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河神——淮阴妈祖庙

淮阴妈祖庙,即惠济祠,原名“天妃庙”,俗称“奶奶庙”,是古淮阴一座著名祠院,建于1507年的明代。它位于码头镇北方,紧靠运河、二河、张福河的交汇处。

惠济祠高居重岗之上,地势如脊,三面环河,有皇居之美。旧时占地将近4000平方米,由祠前三间日柱牌楼和行殿等组成。

旧时每届岁朝和农历四月初七是妈祖庙会,各地来祠烧香的香客都数以万计,香火十分繁盛,影响极远。

妈祖投胎皇族护佑淮阴水运

位于江苏省北部平原的淮阴妈祖庙,即惠济祠,该祠原名“天妃庙”亦称“铁鼓祠”,俗称“奶奶庙”,建于1508年的明代。它是古淮阴一座著名祠院,位于码头镇北边,紧靠运河、二河和张福河交汇处。

妈祖本是沿海地区供奉的海神,那么内陆地区的淮阴为什么会有妈祖庙,并且还成为了全国四大妈祖庙之一呢?其实,妈祖不仅护佑海运,也庇荫内陆河运。

在我国古代,陆路运输能力不强,几乎全靠水运,有众多的船家都在淮阴辗转运行。并且淮阴又处于淮河下游“五水交汇”的地方,素有“洪水走廊”的称谓。

所以,南来北往的船只经过淮阴,不但要穿越淮、黄等河流,同时还要拉纤陡上或飞流直下,水流湍急,漩涡丛生,行船非常的艰难。

在元、明两朝,淮河屡屡泛滥,黄河数度改道也影响了淮河,淮阴常常沦为泽国。作为贯通南北漕运的京杭大运河,也因淮河泛滥而多次被冲毁中断了运输,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南方诸省的贡粟运往京都的时间。

为此明成祖朱棣曾向妈祖祈祷,希望她能护佑漕运的畅通与黎民百姓的安宁,留下了诗句:

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

1508年,明武宗朱厚下诏,要于淮阴码头镇建“惠济祠”,供奉妈祖神像,希望妈祖能保佑内陆运河平安。

到了清代,清世祖皇帝又敕封妈祖为天妃。传说当时的淮阴妈祖庙极其宏伟,占地将近4000平方米,有近百间房屋,并且充当过皇帝的行宫,建筑规模非常的宏伟。

在1680年,清圣祖康熙大帝南巡的时候,驻跸在淮阴的码头镇,特敕封惠济祠内供奉的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上圣母”。

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由皇帝将妈祖由天妃正式敕封为“圣母”的。

也正是因此,在淮阴有许多人将惠济祠内供奉的妈祖称为“娘娘”或者“奶奶”,将“惠济祠”称为“娘娘庙”或者“奶奶庙”。

在1727年的清代,雍正皇帝将惠济祠内供奉的妈祖敕封为“天后圣母碧霞元君”。到了乾隆时期,惠济祠达到了鼎盛。

从惠济祠内存留下来的《乾隆御制重修惠济祠碑》就可以看出。其碑文道:

清江浦之涘神祠道惠济,鼎新于雍正二年,灵贶孔时,孚应若馨。过祠下者,奠醴蔫牢,靡敢弗肃。乾隆十有六年,朕巡省南,服瞻谒庭宇,敬惟神功庥佑,宜崇报享,命有司鸠工加焕饰焉。

碑文中的乾隆十六年,就是1751年。可以得知,在1751年,乾隆皇帝曾经重修过惠济祠,并且规模非常的大。

过去皇帝敕建祠庙一般只是赐御书匾额,赏几部经藏或一两件法器,其余全靠民间集资。但是此次乾隆皇帝重修惠济祠投入了大量金银,将惠济祠整修得气象峥嵘,金碧辉煌。

在祠内各殿中供奉神像和其他陈设用具都非常奢华,爵、豆、觚、尊和三设六供,都一应俱全。一切银器、铜器,甚至瓷器和玉器也都是朝廷御赐的,其他庙器如雕像、石刻和清供用品等也都数量庞大,工艺精美,远非一般民间庙宇所能比拟。

并且在第二年,清高宗奉孝圣皇太后南巡视察惠济闸和高堰石堤河工后,又亲自到了惠济祠上香,命人将惠济祠重新修整了一遍。

到了1757年,乾隆皇帝于南巡治理淮河而第三次驻跸淮阴码头镇“惠济祠”时,将妈祖又敕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天后”。

另外据传说,乾隆皇帝住在淮阴惠济祠中,看到百姓生活得这么辛苦,看到船民对妈祖那么膜拜,还赋予了一个极具魅力的神话。

这一天早晨,乾隆召集随行大臣,说夜里做了一个梦。

大臣忙说:“皇上忧国忧民,一定是吉祥之梦,请皇上析梦。”

