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祖庙——泉州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南门天后路,地处城南晋江之滨,这里被称为“蕃舶客航聚集之地”,是多种文化的交汇点。

泉州天后宫始建于1196年的宋代,是我国东南沿海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妈祖庙,有温陵天后祖庙之称。

泉州天后宫被认为是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我国台湾和东南亚许多妈祖庙都从泉州天后宫分灵建庙,可见影响十分巨大。

妈祖显梦建造泉州妈祖庙

相传在1196年宋代的一天夜里,泉州海潮庵所有的僧人做了同一个梦,梦到有一个女神显现,自称是妈祖,让他们为她建造宫殿,好使她可以住在其中,保佑泉州的水运。

僧人们醒后非常惊讶,认为是妈祖显灵,就推举了一个德高望重名叫徐世昌的僧人去负责建造妈祖庙。于是徐世昌便向百姓募捐,然后用这些募捐得来的钱修建了一座妈祖庙。

当时修建的妈祖庙规模已经很大了,是由山门、三殿、两廊和两亭组成。原山门名叫马戏台,后来被拆毁了,存留下来的山门是后来重建的。

重建的山门是雕花漆绘木构斗拱,竖有青石龙柱,两侧有麒麟石雕,螭虎窗户。山门的屋顶重檐是四坡面,屋脊反翘着,上面还有龙的瓷雕。山门屋檐的角脊上是作成凤尾状的装饰,线条柔和优美,整体上面结构华丽壮观。

戏台连接于山门的后檐,坐南朝北,有木构的藻井顶盖,雕脊画枋,小巧玲珑,具有泉州独特艺术风格。

紧接山门两侧为东西厥建筑,显示了天后宫的尊贵地位。东西厥建筑为二层楼阁,两楼高耸,楼上分别放置着钟和鼓,楼下分别安放着千里眼和顺风耳两个神像,威武庄严。

同样建于宋代的正殿虽历经沧桑,但它的木构建筑依然保存完好。正殿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建筑在一个须弥座上,高出地面1米,这个须弥座是采用花岗岩石修葺的。

在须弥座的束腰处浮雕着“鲤鱼化龙”、雄狮、文房四宝、仙家法器、鹤舞云中和宝盖莲花等图案,雕刻的刀法熟练,图案生动活泼,突出表现了天后的神职至高无上的尊贵。

在正殿的内部是木梁骨架,还有圆形花岗岩的石柱立在其中,柱头的浮雕着仰莲纹。殿内的建筑结构非常特别,空间变化很丰富。

在殿内的门窗上还有弯枋雀替,雀替上有精致细密的雕花,纹饰丰富多彩,既有几何图案,又有花卉水族和鸟兽人物。殿内还画有如意、西番莲及喜鹊登梅等图案,都具有吉祥的象征。还有的图案则是异兽,寓意“益寿”。

殿内的浮雕更是琳琅满目。有八骏、八宝、傅古鸟龙和各种花卉,表现着水族鱼龙腾空翻浪与百花争妍。这些浮雕都是表现道教主题的图案,以福禄寿吉祥物作衬托,呈现出了仙家的非凡境界。

正殿的殿顶则是九脊重檐,属于四面落水的歇山式。正脊是整个天后殿的制高点,两端是用五彩瓷塑成的双龙戏珠,造型精美,光泽鲜艳。

在四岔脊头上则是组合的凤凰图案,这凤凰团是对应大脊的龙,形成了龙凤呈祥的场面。这些都是吉祥如意和庆贺长寿的象征。

到了1122年的宋代,宋徽宗赐额“顺济”,称它为顺济宫。“顺济”也就是顺风以济的意思。

在宋代,泉州地方长官和市舶司的官员每年都会在春秋两季来到顺济宫,举行“祈风”和“祭海”仪式,目的是祈求风浪平静,航海安全,也是为了鼓励人们发展海上贸易。

其实最初人们祭海不是在顺济宫,而是在晋江边的真武庙中,而祈风仪式则在南安县的九日山上。但后来因为顺济宫的香火非常繁盛,所以这两个祭祀便都在顺济宫举行了。

到了1211年的南宋,郡守邹应龙为了便于商户和渔民们来顺济宫朝拜,在笋江下流造了石桥,取名为“顺济桥”。

并且,泉州天后宫的信仰文化走向我国台湾也是从南宋开始。据记载,早在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就曾使一部分百姓迁居台湾。

在后来,元代著名旅行家汪大渊从泉州浮海到澎湖后,在《岛夷志略》一书中写道:

澎湖分三十六岛,巨细相间,坡垄相望……自泉州顺风,二昼夜可至……泉人结茅屋居之,各遂生育。

文中的澎湖指的就是台湾群岛,从文中可知,在元代的时候,我国台湾就已经有了泉州移民而来的百姓。同样在这一时期,台湾建起了第一座妈祖庙,称为娘妈宫,它是我国台湾地区历史上最早的一座妈祖庙。

[旁注]

螭虎 战国之后玉器和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异兽,战国晚期玉器上就有螭虎纹饰。汉以后,螭虎使用的更为广泛。螭虎在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权势和王者风范。

藻井 我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等最重要的部位。

须弥座 又名“金刚座”和“须弥坛”,源自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形式与装饰比较复杂,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成,一般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等。

雀替 我国建筑中的特殊名称,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木构件,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也用在柱间的落挂下,或为纯装饰性构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梁头抗剪能力或减少梁枋间的跨距。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

道教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起源于上古鬼神崇拜,发端于黄帝和老子,创教于张道陵。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和家庭和睦。

真武 亦称“玄武”,道教所奉的神。俗称“真武大帝”、“玄天上帝”。相传为古净乐国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东海来游,遇到天神授给了他宝剑,后来武当山修炼,经42年功成,白日飞升,威镇北方,号玄武君。

郡守 官名。郡的行政长官,始置于战国。战国各国在边地设郡,派官防守,官名为“守”。属于武职,后来逐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秦统一后,每个郡都设置郡守,用来治理民政。汉景帝将郡守改称为太守。明清时期则称为知府。

汪大渊 元朝时期的民间航海家。字焕章,南昌人。1330年汪大渊首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到达数个国家,后经菲律宾返回泉州,前后历时5年。1337年,汪大渊再次从泉州出航,1339年返回泉州。第二次出海回来后,应泉州地方官之请,开始整理手记,写出《岛夷志略》。

《岛夷志略》 原作《岛夷志》,元代民间航海家汪大渊所著记述海外诸国见闻的著作。共一卷,100余篇纪略,涉及东西两洋周边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研究古代亚非等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内容翔实,记述准确。

[阅读链接]

顺济桥位于顺济宫前,横跨晋江,全长500多米,宽5米,在桥上有石栏杆和塔幢,在桥头上还有威武的石将军和桥堡。在桥身的横匾上还书有“雄镇天南”,桥中有石刻“顺济桥”3个字。

中外商船泊于岸边江中,首先看见的就是顺济宫和顺济桥这两座雄伟的建筑,“顺济”、“妈祖”之名随之四海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