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科技教育

隋唐时期在经济政治的繁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等方面都在相当程度上借重于教育,特别在科学技术方面。我国当时在算学、农学、医学、造纸、印刷、建筑、天文历法、机械制造以及各种工艺制作方面都居于世界前列,积累了丰富的遗产和宝贵的经验。

隋唐时期的科技教育主要以当时的科学书籍为教材,以科学家和教育者的经验为依据,以初步建立和逐渐完善的教育制度为基础。从教育形式上看,有官学、私学、佛道隐士等的传授,以及当时国际间的交流等多种形式。

隋唐时期以前,官方科技教育主要是在民间进行的,也有一些专门机构,如在医学、天文历法等机构内设教育部门或部门有科技教育方面的机制。至隋唐时期,科技教育已在官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形成独立的系统,形成了各种制度。其中最突出、最成熟的是算学、医学和天文历法等。

算学是官学中最高等级的“唐六学”之一,在隋代时已有设置,由国子寺统辖,只因隋代短暂,因此,其真正的发展与健全是在唐初。

唐代算学自656年置,学生30人。662年在东都洛阳再建国子监时又设算学,学员仅10人。算学生虽不多,但却是唐代科技教育最高层次和最正规的代表。

和国子监其他各学一样,算学也有着对学生学习、管理、考评,以及教材建设的一系列要求。算学生年龄限制在14岁至19岁之间,必须是“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通其学者。”入学前先要向博士献丝帛酒肉一类的礼品作为“束脩”,即学费,入学后必须要学终其业。

所学算学教材,是由当时著名科学家李淳风等编注的“算学十经”。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皇帝下令整理颁行的第一套官方数学教科书,内容包括古典数学思想和当代实用数学理论等。

在教学管理方面,算学受国子监统一管理,学生的成绩和学籍均于国子监备案。学生每10天放假一日,假前要考试一次,由算学博士负责,不及格者要受处罚,年终要考一年所学课程。若3次不及格或学习年满而达不到毕业水平的学生,一律罢遣。

学成后,可以参加科举中相应的“算学科”的考试,教材内容即标准答案。经考试确有实才者即送吏部委任职务。

医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名医及医药图籍举不胜举。至唐代,在朝廷机构太医署下设立医药学校。其虽不属于官方学制系统,但朝廷规定:“考试登用,如国子之法。”

医学教育由太医令掌管,下有药园师、药园生、医师、医学生、针师、针学生、按摩博士、按摩生、咒禁博士、咒禁生等。

据《唐六典》规定:医学诸生由医博士分科而教授之,在管理上大致与国子监相同,但仍有自己的一套教科书、考试、管理以及升迁奖惩的办法,各方面的要求是较严格的。

地方医学主要包括京都医学、都督府医学和州医学等,是唐代地方学校体制中唯一与儒学和玄学并列的专业类学校。地方医学的管理和各方面的条件比中央各学差得多,但由于处在地方,所以更容易接触实际,在官学中它是能兼得官私学各家之长的较好的教学形式。

天文历法方面的教学主要局限于太史局。虽然局中设历生、天文生、漏刻生等,也有保章正、灵台郎等教授者,但不像上述两种学校那样有严密的教学和管理制度,只是一个特殊的专业教育机构。

一般来说,局中各色学生跟博士学习古代和外来的天文历书及数学著作,昼夜在灵台,即朝廷最权威的天文台“伺候天文气色”,佐助有关的科研人员进行试验观察、记录天文现象、制作历书等。其名曰官学,实际上却更多地带有私学的特点。

特别是这类教育的师生比例差距过大,700多学生学习如此实践性强的专业却只有几个博士指导,基本上是采取博士讲大课和学生自学体验相结合的方法。

天文历法教育较之前两学虽不很典型,但学生所学和朝廷所需基本对口,学生在边干边学中提高自己,到了一定年限即可“转正”,成为朝廷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和职工。除正规的学校外,“艺徒制”也可被看成是官方科技教育的一个较低层次的特殊部分。

唐代政治、经济的繁荣和商业的进步,使得社会对技术工人的培养和需求日益增大。为了提高工匠的技术水平,唐代规定了技工分类学习和考核的具体标准。

如镂钿之工要学4年,车辂乐器之工要学3年,平漫刀稍之工要学两年,矢镞竹漆之工需学半年,冠冕弁帻之工需学9个月,其余杂作者则视其术难易情况学习40天至一年半不等。徒弟跟从师傅学其技艺,每年每季少府监和将作监之丞都要对其进行考试,年终由两监的主管再行考试,主要根据刻有学生名姓的产品质量进行评定。

艺徒制是一种世袭以外的专业技能的传授或培训。唐代用朝廷的行政命令和社会需求的力量把过去只是父子相传的家庭世业推广到社会上,使一些先进的技术、工艺得以流传,促进了手工业技艺的发展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隋唐朝廷执政者允许立私学,奖励学术,比较重视各类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私人科技方面的教育自然也是由此获益。

隋代末期及唐代中期,官学衰败,教育与科学研究的维持和发展基本上仰仗私学,使私人科技教育成为官方科技教育的最好补充。

事实上,隋唐时期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如果仅靠几种官方科技学校培养人才是很难满足需求的。当时凡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或身怀绝技的大师多得益于私学和家传。

家传是科技教育的古老方式,这从隋唐时期史籍中的科技教育资料里可以看到,家传仍是主要的形式。如隋代的庾季才、许智藏等人就是将祖传的科技知识和技能继承发展,在隋代科技领域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典型人物。

隋唐时期通过科技教育,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学和化学、农学、地理学、医学、瓷器等方面,均取得了辉煌成就,影响深远。

[旁注]

隐士 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在仕途,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

算学十经 是指汉唐1000多年间的10部著名的数学著作,他们曾经是隋唐时期国子监算学科的教科书。10部书的名称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五经算术》、《辑古算经》、《缀术》、《五曹算经》、《孙子算经》。

《唐六典》 全称《大唐六典》,是唐代一部行政性质的法典。是我国现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唐玄宗时官修,旧题唐玄宗撰、李林甫等注,实为张说、张九龄等人编纂,成书于738年,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会典,所载官制源流自唐初至开元止。

将作监 古代官署名,掌管宫室建筑。一般设有监、少监、总左校、右校、中校等署,百工等监。大明、兴庆、上阳宫,中书、门下、六军仗舍、闲厩,谓之内作;郊庙、城门、省、寺、台、监、十六卫、东宫等。

[阅读链接]

李淳风家族长于天文历算,是得益于家学的典型,在当时及后世传为美谈。

李淳风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曾修撰《法象志》,论前代天文仪器之得失,撰写《晋书》及《五代史志》中的天文、律历、五行三志,认真总结前代科学技术方面的经验,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唐高宗时,他又参加了“算学十经”的主要撰注工作和《麟德历》的制作工作。在他的教育和熏陶之下,其子李谚、孙李仙宗都继承了他的事业,均在唐代朝廷中任太史令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