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勤俭持家的治家观

勤俭持家是古代大多数家庭秉持的重要治家观,清代思想家朱柏庐在《朱柏庐治家格言》中说: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意思是:吃每一碗粥、一碗饭时,应该想想这粥饭的来之不易;生活所需的每半根丝、每半缕线,都要想一想其中有多少人的心血,意指衣食来之不易,应该好好珍惜。

季文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在鲁国,可以说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地位。

但他异常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

见他如此节俭,有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妻妾锦衣,精养粮马,这哪是治家之道啊!”

这一番话,说得那个人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让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明太祖朱元璋从一个乞丐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爬上了皇帝高位,但是他没有恣意享乐起来,反而变得更加节俭。一年,他的结发妻子马皇后过生日,高官权贵都前来祝贺。

等到百官来齐后,朱元璋吩咐上菜。菜肴摆上了桌,百官一看,并非是什么山珍海味,鸡鸭鱼肉,而是简单朴素的几道菜:炒萝卜、炒韭菜、两碗炒青菜和一碗葱花豆腐汤,标准的“四菜一汤”。

最后,朱元璋当众宣布:今后众卿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这次皇后的寿宴即是榜样,谁若违反,严惩不贷。那些官员们听了朱元璋的一番言辞,明白了他的用意,无不诚惶诚恐,连连称是,不敢再肆无忌惮,大吃大喝。后来在朱元璋故乡凤阳流传关于四菜一汤的歌谣:

皇帝请客,四菜一汤;

萝卜韭菜,着实甜香;

小葱豆腐,意义深长;

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南梁时代,徐勉担当中书令要职。他为政清廉,家里一点积蓄也没有。朝廷发给他的俸禄,他也常常分发给家族中的贫穷者。看到徐勉家生活拮据,他身边的人为之担忧。

有一天,与他私交较深的几位同事向他进言说:“您一点积蓄也没有,百年之后,也得为儿孙们考虑考虑呀……”

徐勉回答说:“别人做高官留给子孙以金银财宝,但是我认为留给子孙以清白比金银财宝还厚重。我死之后,如果儿孙们有本事,就能自立自强;如果没本事,我即使留下产业,也早晚会落入他人之手。”这番话说得进言的几位同事连连点头称是。

徐勉当官常常不在家,他多次以书信方式教育子女。有几次他写信给儿子徐崧说:“吾家世清廉,故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值不经营而已……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

宋代寇准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寇母常常在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寇准读书,督导寇准苦学成才。后来寇准上京应考,得中进士。喜讯传到家里时,寇母已身患重病。临终前,她将亲手画好的一幅画交给老仆刘妈说:“日后寇准做官,如果有错处,你就把这幅画给他看。”

后来,寇准做了当朝的宰相。一次,为庆贺生日,大摆筵席,准备宴请群僚。刘妈认为时机到了,便把画交给寇准。寇准展开一看,见是一幅《寒窗课子图》。画上有首诗:“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

寇准再三拜读,泪如泉涌。拜读后,他令人撤去寿宴,辞退所有寿礼。从此专心料理政事,最终成为宋朝一位有名的贤相。

“勤俭”二字包含两层意思,“勤”是指勤劳;“俭”是指简朴。光“勤”不“俭”不行,同样,光“俭”不“勤”也不能使家过得兴旺。

过去,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

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字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

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

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做“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

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

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历史上,秉持勤俭持家的人大有人在,可以说数不胜数,是世代传家之宝。因此,可以说勤俭不仅仅是一种美德,一种素养,更是一种使家族兴旺,生活蒸蒸日上的制胜法宝。

有句古训说“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耕读传家”流传深广,深入民心。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安家立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耕读传家”中就蕴含着勤俭持家的核心,在农耕社会里被视为世代传家、民族延续的根本,被世世代代的人们视为治家的思想瑰宝。

【旁注】

朱柏庐 即朱用纯(1627年~1698年)字致一,号柏庐,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难以学到真实的学问,故写了《辍讲语》,反躬自责,语颇痛切。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另,著有《治家格言》、《愧讷集》、《大学中庸讲义》。

正卿 春秋时部分诸侯国的执政大臣兼军事最高指挥官,权力仅次于国君。有部分诸侯因政体不同,未设正卿一职。由于正卿为要职,终身执掌一国之命脉,代替国君发号施令,因此容易造成君权下移,也由于此,结党、擅权、废立、弑主、叛国之事时有发生。

中书令 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中书令负责直接向皇帝上奏的密奏“封事”,责任重要。西汉年间,中书乃归属于内廷宦官机构,负责在皇帝书房整理宫内文库档案,与皇帝有频繁接触的机会,其主官称中书令。

寇准(961年~1023年)字平仲,汉族,陕西渭南人,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

宰相 我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的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相,本义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辽代时始为正式官名。

匾 题字的横牌,挂在门或墙的上部。或指一种用竹篾编成的器具,圆形的下底,边框很浅,用来养蚕、盛粮食等。

【阅读链接】

与勤俭持家相反,奢侈浪费最终的结局一定是败亡。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叫做纣,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荒淫无度,把殷都向南扩大到朝歌,向北扩大到邯郸、沙丘,在这广大地区修建离宫别馆、苑囿台榭。他宠爱美女妲己,终日歌舞,令乐师新作“淫声”,有所谓“北里之舞”“靡靡之乐”。此外,他还造酒池肉林,酗酒无度。商纣大肆搜刮,粮食装满了巨桥的仓库,无数珍宝堆满了鹿台。他为博取宠妃妲己一笑,不惜撕破千绢万帛,最终落得了亡国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