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时重修的惠济祠盛景

1796年,嘉庆皇帝登基后,对惠济祠的奉祀依然十分看重,虽然他未能亲自前往致祭,但他始终心系于斯,诚惶诚恐,一日未敢懈怠。在1800年,嘉庆帝下诏,道:

加封天后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祜天后之神。

不仅如此,嘉庆帝为了能够亲自向妈祖祭祀,在1812年,嘉庆帝敕谕两江总督百龄到惠济祠查明了惠济祠的建筑详情、神牌、封号和字样等。然后在绮春园内依原样建了惠济祠一座,以便自己就近瞻礼,保证南北漕运安全。

清代学者昭琏在《仁宗注意治河》一文中说道:

嘉庆初,海口整淤,河流每被壅遏,仁宗申谕河臣,设法疏导,并于御园之南,特建惠济祠河神庙,岁时亲诣升香,自此洪流顺轨,淮扬之间,水患以弭,漕艘亦皆克期北达,盖一诚之感也。

御园中的惠济祠的建成,也是标志着清代崇仰妈祖的祭祀制度已经基本完备了。

妈祖由“娘娘”渐渐地演变为“天妃”、“圣母”和“天后”而终成专司水运之女神。在此演变过程中,皇家的敕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妈祖由人而成为神的身份的提升,就是在江苏淮阴完成的。因此人们说淮阴的妈祖庙最为古老且最为正宗,就是因为多位皇帝在驻跸时的进行了敕封。

到了1817,嘉庆帝又有颁发祭文,令地方官于春秋二季虔诚致祭,列入祀典。

乾隆登基后,在1835年,惠济祠再一次被重修。当时的兵部侍郎、南河总督麟庆有著作《鸿雪因缘图记》,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其中有一篇《惠济呈鱼》,道:

道光十五年因年久剥落,麟庆奉皇太后恩诏奏请重修。委同知江瀚监工,得铁鼓于楼下,浑铁铸成,中图太极,扣之其声渊渊,惜无字记年月;又得铁钟于门外墙角,相传每悬即坠,用是弃置,上有篆刻,苔蚀尘封,漫漶莫辨,洗涤观之,皆嘉靖时权阉名姓,始悟天后昭昭在上屏斥奸党之意,令人凛然。

在《惠济呈鱼》一文中的道光十五年,就是1835年。文中先介绍了惠济祠的历史,而后面“道光十五年因年久剥落,麟庆奉皇太后恩诏奏请重修”则交代了重修的原因。

惠济祠的香火在清代非常兴盛,是与漕运的兴衰相关的。在古代,运输极不发达,作为沟通南北诸省的京杭大运河便成了全国交通运输最为顺畅的通衢大道,因此临近京杭大运河的惠济祠非常被重视。

在《乾隆御制重修惠济祠碑》记载道:

经国之务,莫重于河与漕,而两者必相资而成。

溯前代南北运道,逆河而上者,五百里余。明季开泇河,避黄河之险者三百里。越我朝康熙年间,开皂河以通泇,复开中河以通皂。

漕艘出清口,绝流北入中河,浮于黄者仅七里,遂尽避黄河五百里之险,漕之利无过于此时也者。

从“溯前代南北运道,逆河而上者,五百里余”可以看出,当时南北往来运输和贸易的盛况。

惠济祠在经历了清朝上半叶的尊崇后,从道光以后因为漕运的衰败、河道变迁,还有运河地位的下降而逐步淡出了朝廷的视野。

后来,会通河淤塞了,朝廷命关天培等人试办海运,由上海雇商船经海道将江南漕米转运到京城,与河运并行。从此,河运的地位便降低了,惠济祠便不再像以前一样受到朝廷的重视。

到了1855年,黄河北徙,导致停止河运运输十数年,漕粮多由海运。在1872年,江南漕粮全由上海轮船招商局承包了,经由海运运输漕粮,运河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清廷正式裁撤南河总督,同时还把驻节淮安的漕督移驻于清江浦原南河总督衙署内兼管河务。

后来,漕河总督被改为江淮巡抚,漕河总督正式裁撤。所以惠济祠神坛上的“天后娘娘”从此不再有庇佑漕运的职司了,但她却永远是运河、洪泽湖船民心目中的一盏神灯。

[旁注]

两江总督 正式官衔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由于清初江苏和安徽两省辖地同属江南省,因此初时该总督管辖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务,因此号两江总督。

祭文 文体名。祭文是供祭祀时诵读的。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它是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而韵语之中,又有四言、六言、杂言、骚体、俪体之不同。祭文出现于汉代。古时的祭文在内容上可分四类,哀悼死者,祈求降福,驱除邪魔,祈祷降雨。

侍郎 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两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

麟庆(1791年~1846年),即完颜麟庆,清代官员、学者。满洲镶黄旗人。道光间官江南河道总督10年,蓄清刷黄,筑坝建闸,后以河决革职,旋再起,官四品京堂。麟庆生平之事,各为记,记必有图,称《鸿雪因缘记》,又有《黄运河口古今图说》、《河工器具图说》、《凝香室集》。

关天培(1781年~1841年),字仲因,号滋圃,谥忠节、封振威将军。江苏淮安人,晚清著名爱国名将,民族英雄。1826年,清政府初办漕粮海运,关天培押粮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将。

巡抚 官名。我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巡抚初设,仅为督理税粮,总理河道,抚治流民,整饬边关,后遂偏重军事。

[阅读链接]

嘉庆皇帝曾魂牵梦绕清口枢纽的惠济祠,嘉庆的皇后自然会对惠济祠有特别的情感。

嘉庆的皇后羡慕先帝乾隆南巡的美好时光,崇敬惠济祠神灵的灵验而无缘前往祭拜,于是便效仿以前的太后做一些善举。她向麟庆发下“恩诏”,想重修惠济祠。

而后,麟庆又以惠济祠的妈祖可以护佑清口枢纽为由,向道光皇帝奏请重修惠济祠。道光皇帝批准后,惠济祠便获得了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