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
肖邦(1801~1849)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肖邦从小喜爱波兰民间音乐, 7 岁写了《波兰舞曲》,8 岁登台演出,不满 20 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度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bA 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 小调谐谑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还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肖邦的代表作除上述之外,有钢琴协作曲两部,奏鸣曲三首,叙事曲、练习曲 27 首,马祖卡舞曲 60 多首,波罗奈兹舞曲十几首。此外,还有幻想
曲、摇篮曲、船歌等等。在他的《二十四首前奏曲》里,流传最广的要算是
《降 D 大调前奏曲》了:那是 1836 年冬天,乔治·桑的儿子莫利斯因为患关节炎,医生劝乔治·桑带孩子到南方去休养,他们选择了地中海巴列阿里群岛中的马约卡岛。那时,肖邦和乔治·桑正热恋着,因此,他也随乔治·桑全家一同来到这个地方。岛上气候虽然温和,但雨水也不少,物质条件较差。他们住在当地瓦尔德莫查修道院。这里因没有钢琴,使肖邦感到无技可施。第二年,才有了钢琴,肖邦怀着喜悦的心情,在此创作了《二十四首前奏曲》。篇幅都很短小,但却有着较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内容,流传最广的那就是《降 D 大调前奏曲》。肖邦是在瓦尔德莫查修道院听到屋檐滴下的雨滴声有感写下这支曲子的。他巧妙地用持续的同音反复来描写那不停的雨滴,并让它贯串在全曲里。
《愿望》又名《少女的愿望》,是肖邦用波兰诗人斯特凡·维特维茨基的诗谱写的一首浪漫曲。维特维茨基是肖邦的朋友,是当时华沙青年中的先进分子。他经常劝肖邦献身于波兰民族音乐创作事业。他从华沙给当时在维也纳的肖邦写信:“作为一个波兰民族作曲家,你将为自己的天才开辟无比广阔的活动天地,在这个天地里为自己取得永垂不朽的光荣吧。你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肖邦在创作思想上深受他的影响。他的《战士》《愿望》等诗歌,都由肖邦谱成了歌曲。歌曲《愿望》具有鲜明的波兰民族风格,波兰民歌型的旋律,是这首歌的主要特点。这首歌曲用三段式写成,第一段结尾“放射着光芒”和第三段结尾“变成天上的太阳”的旋律,实际上就是波兰流行歌曲《请允许我为你唱个歌》最后一句的旋律,匈牙利大作曲家李斯特曾把肖邦的六首波兰歌曲改编为钢琴独奏曲,《愿望》就是其中的一首。
《G 大调夜曲》,在一个月色迷人的夜晚,肖邦同乔治·桑在西班牙度冬以后,乘船返回法国,在甲板上倾听船上的舵工轻轻地哼着一首歌,声音虽不优美,但十分质朴感人。从此肖邦就构思这首夜曲。乐曲是带有结尾的三部、五部曲式。开始以低音伴奏衬托摇曳的旋律音型,表现了航船乘风破浪的行进动律,高音区的和声描写着闪烁的水波,在频繁的调性转换中,乐曲创造出一幅诗意的月夜水景。作者又在不同的调上奏出这个民谣,使舵工的歌声浪漫化了。就这样乐曲几经回复,一直至尾声。航船渐渐远去,天边依然回荡着舵工的歌。
《摇篮曲》:这是肖邦的一首具有独特效果的摇篮曲。曲中的和声、旋律,以及伴奏音型都极其简单,只用了两个和弦,不断重复同一伴奏音型模仿摇篮节奏。朴素的主题旋律更增添了其中优美的情趣,主题在以后的装饰变奏中不断地产生诗意般的抒情效果。因此说这是肖邦音乐创作中最精致的一组珍品,他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描绘着大自然的夜色,也倾诉着他心灵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