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后的祖庙如海上龙宫

1683年,清朝闽浙总督姚启圣奉旨赴台湾颁布第一道朝廷诏书,但是因为风不顺,他估计无法按时到达台湾,这样就是欺君大罪了啊!

烦恼的姚启圣亲自来到妈祖庙祈祷,希望妈祖能够帮助他顺利到达台湾。果然,姚启圣起航之后非常顺利,按时到达了台湾。

姚启圣还朝复命后,为了答谢妈祖,就重修了妈祖庙,并把重修后的朝天阁改名为正殿。

自从姚启圣重建了湄洲妈祖庙以后,便屡建奇功,后来便晋升为太子太保和兵部尚书,人称“太子公”。所以,后来人们又将姚启圣重修的正殿称为“太子殿”。

妈祖庙重修完成后,还剩下许多杉木和石料,于是姚姚启圣又在山门旁盖了一座庙宇,但一时又不知道这庙宇该叫什么名字。

姚启圣想,妈祖贵为天后,虽然手下有“千里眼”和“顺风耳”两将军,但还少个手下总指挥。这座新盖的庙就叫中军庙吧!可是这位中军的像该怎么塑呢?

姚启圣一时想不出,便先回去了,临走时向妈祖祷告道:“殿已盖好,少个中军,妈祖有灵,请自选。”

没想到姚启圣回家后不久便病死了。这时中军殿的塑像刚好完成,于是庙主便请姚夫人到殿祭祀。姚夫人来到祖庙烧香祭祀以后,就来到中军殿。她对着塑像,想起当时跟丈夫一起来许愿的事,一下子眼泪止不住地流。

在场的随从看到这情景,也流下了眼泪。忽然,有个人抬起头,看到泥雕像也是满脸泪痕。大家都非常吃惊。

这时,有个随从昏倒了,口里喃喃地说道:“我就是姚启圣,因为去年在妈祖面前说过中军殿里无中军,所以被妈祖请来镇殿了。今天见夫人哭得伤心,所以不觉得也流泪了。”

原来是姚启圣的魂魄在随从身上附体了。姚夫人听后“啊”的一声大叫,立即扑向塑像,想要自尽,想跟随夫君而去。塑像赶忙往后退了一步,塑像的脸也变成了红色,而且看上去是满脸愁容。

事隔不久,有人重新塑了中军塑像,当时脸上没有加色,但过了一夜后,塑像的脸就变成红色了,而且也是带点忧愁。

这事传开后,人们推想这个中军就是姚启圣的神像。于是,人们便在殿中右边门前塑了一匹姚启圣生前最喜爱的白马,让他来骑,以便他处理事务。

后来,在明末清初时候,靖海侯施琅又增建了梳妆楼、朝天阁和观音殿等建筑。

朝天阁位于正殿后面的山坡上,是一座三层八角形、宝塔顶的楼阁式建筑,它的建筑结构奇特、严谨,显得十分华美。阁内神龛上都供奉着妈祖神像。妈祖神像均为黑面,人们称她为“黑脸妈祖”。

这些黑脸妈祖像,是1683年,台湾鹿港天后宫从湄洲祖庙分灵过去的。由于台湾信众非常虔诚,香火不断,时间久了,妈祖的皮肤就渐渐被熏黑了。

梳妆楼位于寝殿下侧,是两层的单檐迥廊式建筑,楼内供奉着妈祖像。这个梳妆楼表示了妈祖将一生奉献给大海的坚定意志。

相传妈祖18岁时,父母开始为她的婚事操心,但是她却矢志不嫁。她只想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帮助乡亲和拯救海难上。于是,妈祖便给自己精心设计了一个像船一样的发型,表示已把身心都许给了大海。

妈祖升天后,岛上的乡亲们为了纪念她,凡女孩子出嫁,都会梳这样的发型。

头顶发型呈船帆状,发髻代表船帆,两侧的银卡子代表船桨,中间的红头绳代表缆绳,头顶上的簪子代表锚,这样的发型代表着大家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家人出海时,一路平安、一帆风顺。

新娘的服装的也特别有文化内涵。蓝色上衣表示深深的大海,红黑相间的裤子,红色比为吉祥,黑色喻为思念。当丈夫出海时,妻子在家里这样穿着,表示对丈夫的忠贞、思念和祝福。

