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施特劳斯

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出生在时尚跳舞的维也纳的一个音乐家家庭,与父亲同名,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长子。以《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维也纳糖果》《艺术家的生涯》《春诗》等 120 余首维

也纳圆舞曲著称。此外还作有《雷鸣与闪电》等 120 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1870 年起写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 16 部轻歌剧,反映资产阶级在文化意识上对封建桎梏的摆脱。19 岁那年,他就正式登台,指挥乐队演奏他创作的三首圆舞曲得到很大成功,获得很高的声誉。他创作的《闲聊波尔卡》是很有名的。

《闲聊波尔卡》是约翰·施特劳斯 1858 年创作的,编入作品中,也有人译作《饶舌波尔卡》。

约翰·施特劳斯是一个非常风趣的人物。他善于猎取生活中的某一种现象或事物,对它们进行艺术性的描绘,《闲聊波尔卡》便是一例。

当时在维也纳,舞会十分盛行。在舞会上常常见到有些多嘴多舌的妇女凑在一起交头接耳,叽叽喳喳、说长道短、评头品足。约翰·施特劳斯对这种现象十分讨厌,于是他用妇女们交头接耳“特利奇,特拉奇”即(“叽叽喳喳”)的声音为名,写了一首波尔卡,对他们进行讽刺。约翰·施特劳斯当然不能明讲,所以当人们问他时,他用“妻子们在享受着闲聊的乐趣”来解释这支曲子的内容。

乐曲用复三部曲式写成。速度很快,描绘了妇人们在舞会上凑在一起叽叽喳喳闲聊的形象。前面有个简短的、波尔卡节奏的引子。

主题用了些大跳和休止符,描绘妇人们闲聊时面部多变的神色,然后是

约翰·施特劳斯 - 图1

音型,并让它们不断往上升级,而每升一次都回到原来的 i 音上,来描绘妇女们喋喋不休的闲聊。这种声音频繁地出现是令人心烦的。

乐器的中间部分,由木管乐器主奏,声音轻轻,好似妇人们的耳语。带有幽默、风趣的特色。

像这样内容的一支曲子,约翰·施特劳斯居然能把它写得十分动人,这是很不容易的,它不愧为波尔卡乐曲中的一首名作。

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写了 400 多首圆舞曲,100 多首波尔卡及其他舞曲,

《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是他创作的 400 多首圆舞曲中最著名的一首。现在人们常听到的是管弦乐曲。其实,这支曲子当初是作为一首男声合唱曲写成的。那是 1867 年,奥地利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急需一首供表演用的合唱圆舞曲。指挥赫尔柏克找到这位著名的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也是想写一首以多瑙河为主题的作品,特别是那湛蓝的河水,如画的风光,村民朴实的舞蹈,使作曲家感到犹如投身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之中。当诗人把《美丽的蓝色多瑙河》诗篇交给约翰·施特劳斯时,乐谱如同奔腾的河水,激荡在他的心头。有人讲:那天,他忘了带谱纸,于是在自己衬衫袖子上匆匆记下了这些乐谱。这天夜里,他没有回家去,直到清晨,他才回到家里脱掉衬衫入睡。他的夫人杰蒂·德雷弗丝是一位歌唱家。她发现丈夫衬衣袖上的乐谱,

知道这是他的什么新作,就没有动它。可是,当她有事出门归来时,发现这件写有乐谱的衬衣,被仆人当作脏衣服拿去洗了。她不由得一惊,急忙跑出去找。幸好洗衣妇刚刚将衣服丢进洗衣盆里。杰蒂从水中将衬衣捞出。还好, 乐谱墨迹还未泡掉。所以,今天人们能听到这支动人的圆舞曲,真应该感谢杰蒂救谱之功。

《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由五首小圆舞曲组成。前面有个较长的序奏, 后面有个简短的尾声。序奏里,在小提琴描写水波荡漾的轻微震音的背景上, 先由圆号演奏多瑙河的音乐主题。

