西省金溪陆坊青田村人,在“金溪三陆”中最负盛名,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陆九渊认为,孜孜于自我之道德修养,然后治理好家庭与家族,这正是所以能立国平天下之基础。他曾经说:
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知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党,以交朋友,以接邻里,使不得罪于尊卑上下之际。”
在此基础上,人们才可以进一步去读史书,去知晓治国之方略。
陆九渊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自幼秉承良好家教,一生致力于创立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勤于政务,造福一方,履行了一代大儒修身治国的誓言。
陆九渊出身于一个九世同居、阖门百口的封建大家庭。陆氏家风,笃实严谨。陆门治家一靠严格执行宗法伦理,同时,也靠家庭成员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各尽其能,各供其职。
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从小耳濡目染,长大成人后亲自管家,这样的生活经历对于陆九渊形成对社会国家的参与意识会有很大影响。而这就是他的学问起点。
陆九渊出生时,其父陆贺因儿子多,打算让乡人收养,长兄陆九思的妻子刚好生有儿子陆焕之,陆九思即令妻乳陆九渊,而将自己的儿子让别人奶喂。陆九渊后来对兄嫂如事父母。
陆九渊自幼好学,他的好学不在于博览,而表现在善于思考上。三四岁时,他曾向父亲发问:“天地为什么没有边际呢?”
父笑而不答,他竟为这个问题费尽思索而至废寝忘食。
陆九渊13岁时,曾经对自己少儿时思考的问题忽有所悟。
有一天,他读古书到“宇宙”两字,书中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于是他忽然省悟,原来“无穷”便是如此啊,人与天地万物都在无穷之中。他提笔写下:“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就是说他从“宇宙”两字,悟得了人生之道。
陆九渊立志要做儒家的圣人,而他以为,做圣人的道理不用别寻他索,其实就在自己心中。对宇宙无穷与对圣人之心广大的顿悟,使陆九渊进入了一种新的人生境界。
陆九渊34岁中进士,先任隆兴建安县主簿,后改建安崇宁县。大约10年后,他被荐为国子正,不久,又迁敕令所删定官。后来他被差管台州崇道观,因这只是个管理道观的闲职,于是他便归江西故里讲学,汇集了四方学者。
多年的探索及教学积累的经验,使陆九渊形成了自己的“心学”思想,并积极与当时很多著名的思想家进行讨论。
1145年4月,陆九渊与朱熹在江西上饶的鹅湖寺会晤,研讨治学方式与态度。朱熹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所谓“心即是理”,无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工夫。
双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离”,朱讥讽陆“禅学”,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这就是史学家所说的“鹅湖之会”、“鹅湖大辩论”。
鹅湖之会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第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朱、陆双方辩论的“为学之方”,表现出朱熹与陆九渊在哲学上的基本分歧点,曾对明清两代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190年,50岁的陆九渊被任命为荆湖北路荆门知军。次年农历九月初三,陆九渊千里迢迢从江西到荆门上任。
陆九渊走马上任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整饬边防,严肃军纪,加强抵御金兵犯境的能力,修筑了著名的荆州城墙。这种心理素质,这种献身的精神,这种大义凛然,为国分忧的气概,实在是儒学思想家的典范。
陆九渊上任后的另一件带有根本性的大事,就是兴建军学、贡院、客馆、官舍,改善军政建设,树立政府形象,使荆门地方官员的精神面貌有了重大的改变。
在此之前,荆门官员惰性成俗,人人都以办公差为耻,官吏只是喜欢装扮面子。为了改变官吏好逸恶劳的坏习惯,陆九渊躬身劝督,以身作则,把哲学思想贯彻到具体的政务之中,采取思想启迪的办法,自上而下,打造朴实厚道的民风。
在行政管理上,陆九渊不仅仅是经验丰富,所有军政大事有缓有急,有条不紊,次第展开。其中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他始终将军务政事都涵盖在他的哲学思想的理论框架之中。
陆九渊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和行政管理体系,认为只有从官员抓起,“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把官员的精神面貌振作起来,全社会的“人心”才有“正”的可能。“政者,正也”,这是先秦时期儒家孔子的祖训,陆九渊可谓深得其中精神。
陆九渊认为自己“生于末世”。“末世”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士大夫的志向以文取仕,以至于一些士大夫苟且偷安。由于陆九渊出生、成长于一个钟鸣鼎食的大家族里,各种家务、商务活动使他精通事物,因而能够将儒家传世经典的要义从亲身实践中体现出来,通过“料理得人”,取得了“正人心”的最好效果。
1193年初,陆九渊在荆门病逝,棺殓时官员百姓痛哭祭奠,满街满巷充塞着吊唁的人群。出殡时,送葬者多达数千人。他去世后,谥为“文安”。
陆九渊以“心即理”为核心,创立“心学”,强调“自作主宰”,宣扬精神的能动性作用,其“修其本心、存心去欲”的思想学说独树一帜。
后人对这一思想学说进行了充实、发挥,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提出了“知行合一并进”的观点,成为我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我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旁注]
心学 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追溯至孟子,而北宋时期程颢开其端,南宋时期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代,由王守仁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金溪三陆 指南宋时期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陆坊村的陆贺6个儿子里面后面的陆九韶、陆九龄、陆九渊三兄弟。陆九思著有《家问》,为陆氏治家准则。陆九叙善于持家,以经营药铺为业,供全家各项费用。陆九皋文行俱优,学者称“庸斋先生”。陆九韶、陆九龄、陆九渊并称“三陆之学”,皆导源于九皋。
主簿 古代官名,即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隋唐以时期前,因为是长官的亲吏,权势颇重。魏晋时期以下统兵开府之大臣幕府中,主簿常参机要,总领府事,此为主簿权势最盛之时。隋唐时期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南宋中叶后,御史台也不设主簿。
荆湖北路 南宋王朝荆州湖北路的简称,是当时的15路或省之一,首府在今天的荆州。由于大部分土地在洞庭湖以北,故而民间也称呼其“湖北路”。宋代分全国为15路,湖北有30多县属荆湖北路,湖北之名始于此;有19县属京西南路,另数县分属淮南西路、夔州路。
士大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官吏的人事体制为我国所独有,因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士大夫阶层,即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集团。他们是知识分子与官僚相结合的产物,是两者的胶着体。
王阳明 (1472年~1529年)。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是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阅读链接]
平遥古城墙、陕西西安城墙、湖北荆州城墙、辽宁兴城城墙并列为我国现存最好的4座古城墙。其中的荆州城墙与陆九渊也有一定关系。
荆州城墙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陆九渊50岁时宋光宗被任命为荆湖北路荆门知军。当时金兵南侵压境,荆门地处南宋边防前线。他看见荆门没有城墙,认为这里南面捍卫江陵,北面支援襄阳,东面守护随州、钟祥,西面扼守宜昌;荆门巩固,四邻才有依靠,不然就会腹背受敌。于是,下决心修筑了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