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传递——崇儒重教

明代官学教育体系健全完备,“八股取士”标志着与科举制的紧密结合。明代以东林书院为代表的书院教育紧贴时政,成为这一时期的亮点。明清时期蒙学继承历史遗产并有所创新,标志着古代蒙学走向成熟。

清代官学在基本沿袭明代旧制的情况下,创办了富有特色的八旗官学。清代书院教育在中后期高度发达,书院致力于读书学和学术研究。清代蒙学教学水平提高,阶段教育体制更加完善。清代洋务教育在推动我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清时期的官学教育

明清时期,朝廷官学的行政机构是国子监即太学,掌管全国教育行政的机构仍是礼部。地方官学则由朝廷任命各省提学官,全权负责领导。

明代的官办学校教育,无论其制度建设,还是其实际的发展状态,已经形成了健全完备、完全向良民开放,并且与科举制紧密结合的官办儒学教育体系。在古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建国学于鸡鸣山下。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保留南京为陪都,将已改为北平府学的故元大都国子监又改成北京国子监,南京国子监依然存在,于是明代国子监有南北两监之分。

明代国子监隶属于礼部。国子监长官为祭酒,副长官为司业。教学管理机构为“五厅”和“六堂”。“五厅”,即绳愆厅、博士厅、典籍厅、典簿厅和掌馔厅,分别设有监丞、博士、典籍、典簿和掌馔等职。“六堂”,为学生编制所在和学习场所,指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和广业六堂,有初、中、高三级。

明代国子监学生通称“监生”,依其来源分为四类:一是会试落榜的举人,称为“举监”;二是地方官学生员选拔入监的,称为“贡监”;三是一定级别以上的官员及功臣后代,称为“荫监”;四是缴纳钱物而买到的监生资格,称为“例监”。

监生是一种社会政治身份,成为监生就意味着获得了做官的资格。监生本人,连同家属两人都可免除徭役。监内实行会馔,即会餐制度,伙食标准是相当高的,会发给相应的钱物,家属也有一份。另外,还发给冬夏服装,文具纸张及生活用品,有病由官府给予医治,待遇相当优厚。

国子监的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此外还学习《性理大全》,加读《说苑》、《大明律令》、《御制大诰》,还有习字、习射等。

明代尤其强调科举致仕。明代成化年间,规定科举考试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也称“时文”、“制义”或“制艺”。八股取士后来也成为清代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

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10个部分组成。破题,开首用两句设破题意;承题,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起讲,用数句或十数作为议论的开始,只写题大意,宜虚不宜实。入手一两句或三四句,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以下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中心。

八股文的试题出自“四书”,应试者必须按“四书五经”的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因而具很大的局限性,弊病尤大。然而明清取士,却以科举为重,而科举又以八股文为主,于是教育重心当然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与如何做八股文上了,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明代国子监教学实行升堂积分制。学生入学后先入正义、崇志、广业堂低级班学习,一年半以后,文理通者升修道、诚心堂中级班学习,再过一年半,经史文理俱优者升率性堂高级班。监生升入率性堂,则采用“积分制”,按月考试,一年积满8分为及格,可以待补为官了,不及格仍坐监肄业。

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明代于1372年创立了监生历事之制。历事,即“历练政事”,是实习官吏的制度。凡在监10年以上者,派到六部诸司实习吏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继续历事,遇到官缺,依次补用。表现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取消历练资格,送还国子监读书。

明代对监生制订的制度中,还有服劳役、戴枷镣、充军乃至枭首等封建时代全套的惩治手段。恩威并举,以达到严格管理的目的。

除了国子监之外,明代还有专为皇族后裔子弟而设的宗学,以及学习军事技能的武学。

清代京师国子监沿袭明代北京国子监,校舍规制更加严整。原明代南京国子监到清代改为江宁府学。1785年建成宏大的辟雍,成为国子监的主建筑。

清代国子监祭酒、司业、监丞、博士等职,均有满、汉之分,各设一人。助教、学正、学录、典籍等职,有满、汉、蒙之分,往往并列而设。

清代国子监的生源也和明代一样,有会试落榜的举人、地方官学生员选拔入监者、一定级别以上的官员及功臣后代、缴纳钱物而买到的监生资格者4个途径,依据是否具有府、州、县学生员的身份,分为贡生和监生两大类,前者的地位和待遇高于后者。学生学习《圣谕广训》,以及诏、诰、表、判等公文及策论的写作。

清代国子监“六堂”改为两两分级,率性、修道为高级,诚心、正义为中级,崇志、广业为初级。升堂实际上只是熬年头、看资历了。

国子监对监生的管制严格,监内有监规,绳愆厅就是专门纠察和惩治学生过错的地方。一般学校最高惩罚不过开除学籍。

清代初期,监生坐监期满,即拨历各部院衙门实习吏事,每三个月考核一次,一年期满,送朝廷考察授官。康熙时期以后停止拨历。

清朝廷还为拥有特权的八旗子弟设立了各类学校。数量最多的是八旗官学,分设在圆明园护军营、火器营、健卫营以及各地驻防旗营所,由满、蒙、汉各旗各设学馆教授子弟,归国子监管辖。此外,还有宗人府管辖的宗学和觉罗学,对象是皇室后裔和其他爱新觉罗氏后裔;内务府管辖的咸安宫官学、景山官学,对象是皇城禁卫军的内三旗子弟。

