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吸虫纲的分类
吸虫纲可分为 3 个亚纲:
- 单殖亚纲(Monogenea)绝大多数为外寄生种类,主要寄生在鱼、两栖类及软体动物等的体表、鳃及与体外相通的腔隙中,如口、膀胱、子宫等处。身体的前后端各有一个粘附器,用以粘附在寄主体表。仅有一个寄主,具钩毛蚴虫。常见的代表种有:
-
三代虫(Gyrodactylus)(图 6-18A):寄生在鱼及两栖类的鳃及皮肤上,卵胎生(ovoviriparity)。由于成体的子宫内已有子代胚胎,子代胚胎中又有孙代胚胎,故名三代虫。三代虫是淡水养鱼业中的重要寄生虫之一。感染的病鱼皮肤无光泽、出现粘液膜或出现溃疡、病鱼浮头或头下沉, 每年 4—5 月间发病较重。
-
指环虫(Dactylogyrus)(图 6-26A):为造成鱼病的另一种重要吸虫,主要寄生在鱼鳃上,破坏鳃丝表面的细胞,造成鳃表面分泌过多的粘液,防碍了鱼的正常呼吸,每年 7—8 月时发病,严重时造成病鱼死亡,对鱼苗为害更大。
-
合体吸虫(Diplozoonparadoxum)(图 6-26B):也是淡水鱼鳃部的寄生虫。是由两个虫体永远呈抱合状,故名合体虫。幼虫期一个个体的腹吸器吸着另一个个体的腹部突起,使两个虫体形成 X 形抱合。
-
似多盘吸虫(Polystomoides)(图 6-18B):其后吸器发达,其上有 6 个小的凹陷呈吸盘状,具一对钩。
-
盾腹亚纲(Aspidogastraea)是吸虫纲中很小的一类,主要寄生在软体动物体表,与寄主的寄生关系很疏松,少数种寄生在鱼、海龟等脊椎动物的体表、消化系统及排泄系统。例如盾腹虫(Aspidogaster)(图 6-26C) 身体腹面具有一个极大的腹吸盘,几乎占整个身体的腹面,吸盘上有纵行及横行肌肉将吸盘分成成行成排的许多小室(alveoli)。具口、咽、囊状肠。一个排泄孔开口在身体后端中央,生殖系统相似于复殖吸虫,大多数种类直接发育,少数种有幼虫期。寄生于脊椎动物的种类要求有一中间寄主。许多种类没有寄主的专一性,在软体动物及鱼体上均可生活及产卵。这一类似乎说明由自由生活到寄生生活的过渡类型。
-
复殖亚纲(Digenea)是吸虫纲中最大的一类,已报导的种超过了 6000 种,其中许多是人体及家畜等体内寄生虫,有很大的经济重要性。成虫期具口吸盘及腹吸盘,个别种只有一个吸盘或没有吸盘。生活史复杂有 2—4 个寄主,终寄主为脊椎动物。其中间寄主为软体动物螺类、甲壳类、鱼类及水生植物等,具几个幼虫期。
下面介绍四种重要的人体寄生吸虫:
- 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a):是寄生在人体及哺乳动物静脉血管中的一种吸虫。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共有 3 种,在我国流行的只有一种,即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是我国人体最重要的寄生虫之一。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包括台湾省共 13 个省市、347 个县,有数亿人口受到威胁,另外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也是日本血吸虫病的重要流行区。另外两种是埃及血吸虫( S.haem- atobium),分布于非洲,亚洲西部,欧洲南部。曼氏血吸虫(S.mansoni), 主要分布于非洲及拉丁美洲。
日本血吸虫成虫雌雄异体,雄虫体长约 10—20mm,宽约 0.5mm,口吸盘及腹吸盘均位于身体前端,腹面体壁内褶形成一沟称抱雌沟(图 6-27),雌虫即位于此沟内呈雌雄抱合状。精巢(睾丸)7 个排成一行,位于身体前端, 肠分两支,后端汇合。
雌性成虫较雄虫细长,体长 12—26mm,宽约 0.3mm,卵巢长圆形位于身体中部,卵黄腺位于卵巢之后,卵膜腔及子宫位于卵巢之前。子宫中常充满卵粒,每头雌虫每日可产卵 1000—3 000 粒之间。
