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族人行动的家法族规

族规由来已久,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就已经有了“族规”,只不过那时的族规还不是一个家族的规矩,而是一个氏族公社的规矩,图腾禁忌就是一种族规,是一种氏族内部的约束力量。

汉晋时期,世族、士族的势力很大,世家大族由贵族家庭成员与依附他们的亲族或家奴组成,世家大族内部关系不平等,因此依靠一般社会礼法制度约束子弟与部曲,并不需要另立对家族成员具有同等约束力的族规。

对于家族成员以劝诫为主,强调精神的认同与思想的规范。这一时期的家训表现突出。“家法”的概念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可见于汉儒治经。

在两汉时期,东方朔、郑玄、诸葛亮、嵇康等许多名人,或撰有“诫子”,或撰有“家诫”、“女诫”、“清诫”、“诫盈”、“起居诫”等等,皆有家诫家训传世。

这些家诫家训基本上都是以儒家伦理道德规训警诫自己的家族和子孙。诸葛亮在54岁时为8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诫子书》。全文仅八十六字,但却深刻的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道理,其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成为后人进行自修的格言。

东汉末年的崔寔仿古月令所撰写的《四民月令》,记述世族田庄从正月至十二月例行的农桑耕织、制作商贸、教学礼仪、建筑修缮、守庄防盗等等工作和生活内容,既是世族生活的事项安排,也是世族内部的法律规制。

南北朝时期,处于乱世中的士大夫热衷于撰写家训,家法逐渐演化为礼法,教条化为家规。北齐颜之推是儒者,又崇佛法,他撰写的《颜氏家训》最为典型,“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其文重在道德教导,兼含规范约束,目的在于“整齐门内,提斯子孙”,内容则涉及家族生活的各个层面。

家诫、家训是我国古代家族教育的一大特色,作为传统家族教育的内容之一,是我国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的家庭化、通俗化。它们将道德品质教育融合文化教育之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普及有一定的贡献,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唐代时,居家更重视礼法。家诫家训进一步发展为更规范的家规家法,唐初文学家韩愈诗中有句“诸男皆明秀,几能守家规”,就说明了对家规的重视。其所称家规不一定有具体所指,但可以说明当时家规的普遍存在。

作于唐昭宗时的江州陈氏《义门家法》是较早的关于家法的书。陈氏是陈后主的弟弟,唐朝前期迁居江州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在这里建书堂,撰家规,世代聚族而居,至宋仁宗嘉祐七年,即1062年,奉旨分家时,已同居十余代,历时230年,全家有3700多人。

唐代时其六代传人江州长史陈崇,认为:

治家不可不立纲纪,夫纲纪不举,则条目不纲纪一振,则条理秩然矣。

在这种思想下,陈崇订立了《义门家法》。该书约33条,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规范家族结构;二是设立负责家内外各种事务的主事、副事、库司、庄首、勘司等管理人员;三是规定全家男女老幼的权利、义务,应守规则和违规处罚。

由唐至宋,宗族组织普遍,家规由一家一户的家训,转变成专门约束家庭成员的规章,家法、族规成为封建社会国家法律的重要补充。

这个时期,儒学复兴,理学盛行,不仅国家法律继续以儒家学说为指导,家族法的伦理性也进一步得以加强。理学家主张恢复古代宗法,重建家族制度。

帝王和朝廷也鼓励士大夫建宗祠、修宗谱。名臣欧阳修、苏洵重修家谱成为当时社会的榜样,家谱中的“谱例”则成为家族法中的新的重要形式,如司马光的《居家杂仪》、朱熹的《家礼》、范仲淹的《义庄规矩》,以及浦江郑氏的《挣氏规范》等。

进入明代,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视家法的制定,他曾自作《圣训》六言:

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作非为。

上行下效,当时,无论是上层家族,还是普通百姓家庭,纷纷仿照《郑氏规范》订立家法族规。这个时候,家法族规中虽然仍有着家训的因素,但其惩戒规条增多,惩罚强度加重。

家训和家法是不同的,家训是劝诫性规范,重在言教,没有强制措施;家法族规是禁止性规范,有明文的惩罚规定,以保证家法族规的实施。

除了《郑氏规范》外,曹氏《家规辑要》、霍氏《霍渭厓家训》、庞氏《庞氏家训》也都是这个时期家法的代表性作品。

清代,顺治、康熙二帝都仿洪武帝朱元璋作有《圣谕》,民间家族法也进一步兴盛,不仅更严密,而且系列化,出现了大量单一性的规范,有《族祭项条例》《义田总例》《敦亲项条例》《恤族项条例》《应试项条例》《裕后项条例》《家塾项条例》《奉先义安项条例》《修谱项总例》《垂裕项条例》《垂裕岁修项条例》等十多种单项规范。

另外,这个时期,对违反家族法的惩罚的方式进一步增多,惩罚的力度进一步加强,与现实政治也有了密切的关系。

总之,家法族规作为一种家族自治的规范,其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元素非常丰富,它深深地打上了时代和文化的烙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旁注】

士族 又称门第、衣冠、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士族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郑玄(127~200年)字康成,山东高密人,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汉族,河南河阳人。韩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成绩显著。

宗谱 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宗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在位期间,大力惩治腐败,政治较为清明。

【阅读链接】

明清时家训族规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孝悌。“百善孝为先”,孝悌是家族伦理的核心,家训族规首倡孝悌。第二、耕读为本。“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的门联常常见于乡村老屋。乡民对娼优隶卒等贱业十分不齿。第三、修身。节俭勤业、尊师重道、正直廉洁、恪守礼教等修身标准。第四、整肃门户。严格区分男女界限,不得非礼接谈。第五、严守尊卑秩序。第六、善择婚姻。注意门当户对。第七、慎选继子,以防家系的紊乱。第八、丧葬宜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