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

巴赫(1685~1750)是德国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生于一个音乐世家,他家好几代人都以作曲或演奏管风琴为职业。因为受家庭影响,巴赫从小就热爱音乐。在他 10 岁那年,父母都相继去世了,他成了孤儿,跟着哥哥约翰·克里斯托一起过活,哥哥也就成了一家之主,并接管了父亲许多乐谱和音乐书籍,认为弟弟巴赫小,不愿意让他翻阅。小巴赫只好在哥哥不在家时,偷偷抄一些,因为是在微弱的烛光或月光下抄写的,使巴赫从小就得了近视眼。后来被哥哥发觉,惩罚了他,并将小巴赫抄的乐谱都撕毁,就这样小巴赫并没有气馁,对音乐的兴趣却有增无减。巴赫 15 岁那年,由于他的歌喉动人,获得了圣米歇尔教堂唱诗班领唱职位。在这里他经常彻夜不眠的学习古钢琴和古风琴。管风琴师伯姆见他努力学习并有天赋,就把他介绍给自己在汉堡的老师莱肯那里学习。巴赫没钱乘车,经常都是徒步到汉堡,甚至于更远的地方去听管风琴和古钢琴家们的演奏。功夫不负有心人。18 岁的巴赫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1707 年,巴赫和他的表妹玛丽亚·巴巴拉结为夫妻。婚后生有七个孩子。由于巴赫的许多作品在当时还不能为更多的人们所赏识,加上子女多,开支大,晚年巴赫家境比较困难。后在莱比锡逝世,享年 65 岁。巴赫笃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众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响构思的核心,但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显地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反映出对封建贵族的抗争思想。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 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他的主要作品有:200 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大量的宗教《受难曲》《b 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古钢琴《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帕蒂塔》各六套;小提琴和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乐队组曲》四首和大量管风琴曲等等。在巴赫的《D 大调组曲》中,人们最感兴趣的是其中第二段《咏叹调》,因为它的旋律朴实,流畅而甜美,带有宗教虔诚的情感。后来德国小提琴家把它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曲。还有人把它编成无伴奏合唱等。

巴赫的《创意曲》是他为了给儿子们寻找钢琴教材,转抄一个不出名的作曲家的作品,然后用《创意曲》这个名称来表明他的观点,因此他在曲集上注明:“对于钢琴爱好者,特别是那些急于学会弹琴的人来说,这是一本纯正的入门手册。这不仅可把二声部弹得熟练均匀,还能进一步把三个必备声部弹得正确完好;不仅学到了良好的创意,还能把乐意设计出来,当然先要学会熟练的弹奏,从而才能对作曲产生强烈兴趣。”巴赫从教学需要出发, 用复调手法创作了 15 首二声部创意曲和 15 首三声部创意曲。在这些乐曲中, 巴赫设法使主题旋律和发展手法尽可能地变化,尽量做到声部流畅,乐思发展连贯,结构布局完整,这样只要你弹过的曲子,就能有声部写作感。

巴赫的《法国组曲》与《英国组曲》,都是献给他第二个妻子安娜的。

《法国组曲》,共有四首舞曲:

《阿勒曼德舞曲》,即“日尔曼舞”。它像日尔曼人的性格一样,严肃、理智、平稳、安逸。

《库朗特舞曲》,一种法国舞曲,保持着法国人固有的优美典雅的风度。

《萨拉班德舞曲》,一种西班牙舞曲,与宗教仪式音乐有关。节奏庄重、缓慢,带有悲剧色彩。

《基格舞曲》起源于英国的一种快速的三拍子舞曲。《英国组曲》只多一个前奏乐章,其他跟法国组曲相同。

巴赫的《D 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原是一首管风琴曲。当时由于巴赫生活贫困,刚 18 岁,中学还没毕业就自谋职业了。他到阿恩斯塔特教堂任管风琴师,并创作了著名的《D 小调托卡塔和赋格》(“托卡塔”原意是“触键”, 它是一种富有即兴性质的键盘乐曲;“赋格”的原意是“追逐”、“遁走”, 这是欧洲复调音乐的一种曲式,具有华丽的技巧、风格和雄伟的戏剧情节)。由于管风琴的体积庞大无法搬上音乐会舞台,这部作品也就没机会向听众介绍,后来美国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把它改编成管弦乐曲,用丰富的器乐色彩, 在音乐会舞台上重现了它的雄伟气魄和深刻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