接着,木管乐器与之相呼应。它好似一幅风景画,把多瑙河晨曦的美丽景色,展现在人们眼前。当圆舞曲节奏一出现,马上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

这时引出了第一圆舞曲,它是用多瑙河音乐主题加以发展的,描绘生活在多瑙河岸和驾舟泛游河上的人们正在欢舞、高歌。还有一个副题。

第二圆舞曲也有一个主题和一个副题。主题活泼,副题转降 B 大调,比较悠扬。

最后是结束部,这里,再现了前面几个小圆舞曲的部分旋律,好似一种回顾,最后,乐曲回到 D 大调上,把欢乐的情绪推到高潮时结束。

《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问世之后,开始听众反映并不强烈,直到作曲家本人把它改编成管弦乐曲之后,才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且越来越喜欢它。有人把此曲比作奥地利的第二国歌。因为奥地利国歌不一定人人会唱,可是

《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确是老少皆知的名曲。

《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不仅受到群众的喜爱,也受到许多专业音乐家的赞赏。如德国著名作曲家布拉姆斯,在一次舞会上见到约翰·施特劳斯的夫人杰蒂,杰蒂请他在扇子上题字,布拉姆斯先写上《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的主题,然后在下面写道:“可惜不是我所作。”这个小轶事可说明,约翰·施特劳斯的曲子的确做到了雅俗共赏。

《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一次约翰·施特劳斯应邀到美国波士顿主持《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在世界和平大会上演出。参加这次演出的合唱人数竟多达两万人,伴奏乐器多达 1087 件。约翰·施特

劳斯担任合唱总指挥,下设 100 多名助理指挥。这样大型的演出怎么开始呢? 有人想出一个好办法:用炮声作为开始信号。这次演出场面壮观、气势磅礴, 受到听众热烈欢迎。演出结束后,大批观众拥向后台,希望见到这位著名作

曲家,并纷纷要求签名留念。这时,连作曲家掉下的一根头发,也成为珍贵的纪念品了。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是约翰·施特劳斯 1868 年又向维也纳人献上的一幅森林肖像画。因为他了解维也纳,热爱大自然,向往着树林、灌木丛、野花、绿草地,每逢假日,人们便骑马驱车,纷纷拥向近在咫尺的森林小丘, 去寻找心灵的庇护所。为了使乐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他在管弦乐队中破例地引用了奥地利的民间乐器——基塔琴。序奏一开始,圆号吹出宁静的空五度,双簧管发出鸟儿的轻啼,然后由单簧管吹出一条悠长的旋律,接着大提琴温柔地拉出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主题动机,似乎在回忆着难忘的往事。长笛又模仿鸟叫,描绘出林中的舞蹈场面。

接下去是五首连在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最后,又出现了序奏中的基塔琴曲调,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因乐曲旋律动人,故有人曾填词改为一首花腔女高音独唱曲。

《南国玫瑰圆舞曲》是约翰·施特劳斯采用 1880 年完成的轻歌剧《女王束带里的手帕》中的音乐改编而成。有序奏部、四首小圆舞曲、结束部,音乐抒情动听。第一圆舞曲前半部分的主题选自上述轻歌剧中的《松露麻菇二重唱》,是剧中国王和女王言归于好的大团圆场面的音乐,欢快、优雅、轻歌曼舞的形象有声有色,后半段简短、流畅,跟前半部分相映成趣。第二圆舞曲三部曲式,开头扣人心弦的抒情旋律充满诗情画意。第三、四圆舞曲也是二部曲式。结束部另有新趣,先出现活跃的新主题,然后再现前面有些小圆舞曲的段落,并在兴高采烈的气氛中结束。

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先在简短的引子之后出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倚音式的旋律,把不间断地向上旋转的前半段和逐步稳定下来的后半句有机地连成一体。这个形象鲜明生动的回旋主题,在中间和结尾再现过两次。《春之声》既有回旋曲的特点,又跟其他维也纳圆舞曲相似, 具有不同的小圆舞曲依次出现的特点。其他主题旋律也娓娓动听。