观音殿中奉祀观音菩萨,供广大妈祖信众及求子心切的天下父母顶礼膜拜。

据说观音殿的建造是因为在老百姓心里,妈祖的出生是观音菩萨赐予的礼物,而且妈祖的慈悲济世精神,与观音一脉相承,所以清代以前的妈祖庙建筑群中总有观音殿作为主要配殿。

到了1735年,乾隆登基的时候,湄洲妈祖祖庙己颇具规模了,成为了—座有99间斋房,号称“海上龙宫”的雄伟建筑群。

湄洲妈祖祖庙一度遭到破坏,只剩下圣父母祠和中军殿,妈祖庙的文物也相继被毁和遗失,唯有妈祖神像存留了下来。

后经过几年努力,湄洲妈祖庙在原址上被稍加改动,建立了起来。重建的妈祖庙坐东北,面西南,呈轴线分布,有牌坊、长廊、山门、香炉台、圣旨门、广场、钟鼓楼、正殿、寝殿、朝天阁、升天楼等,还有佛殿、观音殿、五帝庙、中军殿从及爱乡亭、龙凤亭、香客山庄和思乡山庄等一系列建筑物,形成规模庞大、雄伟壮观、楼亭交错,殿阁纵横的祖庙建筑群。

从山门至升天楼、从升天楼至妈祖石像的石级分别是323级和99级,象征着妈祖诞辰日是农历三月二十三和升天日九月初九。

大牌坊是进入妈祖庙建筑群的第一道关口。它是“三开重檐”形式构成,气势不凡,并且由我国书法大师林加国题写庙名“湄洲妈祖祖庙”。

两旁长廊,雕梁画栋,依山逶迤,与大牌坊连成一体,沿轴线递叠而上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布局精巧。驻足坊前,可以将祖庙的风采一览无余。

仪门也称“圣旨门”。凌空而建、巍峨壮观,正中悬挂“圣旨”竖匾,象征妈祖曾受历代帝王褒封。

在当时,朝廷对妈祖的封赐皆用圣旨传送,这里就是颁发圣旨的地方,所以此门又名“圣旨门”。由于它的威严与神圣,所以当时凡经此门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在仪门的主柱上面有两副对联,分别是:

商旅平安闽台和衷共济;

春秋报赛群众朝圣联欢。

历代褒封崇懿德;

寰球利涉赖慈航。

这两副对联概括了妈祖受历代褒封及商旅群众前来朝圣答谢妈祖的盛况。

朝廷的累累封赐,最终树立了妈祖作为唯一海神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也使妈祖这一民间信仰的传播日渐扩大,几乎遍及全国。同时,她的名字又伴随着漂洋过海的华侨、海员和外交使节,传遍了天下。

[旁注]

姚启圣(1624年~1683年),字熙之、忧庵;是清代康熙年间的杰出政治家,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曾担任福建总督,当政期间以执法严明著称,在收复台湾战役中功勋卓著。

诏书 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诏字。秦王政统一六国,建立君主制的国家后,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汉承秦制,唐、宋曾废止不用,元代又恢复使用。明代用诏书宣布重大政令或训诫臣工。

太子太保 与太子太傅和太子太师并成为太子三师,都是东宫官职,西晋的时候设置的官职,均负责教习太子。太子太保保护其安全。

兵部尚书 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明代兵部尚书称本兵,既管军政又管战略,威权极大。

姚启圣(1624年~1683年),字熙之、忧庵,是清代康熙年间的杰出政治家,曾担任福建总督。他当政期间以执法严明著称,也为湄洲祖庙的重修作出过重大贡献。

分灵 又称分香。在我国传统宗教中,在某座寺庙求取神佛的香火,回去供奉的行为称为分灵。分灵的神像每逢一段时间,就需要回到原庙宇,即祖庙参加祭典,以增添神明的法力,号称进香。

发髻 将头发归拢在一起,于头顶、头侧或脑后盘绕成形。我国历代汉族妇女皆喜盘发成髻。发型与冠戴能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又能体现出女子的年龄与身份特点。梳发髻不仅是中国女性的特色妆式,也是我国古代礼教对女性礼制。

牌坊 又名牌楼,是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用来宣扬礼教、标榜功德或光宗耀祖而建的纪念性建筑物,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

圣旨 是我国古代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圣旨是我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标志。圣作为历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令及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颁发的诰命或敕命,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

[阅读链接]

在圣旨门的前面是圣旨门广场,宽66米,深66米,暗喻“六六”大顺之意。据说,每次朝廷为妈祖封赏而下达的圣旨,都是在圣旨门宣读的。

并且自从宋徽宗皇帝下诏赐妈祖庙“顺济”匾额,封妈祖为“顺济夫人”后。直到清代,朝廷先后36次为妈祖叠奖褒封。封号从“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殊荣臻隆,无以复加。其中宋代14次、元代5次、明代2次、清代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