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的名称内容及保存

家谱属于一种簿籍性质的东西,其基本内容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一是全族的世系和血缘关系图表,这是家谱的主要内容。世系图表中详细记载着全族男子的名讳、字号、生卒年月、葬地、配偶姓氏及生卒年月等,以及生几子几女、子何名等,如果族中有做官者,还要记其简历。每一代每一人都这样详细记录,做到不遗不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家族血缘关系的清楚。

世系图表的基本形式有图式和表式两种。图式是把全家族的世系绘成简图。把主要内容注于图中,使人一目了然。表式是将家族世系排列成表格,将世系的内容用小字注于格内,也可收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从记述格式来分,世系表大体又可分为四种格式,即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在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连接,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就是将世代人名像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

二是全文刊载本族有史以来制订的各种家法族规、家训家范、祖宗训诫子孙的言论等。如果一个家族有几百年的历史,历代制订的家法族规就很多。

将各种家法族规、家训家范、祖宗训诫子孙的言论等载入家谱的用意是便于平时向子孙宣讲,要求族人永远恪守,并使族长能依据此类家法来惩罚不服族规的族人。

三是祠堂、祖茔、族产公田的坐落方位、形胜地图,以及义田记、墓志铭、买地契等等。有的家谱还将本族的祠堂的基本轮廓,几进几重、门户窗棂、围墙设施都绘制清楚,刻入家谱。

祠堂如果是建在新近购置的异姓土地上,还要在家谱中记载购置过程,并附刻地契,以防一旦发生产权纠纷时有案可查。

一个家族的祖茔即墓地往往有多处,大多错杂在异姓田地之间,抛弃在远郊乡野之外,且无专人经管,经过日晒雨琳风蚀,历年久远,就会树折碑残,失去标记。所以必须在家谱上详细记载每一墓地的方位、坐落和四至,并刻上略图。

四是家族的历史。每个家族的家谱在谱首都必有一篇叫做“宗族源流”或“族姓渊源”的小序,叙述本族姓氏的由来,始祖的渊源,迁徙的经过,兴盛的始末,祖宗的事迹等等。

家族历史既是家族向族众进行宗法思想灌输的工具,又是核查家族的系统源流确有依据。一般说来,一个家族的来历清楚,迁徙分析脉络分明,血缘关系也必然清楚。

另外,有的家族的家谱中附录了大量的家族文献,如家族成员创作的著作、文章、图画、书法等,还有,家族成员获得的旨意、封赠、官诰等,这些家族文献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十分珍贵。

在家族的世系和血缘关系中,家谱的“行辈字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行辈字派又叫祧字,是以之入名并区分辈分、排行的一些字。

行辈字派在进入家谱以前就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起到了巩固宗族作用的姓名范畴内的东西是姓。姓是部落的名称,每个人都用同一个姓,表示每个人都是这家族里的人。

后来种族繁衍,人口扩大,家族越分越多,于是出现了氏,氏是姓下面的分支。秦汉以后,姓、氏合一,同时门阀制度又兴起,社会中很讲门第观念和家族出身,这个时候,人们就考虑用名字来表示行辈了。

首先人们是用来表示行辈的,尤其是表示排行。常用表示排行的字有:长、次、幼、少、元等等。长、元都表示排行第一。次,是次子的意思,排行第二。幼和稚都是小儿子的意思,排行最末。少,是弟弟的意思。此外也有用某一个不是表示排行的字来给家里的兄弟命字的。普通人以数字为名来表示排行。

魏晋以后,人们逐渐又把表示行辈的字从字转向名,这就是后来大多数家谱中一般的行辈字派了,如,唐朝诗人杜甫有两个儿子分别叫宗文、宗武,宋朝文学家“三苏”中苏试与苏辙是兄弟。

一种行辈字派是对各辈人名中的用字的限定,比如某一辈人的名中都用“明”字,另一辈都用“德”字等等。

行辈字派一般都是由家族中的某一位名人制订的,很多都编成几句吉祥话,有的文人甚至可以写成诗,比如浙江《唐氏宗谱》的行辈字派为“福禄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宁聪”。湖北《汪氏宗谱》的行辈字派为:“正大光明,成先于后,世泽延长,齐家有猷。”

行辈字派有的用在名字的头一个字,有的用在后一个字,以前一种居多。考虑行辈字派,既要考虑其意义,又要照顾读音,字形适宜人名,而且还可以与大量的字组合成名,不致因人多而重名。行辈字派快要用完的时候,就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旅长再次将其延长。