除此外,约翰·施特劳斯还写了《皇帝圆舞曲》,是专门为宫廷写的作品。还有《雷鸣闪电波尔卡》《安楠波尔卡》等。《皇帝圆舞曲》是当时约翰·施特劳斯正担任宫廷舞会乐长的缘故而写的,只是为了宫廷舞会需要, 取悦于皇帝罢了。它以华丽的旋律,宏伟的气势,对维也纳宫廷舞会场面进行了描绘。乐曲前面的序奏较长。它使人们联想到一对对衣着华丽的男女, 仪表端庄地向大厅中央走去,准备起舞。序奏之后,紧接便是四个小圆舞曲。一般用的是提琴演奏主旋律或由小号、长号、大提琴、大管演奏,其他乐器作节奏性的伴奏。表现的曲调较优美,情绪比较热情,性格比较活泼,带有幸福感,乐曲最后加快速度,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

《雷鸣闪电波尔卡》,在他上百首波尔卡舞曲里,此曲是最有演出效果的一首。它以活泼而略带紧张的曲调,对人们在欢度节日时遇到电闪雷鸣,

却不减舞兴的情景作了生动的描绘。乐曲是G 2

4

成。开始有一段引子,表现的情绪很热烈,它对露天舞会的盛况作了描绘, 紧接着速度加快,并采用一系列下行音。使气氛突然紧张起来,看来暴风雨即将来临,但是跳舞的人们并不介意,反而跳得更欢了。乐曲进入第二部分, 尽管加入了定音鼓的滚奏和大钹的碰击声,使人们明显地感到天空中已经电

闪雷鸣了,但是人们的舞兴还是没受影响,真是天空中电闪雷鸣,地面上笑声不停。这是个非常动人的场面。尾声里,曲作家用了两次长颤音,后面又用快速十六分音符把乐曲推向高潮,欢快地结束了全曲。

《一千零一夜的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不仅写过几百首圆舞曲、波尔卡舞曲,还创作了 16 部轻歌剧,其中有一部《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取材于著名神话小说《天方夜谭》。在约翰·施特劳斯逝世后,维也纳歌剧院为了纪念他逝世一周年,决定排演这出轻歌剧,并请作曲家莱特雷尔对它进

6

行整理加工,后改名为《一千零一夜》。此曲序奏是 8 拍的行板,很快就

引出了圆舞曲节奏。第一圆舞曲的三个主题,前两个较平稳,第三个主题性格活泼、风趣。第二圆舞曲的第一主题曲调悠扬,第二主题在节奏上有些变化,比较新奇。第三圆舞曲的第一主题跳跃性较强,性格活泼。第二主题情绪较明朗。以上的三个圆舞曲各奏一遍之后,就进入尾声部分,这时第二圆舞曲悠扬的曲调和第一圆舞曲性格活泼、风趣的演奏,使之推向高潮时结束全曲。

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倍受人民的喜爱,更受中小学生的青睐,但这里也有它的一段轶事:老约翰·施特劳斯虽然写了上百首圆舞曲,数十首波尔卡舞曲和进行曲,但是在他的作品里,影响最大、流行甚广莫过于《拉德茨基进行曲》了。而约瑟夫·冯·拉德茨基,是奥地利的一位伯爵,他从 1897 年开始,就参加了奥地利“卫国战争”。起初,在威尔斯预备役军官里任教官,后又在威登伯克、隆巴等地任骑兵总司令。拉德茨基积极维护奥地利帝国殖民统治,曾率领军队侵略邻国意大利,并在意大利北部任总督多年。从德、奥出版的历史书上看,拉德茨基被视为英雄式的人物; 而在被侵略的意大利人民看来,他是一个侵略者。凡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对这支颂扬他的曲子并不感兴趣,包括他的几个儿子,也是这样的态度。

后来,只是由于这支曲子曲调十分动听,具有英雄的性格,演出时获得较好的剧场效果,人们也就渐渐地忘记了拉德茨基那段不光彩的历史,而单纯从艺术的角度,喜欢起这支曲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