乾隆说他梦见一个族妹前来见他,梦中的乾隆族妹向乾隆说自己的前世是妈祖,转世投胎到了爱新觉罗皇族,在人间生活了10多年,后来返回天庭。

原来,爱新觉罗氏族确有一个女孩,与乾隆是平辈,早年在十一二岁时溺水而亡,这在族谱中有记载,大臣们都知道。

因此,大臣们一听此话,忙道“皇上吉祥!皇姑乃仙妹,有妈祖相助,安抚百姓,大清水利定河清海晏。”

乾隆又说道:“皇妹说:‘我在五湖四海,三江七洋巡视,现在见皇哥常来淮阴视察治水,淮阴是国朝水利之枢纽,大清漕运之命脉。但这里水流湍急,落差巨大,船工异常辛苦,百姓生活贫困。因此,为保大清江山,百姓安乐,我将常住此地,惠助百姓,济困解贫。’”

于是,大臣们三呼“万岁”,并说有妈祖相助,淮阴水利必然可以平安。乾隆闻言大喜,于是便提笔书写了“惠济祠”3字悬于门额,从此惠济祠香火更加旺盛了。

此后,乾隆皇帝又分别于1767年、1772年和1775年3次南巡,每次都是驻跸在惠济祠的旁边。乾隆皇帝在省察河工、督理漕运之余,必亲临惠济祠下,瞻礼上香,虔诚致祭。

不仅如此,乾隆皇帝还将惠济祠列入祀典,在1788通过内阁下旨,道:

前因派往台湾官兵渡洋稳顺,仰庇神庥,特于天后封号上加‘显神赞顺’四字,并令在莆田湄洲本籍祠宇春秋致祭,以彰灵感。

今清口惠济祠供奉天后神像,屡着灵应。本年河流顺轨,运道深通,自应一体特着明禋,以光祀典。

着交翰林院撰拟祭文发往,于春秋二季令地方官虔诚致祭。并着李奉翰将新加封号四字敬谨增入神牌,俾河工永庆安澜,益昭灵贶。

从此,春秋两季,地方官员都必到惠济祠顶礼膜拜,虔诚祭祀。而这则圣旨,表达的不仅是对惠济祠的尊崇,而是代表着妈祖信仰在清代达到了顶峰。

[旁注]

古淮阴 古淮阴,是指历史上被名称为“淮阴”的地方,即现在的江苏淮安。古淮阴最早始于秦。因其所位于淮河南岸,所以取古语水之南为阴命名为淮阴。古淮阴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清乾隆年间盛极一时,与运河沿线的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四大都市”。古淮阴还曾驻有漕运总督府。

明武宗(1491年~1521年),明朝第十位皇帝,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于北京十三陵之康陵。他在位期间,为治理古淮阴水运付出了很多心血,在古淮阴建立了妈祖庙。

清圣祖康熙(1654年~1722年),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他8周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雍正皇帝(1678年~1735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清朝第五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在位13年。他是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为以后乾隆时期的繁荣盛世打下了基础。

碑文 指刻在竖石上的专为刻碑而作的文字。碑文这种体裁有文,有铭,又有序。立题时,看包括哪些形式而定,或直题为某某碑,或题为某某碑铭,或题为碑并序、铭并序之类,没有固定的格式。

觚 我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祭祀时的礼器,青铜制。圈足,敞口,长身。在商代中期的兽面纹觚的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觚盛行于商代和西周。

皇太后 皇帝的母亲,又称“太后”。皇太后是我国古代皇帝法定母亲的尊号。自西汉起,历代沿称。皇帝以嫡子身份继位的,生母在则以嫡母为皇太后、无生母,则以先帝皇后为皇太后,生母、先帝皇后皆无,则以抚育皇帝的先帝嫔妃为皇太妃,有时也加封为皇太后。

族谱 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和宗谱等。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万岁 很久以前“万岁”只是表示人们内心喜悦和庆贺的欢呼语,本意有永远存在之意。到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时常呼“万岁”,表示臣下对君主的祝贺之意。

驻跸 驻,指停止,休息。跸,指古代王出行时派兵沿路戒严,禁止行人经过,后来引申为帝王出行时车驾驻扎的地方或帝王的车驾。因此,驻跸就是指帝王出行时中途暂住的地方。

[阅读链接]

嘉靖初年,惠济祠迎来了一位母仪天下的皇太后,她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的母亲章圣皇太后蒋氏。

1521年,武宗皇帝朱厚照驾崩,15岁的朱厚璁奉诏继皇帝位。章圣皇太后巡幸路过清口,登临惠济祠,亲诣升香,并赏赐黄香白金。

不仅如此,章圣皇太后还取给予困苦的人们以恩赐之意,题额惠济,惠济祠的名称便由此而来。从此,惠济祠声名远播,渐为天下名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