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大庙——北港朝天宫

北港朝天宫位于我国台湾云林的北港镇,俗称北港妈祖庙或天后宫,主要奉祀妈祖,是云林最著名的庙宇,也是台湾妈祖的总庙。

北港朝天宫最早创建于1694年的清代,是树壁和尚从湄洲朝天阁恭请妈祖来台后在笨港建立的,当时是一座供人们奉祀的小祠。

在1700年的清代,由地方士绅捐资扩建祠庙,称为“天妃庙”。后来经过不断扩建,便改名为“北港朝天宫”。因神迹灵验,成为了台湾妈祖信仰的龙头大庙。

妈祖来台后香火日益兴旺

1694年,有一个和尚名叫树壁,他从福建湄洲天后宫恭请了一尊妈祖神像到台湾。他在北港上岸后,为了供奉妈祖,就在北港建立了一个小小的祠,名为妈祖庙。

到了1700年,地方士绅捐资重建了妈祖庙,并取名为“天妃庙”。1730年,妈祖庙又经过扩建后,更名为“笨港天后宫”。

后来在《重修诸罗县笨港天后宫碑记》中说:

天后宫建自雍正庚戌年,岁修于乾隆辛未年……

碑记中的雍正庚戌年,也就是雍正八年,即1730年,这说明在1730年以前,笨港妈祖庙仍是一座小祠,在1730年重建后,才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才称为笨港天后宫。

在乾隆年间,笨港天后宫又经历了两次重建。第二次重建在1774年,当时由笨港县丞薛肇熿捐俸倡议重修,由贡生陈瑞玉和监生蔡大成等人负责募捐。重修完成后,笨港天后宫的建筑为正殿和观音殿,并竖立了《重修诸罗县笨港天后宫碑记》。

笨港天后宫正殿又称圣母殿,内中供奉的是天后妈祖。这尊妈祖神像就是树璧和尚亲自前往福建湄洲天后宫请来台湾的。

这是一尊宋代雕塑的软身妈祖神像。软身神像是一种装置有关节、四肢可活动的神像,通常为木雕。

在正殿殿内各处因为香火太盛,皆被熏成乌黑。神桌底下有一口古井,被称为龙口吉穴,相传朝天宫就是因为这口井而香火不绝。

立于神龛两侧的是千里眼和顺风耳两位神将。它们形貌奇特,神态威武,是妈祖的护将。正殿两侧厢房则分祀注生娘娘,即送子妈,还有境主公,即土地公。

在观音殿内,奉祀的主神是观音和佛祖,配祀是善才和良女,在左右两侧还供奉有十八罗汉。

右侧分别为降龙尊者、百纳尊者、进香尊者、弥勒尊者、志公尊者、开心尊者、达摩祖师、飞钹尊者和目莲尊者。

左侧分别为伏虎尊者、优婆尊者、进花尊者、进灯尊者、梁武帝、长眉尊者、进果尊者、戏狮尊者和洗耳尊者。

笨港天后宫香火一直鼎盛。香火为世代相传同源同脉之意,取香火是为寻根溯源又称为割香、割火、掬火、会香等。

各地信众及分灵的庙宇众多,所以每年进香盛期,都会在朝天宫正殿举行庄严隆重的刈火仪式。

在刈火仪式的时候会遵照古礼,由住持法师诵经并恭读吉祥文疏,念完以后,会在万年香火炉内焚香烧金,然后由住持法师将香灰舀至一旁的香炉内,再将前来刈火的庙宇香炉予以封闭,带回自己庙宇内,这就是刈火仪式。

也正是因为朝天宫的香火来自湄洲祖庙,人们觉得非常灵验,所以后来海内外各地纷纷前来朝天宫分灵、分香供奉。他们每年所带回去的不只是香火,还有虔诚的祝福。

后来因为笨港天后宫本身就是从湄洲妈祖庙的朝天阁分灵来的,为了纪念这件事,笨港天后宫改名为了朝天宫。

[旁注]

县丞 官名。始置于战国,为县令之佐官。在县里地位仅次于县令,主要职责是文书、仓库等的管理,有时候还负责管理地方财政和治安,特殊时期还可以代替县长暂时管理地方。

贡生 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的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的人,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思就是将人才贡献给皇帝。

善才 唐代用来称呼弹琵琶的艺人或乐师,意思为“能手”。善才本来指的是一个叫郭善才的人,因为他弹琵琶的技艺非常出众,久而久之,人们便把琵琶水平高超的人称为善才。

十八罗汉 指佛教传说中18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

香火 古时候香火指人们烧香燃火祭祀的行为。可以引申祭祀神祇、佛祖的人,意思就是信徒。也可以引申为祭祀祖先的人,意思就是子孙、后裔、继承人。

香炉 焚香的器具,用陶瓷或金属作成种种形式。在宗教文化中多用于敬神供佛。我国香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在我国古代祖先们倾其所有,向天祈福,求神灵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国家平安,由此逐渐产生了香炉。

[阅读链接]

通霄白沙屯妈祖每年都会到北港朝天宫取回香火。在民间信仰中取香火仪典有诸多方式,其中以香担最为隆重。

香担是指将香炉存放香担内,香担贴上封条,香担留有一小圆孔,以便添加檀香木延续香火,不让炉内香火熄灭。

朝天宫的这座万年香火炉就担当了传递香火的重任,使万年香火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