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时期的教育实践

尧舜时的五氏传说,不仅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作用,其重要的意义在于,这一认识激发了当时的人们更自觉、更主动地去加以实施,促成了华夏民族早期教育实践活动的展开。

事实上,作为以仁德教化天下的氏族部落联盟首领,尧舜针对当时的情况采取了不少教育举措。其中包括执政者的自身教育、人才的考试和选拔、教化民众、生产方面的教育,以及对下一代的教育等。

执政者要积极进行自我教育,这是尧舜所重点倡导的。据《尚书·尧典》记载:

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意思是说:如果考查历史,帝尧德名字叫放勋。他严肃恭谨,明察是非,善于治理天下,宽宏温和,诚实尽职,能够让贤,光辉普照四面八方,以至于天上地下。他能够明察有才有德的人,使同族人亲密团结。族人亲密和睦了,又明察和表彰有善行的百官协,调诸侯各国的关系,民众也随着变的友善和睦起来了。

在《皋陶谟》中,更是通过皋陶之口指出执政者如何进行自我教育:“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无轻民事唯难。”

意思是说:执政者是“万邦”之表率,需谨言慎行,勤勉政事,深谋远虑,以达到维持长治久安的目的;要广泛的传布少昊、颛顼、高辛、唐、虞的著作,以仿效先代圣贤的做法,也不要忽视国计民生,要体会到其中的艰难。

《皋陶谟》中还记载了皋陶所说的执政者应该具备的九德: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意思是说:行事谨慎,如履薄冰;办事方式柔和,又立场坚定;与人为善,从人心愿,又严肃负责;处事公平而持重;耐心随顺,又极其果敢;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平易近人,又坚持原则;做事主动坚决,又有节制;能力强,又能协调好关系。

在尧舜时的教育举措中,人才的考试和选拔是一项重要内容。尧选鲧治水采取了先让鲧试一试的做法,表明尧帝对选贤任能是非常审慎的。

舜即位后,通过民主形式,选拔任命了禹等22人分管各方面工作,并规定了“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的制度,即通过3年的考察,然后再黜退昏愚的官员,晋升贤明的官员。

尧舜时的教育举措,还通过推行教化来调节人际关系,改善社会风俗,并由此形成了传统。

帝舜为天下共主时,一方面任皋陶为士,制订五刑以惩治邪恶一方面又任契为司徒,负责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伦教化,此即古代教化史上有名的“契敷五教”的典故。

契的工作比皋陶更有成效,他不以法令为先行,而以教化为先,被后人传为美谈。契开展他的教化工作的方法是,他先将5种伦常之教的要义悬挂在“象魏”上,让民众都来观看,然后亲自逐条解说,使之深入人心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

象魏是当时天子和宫门外的一对台观式建筑物,因其台高像山一样巍然耸立,故名“象魏”。“魏”和“巍”是通假字。当时称国家的礼法教令为“象法”,用来悬挂象法的载体就是象魏。后来周族拥有天下后,象魏悬教的古法被发展完善成一整套制度,一直贯穿于奴隶社会乃至封建社会的始终。

在当时,象法的内容分12类:一为祭礼教育,使民知敬;二为阳礼,即乡射饮酒礼教育,使民知让;三为阴礼,即婚礼教育,使民知亲;四为乐礼教育,使民知和;五为仪式教育,使民安分;六为传统教育,使民守业;七为法制教育,使民遵纪;八为安全教育,使民不怠;九为制度教育,使民知足;十为职业教育,使民自立;十一为荣誉教育,使民修德;十二为奖优教育,使民建功。

此外,又有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等七种伦理教育,统称“七教”,与“十二教”互通。

尧舜都十分注重生产方面的教育。尧帝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安排,比如:他命令羲氏与和氏,严肃谨慎地遵循天数,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制订出历法,把天时节令告诉人们。

