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日益升高的妈祖神格

宋代时,泉州已经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了,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商港,与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到了元代,泉州港的贸易更为繁盛,和海外通商的国家更多了,海上巨船入港的数量有时多达300多艘。帝王为了使漕运和海运顺利,也多次诏封妈祖,以祈求妈祖的庇祐。

据《元史》记载,元世祖为了发展海上贸易,于1278年下诏敕封妈祖为“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妈祖的神格骤然提高,顺济宫也随之改称为天妃宫。

1281年,元世祖再次下诏册封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并特地指派泉州的蒲师文为册封大臣,在泉州天妃宫举办祭祀和褒封天妃的典礼。

1299年,元文宗下诏书,加封泉州海神为“护国庇民明著天妃”,并且在诏文中直呼妈祖为“泉州海神”,妈祖的海神职位进一步明确了。

1329年,元文宗又命翰林院拟定了祭文,并派遣官员到天妃宫致祭,祭文道:

圣德秉坤极,闽南始发祥。

飞升腾玉辇,变现蔼天香。

海外风涛静,寰中麟凤翔。

民生资保赐,帝室借匡襄。

万载歌清宴,昭格殊未央。

进入明代,泉州港仍然是全国的一个重要港口。在1370年,泉州设市舶司,并在天妃宫附近的车桥村设置了来远驿,专门用来接待外宾。

后来,明太宗为了帮助台湾群岛开发经济和文化,1392年派遣了“闽人三十六姓”定居台湾。在这36姓人中,泉州人占了相当一部分,如南安的蔡氏、晋江的李氏和翁氏等。

这些泉州人在定居台湾的同时,也将泉州的妈祖信仰文化进一步带入了台湾。

“闽人三十六姓”到达台湾后,分别在台湾首府那霸和他们聚居的久米村建起了上、下两座天妃宫。宫成之后,琉球当地的地方官也作了规定:

自贡船开船之日起至第七日,上至大夫下至年轻秀才,都必须参拜两天妃宫……

自第七日至贡船回归本国为止,每日大夫以下的年轻秀士与乡官士们都要轮流诣庙参拜。

后来,随着交流的不断密切,妈祖神格也不断提高,妈祖信仰在台湾也逐渐深入人心。

1407年,三保太监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时途经泉州,遣使祭拜妈祖,当时的天妃宫因为年久失修,很多建筑都已经倾颓了,于是郑和奏报朝廷申请重修了寝殿等建筑。

寝殿又称后殿,地势比正殿高出1米多,两侧突出的部位设有翼亭,左右还设有斋馆。整座殿宇是大木构建筑,屋盖为两坡面的悬山楔,面阔七间,木质梁架粗大古朴。

大木柱置于浮雕仰莲瓣花岗岩的圆形石础之上,殿前檐柱保存一对16面青石雕的元代印度教寺石柱,柱上接木柱,刻有楹联:

神功护海国;

水德配乾坤。

正面原有悬挂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所书的“后德配天”横匾。

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再次途经泉州,在依制祭拜妈祖之后,又去灵山伊斯兰圣墓行香,祈求祖先灵圣庇佑,存留下来的郑和行香所立碑石上刻着:

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护。镇抚蒲和日记立。

1540年,郡人徐毓集资再次大修了天妃宫,先修正殿五间,重建寝殿七间,凉亭四座,两厢30间,东西轩及斋馆28楹,于1544年落成。

在明代泉州人又分别随颜思齐、郑芝龙和民族英雄郑成功移民到了台湾,再一次将妈祖文化带入了台湾。

[旁注]

《元史》 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和王祎主编。全书210卷,包括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翰林院 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一种是翰林供奉。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以后被内阁等代替,地位清贵。

市舶司 我国古代官署名。负责对外贸易之事。唐时对外开放,外商来货贸易,广州等地就成了重要通商口岸,朝廷在此设市舶司,或特派,或由所在节度使兼任。始于唐,盛于宋,至明末逐渐消失。清时设海关而废市舶司。

秀才 原本指称才能秀异之士,是一种泛称,并不限于饱读经书。及至汉晋南北朝,秀才变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科举考试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不久即废。宋代各府向朝廷贡举人才应礼部会试,沿用唐代后期之法,凡应举选拔考试,以争取举荐的,都称为秀才。

张瑞图(1570年~1641年),晋江人,明代官员、书画家。字长公、白毫庵主道人等。曾授翰林院编修,后以礼部尚书入阁,晋建极殿大学士,加少师。他以擅书名世,书法奇逸,峻峭劲利,笔势生动,奇姿横生,钟繇、王羲之之外另辟蹊径,为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郡 我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之一。始见于战国时期。秦统一天下设36郡,后汉起,郡成为州的下级行政单位,介于州刺史部、县之间。隋朝废郡制,以县直隶于州。唐朝道、州、县,武则天时曾改州为郡,明清称郡为府。

[阅读链接]

“闽人三十六姓”中大部分人都是泉州人,他们在从泉州前往台湾的途中,船只必须经过沧水和黑水。

沧水和黑水是一条深达2000多米的大海沟,古称“沧溟”,又称“东溟”。海沟中波涛汹涌,航海者经常在此遇难。

他们为了能够安全到达台湾,在出发前就在泉州天后宫举行了祭祀,然后将妈祖恭奉于船中。就这样,妈祖就伴随他们从泉州出发,一路保护他们顺利到达了台湾。从此,泉州妈祖的信仰文化也随着这些泉州百姓在台湾落地生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