雌雄成虫寄生在人肠系膜的小静脉中,在抱合中进行交配,在小静脉或肠壁的小血管里产卵,产出的卵部分随血流到达肝脏,部分卵沉积在肠壁, 经十多天的发育,卵内已发育成毛蚴,它分泌溶组织酶,穿破肠壁落入肠腔, 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毛蚴自卵壳出来(图 6-28),自由游泳。如遇到中间寄主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则进入螺体内继续发育。在螺体内先形成母胞蚴,经无性生殖产生许多子胞蚴,子胞蚴再经无性生殖形成大量的尾蚴,在螺体内完成二代胞蚴,其发育时间在夏季约需 2 个月左右, 冬季则时间更长,每头螺体内可多至数万条尾蚴。尾蚴成熟后由螺体内逸出, 在水中自由生活,多浮于水面,1—2 天内具有感染力。尾蚴甚至在潮湿的土壤,植物上的露水中亦能逸出,人如与含有尾蚴的水接触,则尾蚴靠头部的穿刺腺分泌溶组织酶及机械性作用,从皮肤或粘膜处侵入人体,侵入时尾部脱落,其尾蚴尾部分叉,是分类的重要特征。
尾蚴进入人体后称为童虫,童虫先侵入小静脉或淋巴管,随血液循环经右心而到肺,经肺部毛细血管进入肺静脉入左心,进而经大循环流至全身各部,但只有到达肠系膜静脉的童虫才能发育成熟,也可以到肝门静脉内发育到一定程度后,最后仍回肠系膜静脉寄生。人体感染 25 天后雌虫开始产卵,
35 天后患者粪便中出现虫卵。虫卵也部分沉积在肝脏及结肠等处。成虫寿命
数年,有的可达 10—20 年,个别病例最长的有 30—40 年的记载。人体受尾蚴感染后,几天内会出现皮肤的荨麻疹,也可出现速发型或迟发型皮炎。几周后由于大量童虫在体内移行会引起患者食欲不振、阵咳、呼吸受阻,甚至胸腹疼痛。如大量感染、2—3 个月后患者发热、消瘦、粪便中有浓血;6—7 个月后肝脾开始肿大、发热及便血症状消失,转入慢性期,这时大量的虫卵在肝脏及肠壁沉积形成囊肿,随后组织纤维化、肝脏开始硬化以致肿大。晚
期病人肝脾进一步地肿大硬化,以致出现腹水,腹部突出,并伴随黄疸症状, 病人极端消瘦虚弱,晚期儿童患者可造成生长发育受到障碍,出现侏儒症、智力消退。晚期成年患者会出现生殖机能减退、严重病人最后死亡。
日本血吸虫病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流行是受多方面的因素所影响,江南一带土壤肥沃、水草丰富、湖泊滩洲众多,为钉螺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孳生地。钉螺长约 1cm,壳塔形,6—8 个螺层,有厣、壳口外缘有一条凸起唇嵴,水陆两栖生活,钉螺的地理分布决定了血吸虫病的流行区域。另外目前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也造成了它的流行,我国南方种植水稻、农田沟渠纵横,农民多用未加处理的生粪施肥。人们的生活用水也多来自河流、湖泊等未加处理的自然水。这样造成了钉螺的扩散,有利于虫卵的传播与孵化,也有利于毛蚴及尾蚴寻找寄主。各种家畜如牛、羊、猪、狗及一些野生脊椎动物也是日本血吸虫病的保存宿主。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了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
1955 年以后,在党与政府的重视之下,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 及“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领导血吸虫病的防治与研究工作。由于科技人员及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经过积极地治疗病人及病畜、全面消灭钉螺、加强粪便管理、个人防护等多种措施,到 1981 年已有 70%的流行县市基本上消灭了血吸虫病。但就全部流行区内消灭血吸虫病尚待今后的努力。
- 布氏姜片虫(Fasciolopsis buski):成虫寄生在人及猪的小肠内。主要分布在亚洲温带及亚热带地区,我国多发生在长江以南、呈点状分布。
成虫长圆形(图 6-29A)、肥厚多肉、长 20—70mm、宽 10—20mm,是寄生于人体的最大的一种吸虫。口吸盘及腹吸盘均位于身体的前半部,雌雄生殖孔分别开口在腹吸盘之前。肠分两支,在体侧呈波浪状弯曲。精巢一对, 呈多分枝状,前后排列。卵巢一个呈三分枝状,位于身体中部精巢之前。卵黄腺位于体侧。
成虫在人或猪的肠腔中异体或同体授精,每头雌虫日产卵 15000—25000 粒,卵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经 3—7 周发育成毛蚴(图 6-29B), 毛蚴存活 1—2 天,遇中间寄主扁卷螺即进入其体内发育成胞蚴。姜片虫的中间寄主螺有十多种,在我国主要的中间寄主是尖口扁卷螺( Hlppeutls cantorl),半球多脉扁卷螺(Polypylis hemisphaerula)及凸旋螺(Gyraulus convexius-culus)。在螺体内发育一代胞蚴及二代雷蚴,最后形成尾蚴,尾蚴在水中从螺体逸出,遇适合的媒介植物如红菱,荸荠及茭白等水生寄主则附着其上,脱去尾部形成后尾蚴(囊蚴)。当人生食菱角及荸荠时即进入人体、发育成成虫。