命令羲仲,居住在东方的汤谷,恭敬的迎接日出,辨别测定太阳东升的时刻。昼夜长短相等,南方朱雀七宿黄昏时出现在天的正南方,这一天定为“春分”。

命令羲叔,居住在南方的交趾,辨别测定太阳往南运行的情况,恭敬的迎接太阳向南回来,白昼时间最长,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火星,黄昏时出现在南方,这一天定为“夏至”。

命令和仲,居住在西方的昧谷,恭敬的送别落日,辨别测定太阳西落的时刻,昼夜长短相等。北方玄武七宿中的虚星黄昏时出现在天的南方,这一天定为“秋分”。

命令和叔,居住在北方的幽都,辨别观察太阳往北运行情况。白昼时间最短,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星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这一天定为“冬至”。

命令发布后,尧帝教导他们说:“你们羲氏与和氏,一周年是366天,要用加闰月的办法确定春夏秋冬四季来成岁。由此规定百官的职守,各种事情就都兴起了。”

舜帝在位时也有许多这方面的教育举措,比如:命弃为农官,教民百谷播种时间;命禹做司空,治沟洫,平水土;命益为虞官,掌山林等。

尧舜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据《尚书·舜典》记载,舜即位后,曾经对掌管音乐的夔说:“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意思是说:夔!任命你掌管音乐事物,负责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正直而温和,宽大而坚栗,刚毅而不粗暴,简约而不傲慢。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歌是唱出来的语言,五声是根据所唱而制订的,六律是和谐五声的。八类乐器的声音能够调和,不使它们乱了次序,那么神和人都会因此而和谐了。

舜帝时不仅有“教胄子”的专职人员夔,还有了专门场所“成均”。成均就是学校。《周礼·春官》记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意思是说:大司乐要按成均的规范,治理全国的音乐教育,使它符合王族子弟即年轻人的需要。

舜帝时的学校,兼有养老、藏米之所,并且已有大学、小学之分。养老的场所逐渐成为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学校。

舜时就有了专门的学官,管理教育事业,并已分为三大部分:契负责主持5种伦理道德的教育,伯夷负责主持祭祀天、地、宗庙之礼,夔负责专掌乐教。当然,学校的产生也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有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长期发展的过程。

以上事实说明,我国古代的德教思想、考试选拔人才的思想、社会教化思想、注重生产教育思想、借助乐教培养贵族下一代的思想,在原始社会都已萌芽了。

舜帝时专门教育培养下一代的教育场所学校的萌芽,以及考试选才制度的发端,在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它表明,教育已开始成为一种专门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显示了华夏民族早期教育实践水平的飞跃。

[旁注]

五典 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先夏时期我国有四部非常著名的著作,它们分别被称为《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其中的《五典》是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此外,儒家将“五常”谓之五典,五常是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行为规则。

五刑 即墨、劓、剕、宫和大辟。尧舜时期对不同的人或不同性质的罪过,其量刑是区别对待的。尧舜时期的刑法,较黄帝时代的“内行刀锯”,具体的多了,而且对量刑的规定也比较合理,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反映。进入封建社会后,奴隶制肉刑开始逐渐被废除。

五伦 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5种人伦关系。为臣的,要忠于职守,为君的,要以礼给他们相应的待遇;为父的,要慈祥,为子的,要孝顺;为夫的,要主外,为妇的,要主内;为兄的,要照顾兄弟,为弟的,要敬重兄长;为友的,要讲信义。

司空 古代官名。传说舜帝时有此职,史载西周时期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两字。春秋战国时期沿置。汉代本无此官,汉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掌管的事务已经与周代的司空不同。

[阅读链接]

尧舜时洪水泛滥,尧的几个大臣即五岳之主就推荐鲧治水,但尧对人才的选拔非常谨慎,决定先让鲧试试。鲧治水用堵截之法,结果失败了。通过实践考验,尧发现鲧的能力不足,还带来了更大灾害,就重重地处罚了鲧。

此后,尧又对鲧的儿子禹进行考察,看看他能不能完成这项任务。禹继承父亲遗志,认真总结前辈的经验教训,采取疏导之法,终于治水成功,成为英雄人物。尧对禹很满意,就让他担任更多的工作。禹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