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感情内涵

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更注重于抒情并且最能以情动人,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所以,在欣赏音乐过程中,体验作曲家在作品中融汇的情感内涵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知道,通过艺术表现感情, 并且以此激动和感染欣赏者,这是文学艺术一条共同规律。文艺和科学的最大不同在于:科学以理服人,而文学艺术以情动人。

为什么音乐比其他任何一种艺术都善于表现丰富的情感呢?这是因为: 首先,与其他艺术相比较,音乐表现感情时所运用的艺术材料以及表达方式主要是通过声音在时间中的运动以及声音运动力度的强弱和节奏的张驰,表现相应的感情运动。而我们知道,语言的功能是表达人的思想,当语言通过人口表达出来的时候,它又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种感情色彩主要是通过抑扬顿挫的言语音调来表达。正是这种言语音调成为音乐的最基本的来源之一,使音乐比绘画、文学对感情的表现更直接、更真切和更生动些。

其次,与其他艺术相比较,感情表现在音乐艺术整体中所占的地位更为重要。因为音乐所能够表现的主要是作曲家对客观事物的感情反映和心理体验。即使在有歌词的声乐作品中,音乐的作用也主要是对歌词的内容进行感情概括。

第三,与其他艺术相比较,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欣赏者进行感情体验的方式与程度也有所不同。我们在欣赏绘画等造型艺术时,首先欣赏的是客体形象,然后才能从中间接地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感情;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时, 也要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并且通过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才能进入感情体验。而音乐欣赏者从音乐中所直接感知到的既不是外界的客观事物,也不是某种思想概念,而是音乐音响以及与其自然相伴随的某种情感或情绪。同时,加之音乐本身所有的一些特性,如它在空间所具有的扩散力和穿透力等,能够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一种比其他艺术更强的刺激力和影响力。这样就使得音乐感知与感情体验之间有一种更密切、更直接的联系,因而音乐对人的感情的激发和感染也就表现得更直接和更强烈。

综上所述,感情体验这一心理过程,对于理解音乐、深刻而准确地领会作曲家所赋予作品的情感内涵是极为重要的。

欣赏音乐的过程,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而要达到真正的这种交融和共鸣,就要求欣赏者体会作品的内涵和与自己的感情要求相结合。

首先,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因为只有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时,才能称之正确地音乐欣赏。

我们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即当我们听一首乐曲时,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凭借自己的音乐感知经验, 自然产生出一种体验,或是快乐的、或是悲哀的、或是慷慨激昂的⋯⋯等等。

在凭直感进行感情体验的基础上,欣赏者还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而音乐的感情内涵又是由一定社会生活所引起,并且是和一定的思想相联系的。

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常常可以在音乐以外的因素中找到理解的根据,例如在声乐作品中可以在歌词和戏剧脚本中找到根据;在标题音乐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学说明中找到根据。但对一些无标题音乐,欣赏者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反复倾听,凭借直感去体验乐曲的感情表现,另一方面也要从更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对乐曲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其次,与欣赏者自身的生活体验及感情要求密切相结合。音乐欣赏中的

感情体验虽然主要是体验乐曲中所表现的感情内涵,但还需要与欣赏者自身的生活体验及感情要求密切结合,甚至融为一体。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中所描绘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白居易当时正被贬官到异乡,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同遭遇,使得诗人对琵琶女所弹奏的乐曲产生比其他人更为强烈的感情共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