八旗学校重点是学满文与骑射,是为了维护八旗子弟的固有传统,同时也兼习汉文和经史之学,以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

明代地方官学在前期比较兴盛,明太祖立国之初,既在全国诸府、州、县设立府、州、县学,又在防区卫所设有卫学,乡村设社学,还在各地方行政机构所在地设置都司儒学、宣慰司儒学等有司儒学,最盛时全国合计有学校1700余所。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各一人。皆设训导,府学4人、州学3人、县学3人。

明前期全国有地方学官4200余员。学生名额,府学40人、州县依次减10人。但不久即命增广学员。增广既多,于是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增广者谓增广生员。人才愈多,又于额外增取,附于生员之末,谓之为附学生员。

明代地方官学的学习内容,在明初为专习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后来又重行规定,计分礼、射、书、数四科,颁经史礼仪等书,要生员熟读精通,每日习书500字,数学须通《九章》之法,又须学射于习射场所射圃。

由于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场所,明代地方学校订有周密考试制度,月考每月由教官举行一次;岁考、科考则于掌管一省教育行政大权的提学官主持,其在任三年两试诸生,第一次为岁考,别诸生成绩为六等,凡附学生员考至一等前列可补廪膳生,其次补增广生。一二等还可受奖,四等以下则分别给予惩责、降级、除名等处分。第二次为科考时,提取岁考时一二等生员,加以复试,考试上者可获应乡试资格。

至明孝宗朱祐樘时,令各府州县建立社学,民间幼童15岁以下者送入读书。讲习婚冠丧祭礼节,生徒之俊秀者亦有补儒学生员资格,但此制实行不久就被停废。

明代对地方官学生员是严加管制的。明太祖向全国各地学校颁布“禁例十二条”,刻在碑上,其要点是严禁师生议论国是,干预地方政务。要求他们遵纪守法,尊师重道,潜心治学,以求得到朝廷重用。

清代地方官学基本沿袭明制。依其地方区划设有府学、州学、县学,并于乡间置社学。各地均设专职学官,如在顺治初年,各省设提学道,直隶、江南各设提学御史。至康熙年间改为提督学政,各管本省学政事务。

各学教官,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各一人。皆设训导佐之,员额不定。学生资格也分为三等:附学生、增广生、廪膳生。每次录取生员名额皆有定数。生员入学前称“童生”,童生入学需经县、府、院三级考试合格才有入学资格,俗称“秀才”。

生员在学,并非以读书课业为主,其主要任务在于参加岁、科考试,以取得乡试资格。学习内容为《御纂经解》、《性理》、《诗》、《古文辞》及校订《十三经》、《二十二史》、《三通》等书,还有“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资治通鉴纲目》、《大学衍义》、《历代名臣奏议》、《文章正宗》等书。总之,不外儒家经典和体现官方统治思想的宋明理学著作以及应付科举考试的八股文之类。

清代地方官学学规较之明代更严。如康熙时期颁“圣谕十六条”,雍正时期又演为“圣谕广训”等。

明清时期的官学教育,一方面起到了“育人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尽到了“化民成俗”这一教化之责。

[旁注]

礼部 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时期始设。隋唐时期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祠祭清吏司,主客清吏司,精膳清吏司。

会试 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明清时期各省乡试中式的举人,于次年二三月入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考试。以往各届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与国子监的监生也可一同应试。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试”或“春闱”。

监生历事 又称“历事监生”。明代国子监监生的实习制度。始于1373年。1380年,因各衙门吏不敷用,而又可使监生有实习的机会,故推行历事监生制。后来监生日多,历事又复冗滥,出路极为困难。至1483年,历事制遂废。

辟雍 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其学有五,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为辟雍。其中以辟雍为最尊,故统称之。西汉时期,历代皆有辟雍,除北宋末年作为太学之预备学校外,多为祭祀用。

廪膳生 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明府、州、县学生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补助生活。名额有定数,明代初期府学40人,州学30人,县学20人,每人月给廪米6斗。清代沿其制,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廪名义。

[阅读链接]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描写了范进中举疯癫的故事:范进中举前,饱尝科举制度下落第文人的辛酸苦楚。50多岁仅是个童生,家中穷苦不堪,冬天还穿着单衣服,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他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状态。在恢复过来后,他的岳丈胡屠户由从前对他不屑一顾变为阿谀奉承;同县的“名流”也纷纷巴结。

故事讽刺了范进“一朝得志,语无伦次”的悲剧性格,以及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可耻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