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命的高原风中的烛火

本世纪死得最辉煌的人物,一定少不了戴安娜与特丽莎。

戴安娜,英国前太子妃,死于 1997 年 8 月 31 日凌晨。终年 36 岁。

她是在和新交的埃及裔男友、富豪之子法耶兹共同享用完了一顿浪漫而丰盛的晚宴之后,在乘车通过法国巴黎的一个隧道时,发生车祸双双身亡的。在她的葬礼中,自发地赶来为她送别的人有 200 万之众,被记者称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戴安娜以美丽、善良、纯情、富于爱心、乐于帮助穷人甚至爱滋病人著称,在许多崇拜者心目中,她就像是童话中可爱的公主, 微笑的脸上总是挂着一滴哀怨的泪珠。

特丽莎,印度修女,死于戴安娜车祸的一周之后,终年 90 岁。

她本是英国人,18 岁那年偶尔踏上印度这块苦难的土地,便再也不忍离去。她尽其一生,帮助印度的穷苦人建医院、学校,是穷人们最后的希望, 自己则过着贫寒的日子。整个印度都为她的死哀拗不已,印度为她的死举行了国葬,举国悲恸,为她送葬。杂志上刊出一篇动人的报道,标题是《穷人的小姐姐》。

巧的是戴安娜和特丽莎还是朋友,更巧的是,她们的死期只差一个星期。西方几乎所有传媒都刊登了她俩生前会晤时的照片,在记者的渲染下,她们两人相会时,似乎颇有惺惺相惜、相见恨晚之感。

我不太信。

在我的感觉里,特丽莎看戴安娜,如同喜马拉雅山俯望颐和园里的万寿山,是宽容而绝不会是认同。而戴安娜看特丽莎,则如同一则童话走进一段神话,有一点隔膜和不知所措。

戴安娜的故事一直是挺讨人喜欢的:年轻貌美的幼儿园老师,撞上了来园视察的皇太子,开始了一段“灰姑娘”式的婚姻神话——戴安娜做出了嫁作太子妃的选择。如果故事仅仅到此为止,也不太动人。然而,戴安娜接下去的选择,逐渐显出了她的不同凡响:她藐视繁文缛节的皇家礼仪,不肯压抑她的善良本性和青春活力,走近平民,走近战争和疾病;她更拒绝忍受丈夫的背叛,不再维持那份虚伪的皇室婚姻,成了一个傲视皇室的单身女人。但是,戴安娜的人生选择,固然炫人眼目,固然有令人钦佩之处,但是

还并不见得怎样超凡脱俗。她同情病苦者,但是她依然安享着锦衣玉食、豪宅名车、仆从如云。她的爱心是一种居高临下、降尊纡贵的施舍,在她和穷人中间,仍然有一条深深的鸿沟。

特丽莎则不同。特丽莎本来可以在富足与轻松中安度一生,但是她选择了一条荆棘之路。印度本与她全然不相干,不是同一个种族和国度,如同我们之于陌生的非洲。但是,在一种虔诚的信仰支配下,为了解除印度穷人的病苦,她牺牲了自己曾经拥有的一切,她把自己变成穷人的家人、变成为兄弟的生存与幸福而拚命劳作的小姐姐,为着穷弟兄能过得好一些,她奋斗了70 多年。

要体会特丽莎的伟大,只要想一想中国持续了多年的出国潮——多少满怀梦想的年轻人头也不回地涌出国门,奔向北美、欧洲、澳洲和日本,都是繁华、富庶之国。有几个人反其道而行之,会一个人跑到比中国更落后、贫

穷的非洲去呢?

但是,特丽莎会去。

戴安娜的机遇属于千载难逢,她的光环首先来自于她的“前太子妃”的身份,其次才是她的行善之举。如果她仅仅是一个漂亮姑娘,吻了一下爱滋病人,至多是一份地方报纸人物版的一则小特写而已,决不会全球知闻。但是,如今地球上没剩下几个太子了,当太子妃自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也就是说,不是人人都能选择得了像戴安娜这样的人生的。

相反,从机会上说,人人都可以做特丽莎。特丽莎不是绝色女子,如果有她那样一份心意,相信每一个穷国都会给你签证。

可是,如果让天下的妇女自由选择,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做“戴安娜”, 而不会选择做“特丽莎”。

特丽莎很平凡,50 亿人里,几乎人人都有机会像她一样。但是,50 亿人里毕竟只出了一个特丽莎。

这便是特丽莎的伟大之处:她一个人的苦,成了千百万人的福气;于是,她觉得自己也是有福的了。这样的人生,是高处不胜寒,很少有人肯跟从的。生命之有无,取决于我们的父母;生命之深与浅、甘与苦、平凡与伟大,

却往往取决于我们自己。

既便我们多数人没有勇气选择特丽莎那样的人生,那么,至少让我们在生命的某个片段里,做一会儿“特丽莎”吧!或者,在我们平俗的人生中, 多少揉进一点“特丽莎”的神韵吧!

在戴安娜的葬礼上,一位著名歌星唱了一曲《风中之烛》,这首歌随即风靡全球。其实,特丽莎恐怕更配这首歌,荒凉之地,悲风如泣,她像一点温暖的烛火,给印度的穷人们、也给我们这些平凡的生命带来星星点点的亮色⋯⋯

让我们用这星星点点的亮色温暖人生、温暖彼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