这种行辈字派对人名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使双字名增多,因为这种行辈字派只能起双字名。但是由于其中一个字属于行辈字派,家族内的同辈人都用这个字,而且社会上可入行辈字派的字并不很多,所以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字名,只是带上了家族标志的单字名。

行辈字派还限制了名字的另一个字的使用,这一方面是由于字派的字不多,可与之组合的也不多,另一方面是由于很多人喜欢让另一个字也互有联系。

行辈字派往往会造成文意不通的名字和冷字僻名,这是由于宗谱既强调行辈关系,又十分重视名讳,不允许出现重名。

宗谱的行辈字派由于是加强宗法制度的工具,所以其用字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目的,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明、亮、全、有、忠、诚、孝、礼、福、禄、吉、祥、贤、良等等。

第二类是希望宗族延续和昌盛的,如:永、传、昌、盛、兴、延、继、承、世、多等等。第三类是怀念先祖和歌颂皇天恩德的,如:泽、祖、显、荣、恩、锡、启、先等等。这也限制了行辈字派的用字。

家谱,历史上曾有多种名称,家谱仅是其中使用最多、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从古至今,家谱类文献的名称,大致还有这些:谱、谱牒、族谱、族系录、族志、宗谱、宗簿、宗系谱、家乘、家牒、家史、家志、家记、百家系谱、图谱、新谱、星源集庆、列姓谱牒、血脉谱、源派谱、系叶谱、述系谱、大同谱、大成谱、氏族要状、中表簿、房从谱、维城录、谱录、祖谱、联宗谱、真谱、渊源录、家世渊源录、源流考、世典、世牒、世思录、家模汇编、乡贤录、会谱德庆编、私谱、传芳集、本书、系谱、清芬志、家传簿、先德传、续香集、房谱、祠谱、坟谱、近谱、会谱、全谱、合谱、统谱、通谱、统宗谱、宗世谱、总谱,等等。

家谱刻印出来,要分发给族人保存,以备必要时查询,发挥它的作用。家谱一般一房一部,不得多印,掌谱人由房长充任,也有的家族规定推本房的贤能者为掌谱人。

掌谱人领取、保管家谱时,要在族长处登记造册,注明所领家谱字号,这样便于检查家谱保存好坏,有无破损、失落现象,而且可以分清责任。

一个家族,往往在家法族规中对家谱的收藏、保管提出严格的要求,如必须将家谱装进特制版木匣,供于祖龛之上,或藏于书室之中,不得随意乱放,以致亵渎家谱。木匣不准移作他用,家谱防止鼠蚀虫蛀、污损油浸、腐败霉烂、遗失散落、私自誊录或借给外姓人观看,违者依家法处罚。

如果领谱人敢于瞒众觅利、鬻谱卖宗、出卖家谱者,则视为不孝,从重惩治。为掌握家谱的收藏、保管情况,家族每年要检查一次或数次,检查时,由领谱人携带原发字号的家谱,到祠堂集中,先由各领谱人相互检查,后由族长评判,保管好者表扬奖励,保管不善者批评处罚。

在传统典籍中,家谱以其丰富、庞大的纪事内容而与正史、方志共同成为中国史志的三大支柱。家谱以其独特而神奇的魅力,其作用和意义正日益凸显。

【旁注】

名讳 旧指尊长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生前曰名,死后曰讳,“名”、“讳”分用义异;合用义同名字,但含有敬意。古代,遇到君主或尊长者时,不但不能直呼其名,而且在书写的时候也不能使用这些字,于是只能用改字、改音或减少字的笔画等方法予以回避,称避名讳。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

墓志铭 一种悼念性的文体,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墓志铭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

封赠 皇帝赐予官员父母、神先与妻室以爵位名号,生者称封,死者称赠。封赠先世,起自晋、宋时期。封赠一代,极少延及祖父,唐末以后,宰相贵臣方追赠三代。明、清文武官员一品封赠三代,二、三品封赠二代,四品至七品封赠一代,一般在有庆典时封赠。

“三苏” 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

龛 供奉佛像、神位或祖先灵位等的小阁子,如佛龛、神龛、祖龛等,一般为木制,我国古代的石窟雕刻一般是神龛式,小龛又称椟。大龛一般放在宗祠中,而椟一般置于居室内。龛表面常有精美的浮雕、通雕和半圆雕等纹饰,具有古典美感。

【阅读链接】

家谱之所以必须珍藏秘不示人,真正原因在于其私密性,担心外传后会为冒认宗亲者提供可趁之机。对遗失家谱、私抄家谱甚至盗卖家谱的行为,各家族都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为了避免家谱的外传,许多家族在颁发新谱时都规定要将老谱缴回,并当场烧毁,以防他人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