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的家学

门阀家学大体为门阀政治的产物,而家学本身又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两者的合流,起始于汉代末期,成形于魏晋时期,至南北朝时期则趋于鼎盛,并渐次衰落。

魏晋之初的世家大族,大多为汉代末期的儒学高门。故其家学世业,也与此有血脉承传的联系。

如西晋颍川荀氏,其家学世传,上承汉末大儒荀爽,子孙世传学业,为西晋儒学高门。再如汉末大儒范阳卢植,其后代以儒学标榜门户,其孙卢钦为西晋名儒,直至北魏,范阳卢氏仍为当世儒学大族。

此外,如东海王氏、河东卫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均为汉代末期以来世以儒业显贵的门阀大族。其中,东海王氏家学流布最为深远,直至南朝梁世,仍为最显贵的门阀大族。除此之外,起家于东汉末年的泰山羊氏;起家于魏晋时期的阳夏谢氏,河东裴氏,均以儒学高门传世,前后达数百年之久。

门阀家学的存在,旨在维系家族的世代特权和优越的文化地位。其对学术文化的世袭垄断,不利于学术的发展和更新,不过,借助血缘的纽带来延续学术文化的生存,并利用家族血缘的网络来构筑某种封闭性的文化堡垒,正与封建的家族政治相适应。

与此同时,因其是在动乱之中,利用家族的权力及稳定性,保护和延续学术文化的有效手段。而一旦经历了动乱之后,门阀家族的特权削弱、家族的观念淡薄,出现了有利于学术文化自由发展和生存的社会环境,在乱世之中一度仰赖门阀家学保存的学术文化,就会成为全社会范围内学术文化全面升华、融合的重要源泉。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家学的发展,正是经历了上述的过程。在历经治乱更替的几百年中,旧的世族集团在乱世之中衰落,一旦政局初见平宁,又在旧的废墟中滋生出新的世族集团,而旧世族或在动乱中绝户,或者重振门户。门阀家学也相应地发生着类似的变化,一些旧的门阀家学衰落了甚至绝传了,而新的门阀家学又滋生出来。

在这种新旧兴废更替的过程中,门阀家学经受了社会风雨的洗礼,社会化的因素,不断扩大,并最终演化成为社会大文化的有机成分之一,而将家族文化与社会文化分离开来的那种血缘性隔膜,也日渐融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家学的内容颇为广泛,其形式和特色各异,但总括而论,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或特色:

第一,门阀家族大多重视肃整家风,倡导忠孝为本的伦理观。比如,临沂王昙首为汉魏时期世代显赫的名门大族。仕宋官至太子詹事、侍中,其门户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兄弟分财,唯取图书而已。再如,北魏时期博陵崔挺为魏晋时期的门阀大族,世尊儒家“重义轻利”价值观。据说他的家族“三世同居,门有礼让”。后因频遇饥年,兄弟分家,彼此推让田宅旧资,争守墓田而已。

第二,儒学高门多以专经世传。诸如:西晋时期河东大族王接,世修儒史之学,尤精于礼传;会稽人贺场,为晋司空贺循的玄孙,其祖贺道力,精通《三礼》,其后子孙传习《礼》学,并视之为家业。

第三,多有专守一技之长,而为世业。诸如:南朝时期宋琅琊大族王淮之,自高祖以来世任朝职,曾祖王彪之任职尚书令,练悉朝仪,从此家世相传;南齐时期傅琰有治县谱,子孙相传,不以示人。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大体家学所传,有家世史官者,有祖传医药者,有世习天文数术者,有父子并有琴书、丹青之艺者,也有书法、篆刻世家者。

第四,由于佛教、玄学的影响,南方门阀家族,也多成为文学玄谈之渊薮。如江南望族出身的张镜,其祖辈多以才学擅名,张氏兄弟5人,时称“张氏五龙”。张镜仕宋官至新安太守,名儒颜延之听其言谈清玄,深为心服。其侄张绪,被名儒袁粲赞有正始遗风。其家族中人张邵,张敷父子,好玄言,常常与名士宗少文谈论。自晋代末期,吴国张氏,累世显贵,并以玄谈擅名,奉佛著称。

至于文学世家,则有梁时彭城刘孝绰,其辞藻文章,多为后进所宗,兄弟、诸子70余人,并能属文。还有琅琊临沂大族王筠,为汉魏时期名儒王朗、王肃的后代,累世以文才辞赋擅名。

值得注意的是:门阀家学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势:

其一是在传习家学世业的同时,广泛地吸收、博采众学之长,而不囿于祖业之旧学。比如,南朝时期宋大臣、著名天文学家、无神论思想家、名儒何承天,因其母为东莞大儒徐广之姊,幼承母训,得传徐广家学,同时广求名师,儒史百家,莫不尽览,并至庐山拜于慧远禅师门下。

又如,北魏赵郡李孝伯,其家族世传《郑氏礼》、《左氏春秋》,李孝伯在少时传父业的同时,又博综群言。这种博学众长的风气是门阀家学得以更新的重要动因。

其二是门阀家族素有广集图书的传统,这使得门阀家学得以广泛地吸收古今社会文化的学术精华,并进一步社会化,开放化,同时也有利于保存学术文化遗产。比如,梁时王僧儒,出自名门大族,为汉魏名儒王肃的八世孙,嗜好坟典,聚书至万余卷,笃志精力,于书无所不览。

在门阀中人,类似王僧儒的藏书大家,为数甚多,不胜枚举。这种丰富的藏书,为士族子弟提供了优越的读书条件,这也是门阀家学得以兴盛,并世传不绝的重要原因。

门阀家学至南北朝后期渐趋衰落,但其根底虽败,学业犹存,并逐步与官学及社会范围内的私学合流,成为集大成之学的隋唐时期文化教育的重要源泉之一。

[旁注]

朝仪 是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

玄学 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时期。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魏晋玄学使古代哲学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间的关系的探讨大大发展起来,尽管许多概念在以前的思想中也使用过,但魏晋时期玄学家却给了他们以新的意义。

坟典 古代典籍。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包括“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古书。“三坟”指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指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八索”乃八卦之说;“九丘”九州之志。

[阅读链接]

北魏时期官员崔挺尊奉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他在地方任职时,掖县有个人,年过90岁,脚踏板舆来到州治。自称少时曾经充任林邑吏卒,得到一块美玉,4寸见方,很有光彩,自己把它藏在海岛,至今已有将近60年了。今天欣逢清明之治,自己愿意把它奉献官府。

崔挺派船随他去取,这块宝石果然光彩照人。但崔挺说:“我虽然德不比古人,还是不能以此玉为宝。”最后不肯接受,上表把玉送到了京城。被时人赞为两袖清风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