病人感染姜片虫后,轻型者仅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中度患者,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失眠症等。重度时四肢及面部均浮肿、贫血乏力,特别对儿童患者还会造成生长发育的障碍。防治原则与日本血吸虫相似。
- 卫氏 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又称肺吸虫,成虫寄生在人及虎、狼、狗等动物的肺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及东北地区。全世界已报道的肺吸虫有 39 种之多,我国有 10 多种,但致病性的主要是卫氏并殖吸虫。
成虫卵圆形(图 6-30A)肥厚,长 8—16mm、宽 4—8mm、厚 3—5mm。生活时呈红棕色。体表披棘,腹吸盘靠近身体中部、肠道两支也呈波浪状弯曲,精巢两个、亦分枝,但左右并列于身体后端,卵巢分瓣、与子宫也并列
于身体中部,故名并殖吸虫。雌雄以共同的生殖孔开口在腹吸盘偏后侧。 肺吸虫寄生在寄主肺内,在肺内形成囊肿,感染 2—3 个月后,童虫发育
成熟。成虫寿命 5—6 年,每头雌虫日产量为 10000—20000 粒,产卵后囊肿破裂,卵随咳嗽及痰排出体外。卵在水中发育成毛蚴(图 6-30B),遇第一中间寄主淡水螺则进入其体内,可被肺吸虫感染的淡水螺有许多种,多属黑螺科(Melaniidae),如孵囊螺(Brotia)、短钩螺(Semisulcospira)、黑螺(Melanoides)等。在螺体内经过一代胞蚴、二代雷蚴,发育成尾蚴。从感染螺体到尾蚴逸出约需 2—3 个月左右。尾蚴逸出后在水中自由生活,很快找到第二中间寄主淡水虾或蟹类,例如在我国南方多为溪蟹(Potamon)、华溪蟹(Sinopotamon)等,在我国东北地区主要是蝲蛄虾类(Astacidae)。尾蚴脱去球形尾部进入第二中间寄主后形成后尾蚴,后尾蚴是其感染阶段, 人若生食感染尾蚴的虾蟹后,后尾蚴则脱去囊壁穿过寄主肠壁进入腹腔,再穿过横膈膜进入胸腔,在肺内寄生。童虫及成虫均有移行特性,并随时可停下来在寄主皮下、肝、肌肉、胸腔等处异位寄生。
肺吸虫在人体引起的症状主要是咳嗽、痰中带血,由于后尾蚴、童虫及成虫有由囊中钻出、并在组织中移行的特性,所以症状常表现随寄生部位而不同,例如肠壁感染出现腹疼腹泻,如侵入脑,出现癫■,寄生在淋巴组织可引起淋巴节肿大,寄生于皮下引起皮下结节等。
- 中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成虫寄生在人、狗、猫等的肝脏及胆管内,过去曾在广东、福建一带及台湾地区流行,现南方诸省虽仍有报导,但多呈点状分布。
成虫扁平、细长如叶状(图 6-1a),长 10—25m,宽 3—5mm。腹吸盘较小在虫体前 1/3 处,肠为两支,由前向后直到身体后端,精巢(睾丸)两个、前后排列在虫体后 2/3 处。卵巢一个、细小分叶、位于身体中部与后 1/3 交界处。子宫管状细长,由卵膜腔开始盘旋而上,开口于腹吸盘前方。卵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发育为毛蚴(图 6-31),第一中间寄主为淡水螺。在我国有 3 个科 7 个种均可作为中间寄主,例如纹沼螺( 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赤豆螺(Bithynia fuchsianus)等。在螺体内约需 3 个月完成胞蚴、雷蚴及尾蚴的发育。第二中间寄主为鲤科鱼类,如白鲩鱼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黑鲩鱼(Mylopharyngodon aethiops)等, 在其中形成后尾蚴,人取食未经煮熟的鱼而被感染。
患者感染中华枝睾吸虫之后出现慢性腹泻、胆囊炎、黄疸、水肿、肝疼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常并发肝硬化、肝癌造成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