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准是一面镜子

我读书喜欢先读序跋一类的文字,看看别人对这本书的感受。拿到这本

《顾准日记》,也是这样。在一篇序中,几行沉痛的文字刺痛了我的眼睛: “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有过与顾准相似的经历。然而,许多人甚至不敢如

实地感受,更少有人敢于秉笔直书,给历史留下一点纪录。这是中国的耻辱, 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耻辱⋯⋯我们还是有了现在的《顾准文集》,它使人们在人家问起 20 世纪下半期中国有没有独立的、创造性的思想家的时候,我们可以没有愧色地回答:‘我们有顾准!’”

顾准何许人也?——我汗颜了,也算是个读书人,但对这样的一个人, 除了他是个大学问家,我却几乎一无所知。

一口气读完了《顾准日记》,又去找别的有关顾准的文字来读,真说得上是如饥似渴。因为,我被这个灵魂的独立与伟岸深深地震撼了。

“文化大革命”,我赶上了个尾巴。无情的政治风暴席卷全国的每一寸土地,并且持续了十年之久。这场风暴的专政色彩,在我的记忆里是通过目睹戴高帽、游街示众、坐“喷气式”(一种挨批斗时双手被革命小将反扭的经典姿势)、当众殴打反动分子、去农村劳改体现出来的。上述每一种屈辱的场面,我的父亲,一个普通的、有些知识的共产党干部,几乎全都亲身经历过。事实上,在“文革”中,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类似悲惨经历的人,这场风暴的波及面之广可想而知。而风暴的积累则并非一日之功,1966 年开始的“文革”,是此前一系列政治运动——1952 年三反五反、1957 年反右、1959 年反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延续和深化。

不幸的顾准,在这种种运动中,无一次能逃脱。顾准原本是资深共产党员、党的高级干部,从政治上到生活上都备受照顾。但是,才华横溢的他, 拒绝停止独立思考: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新时代,怎么会出现专制的阴影?我们的经济怎么会到了崩溃的边缘?——他在炼狱中把自己造就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思想的呢?

他在“地头批判会”上,冒着雨点般袭来的拳头,高昂着头颅喊着:“我就是不服!”

他时时碰见路边的倒尸,身边的难友家中频频有饿死人的噩耗,正在劳改的自己饿得全身脬肿,把偶然发现的胡萝卜当成“宝中之宝”。

他那患难与共的妻子被迫与他离婚、最后自杀了。

他的五个儿女为了和他划清界限,完全断绝了来往。直到顾准临终,虽然在同一个城市,他们儿女始终不肯见他一面。

由于妹妹的阻止,尽管近在咫尺,他一直没能和年近九旬的老母见上一面。

对种种不公平的待遇,顾准悲伤过,但没有低头过。他低烧咯血,动辄得咎,没有多少行动自由。但是一旦形势稍有松动,他就带着冷馒头上了北京图书馆查阅资料。回到集体宿舍,一灯如豆,他苦苦地写下他的思想。当时,他写的所有东西,非但没有任何可能出版,而且,一旦被人发现,他将雪上加霜,免不了牢狱之灾。他不管,他不停地写,他要做一个“用鲜血做墨水的笔杆子”:让后人知道当时发生的一切;让人们知道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

中国当时有八亿人,八亿人呵!有的人,眼睛被蒙上了一块红布,真诚地信任一切都那么红彤彤地灿然可爱;有的人,出卖自己的灵魂,充当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打手;更多的人,什么也不去多想,随声附和,随波逐流,让自己的日子尽量过得好一些;也有的人,什么都看得明白,但是他不说,他闭上了眼睛⋯⋯

这就是芸芸众生,除了第二种人以外,我们不忍心责备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因为,我们就是他们,他们也就是我们。

但是,芸芸众生之中,凸现了几个不屈的身影:怒斥“人民公社”与“大跃进”的严重失误而被削职为民、最终被迫害致死的彭德怀,为刘少奇鸣冤、

宁可血染咽喉走向刑场的奇女子张志新,反对“老子反动儿混蛋”血统论而被作为现行反革命被判死刑的遇罗克⋯⋯更有始终不肯停止思想的顾准!

他们不屈的灵魂,怀着深情俯视着八亿个被束缚的生命,但是他们不肯加入进去。顾准,他是连“力求在一个没有希望的世界里寻求自己灵魂上安宁”也不屑为之的。他不要自己的安宁,他要在一个没有希望的世界里寻找希望,并把这希望交给后人,让后人用这希望解开生命的束缚。

感谢顾准和他的同行者,没有他们不屈的、看似无望的努力,我们也许至今还在“文革”的黑暗中呻吟辗转。

如果顾准的同行者更多一些呢?是不是根本就不会发生“文革”?

顾准已经成了我们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面前,我们会被自己的怠于思考、甘于流俗、屈服于权势而脸红。

在可以在无数美食面前挑挑拣拣的今天,在可以开心地哼唱无论来自台湾、香港还是美国的歌曲的今天,在可以读到世界上最新出版的畅销书的今天,在可以通过因特网到任何你想去的网址兜风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 仅仅是 30 年前,中国有过令人耻辱的“文化大革命”,我们更不应该忘记, 中国还有一个令我们骄傲的思想家顾准!

——孩子,哪怕你以为自己还没长大,哪怕你声称从来对政治都不感兴趣。

因为如果你淡忘了,如果我们都淡忘了,“文革”可能会换一种形式卷土重来,而我们会又一次沦为随波逐流的芸芸众生⋯⋯

随波逐流,是一种最轻松的人生;而在激流浊浪中保持独立思考,并且敢于向几乎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挑战,就像是飞蛾扑火,显然不自量力,甚至在当时看来可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但是,如果没有飞蛾扑火式的牺牲,就不会有布鲁诺、枷利略、达尔文与伏尔泰,欧洲可能还在中世纪的愚昧与黑暗中挣扎;我们也不会有谭嗣同、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与顾准。中国的男人可能脑后还拖着一根长辫、女人可能还裹着棕子式的小脚,在灵牌森然的祖宗祠堂长跪不起⋯⋯

扑火的飞蛾多了,邪火终于渐渐湮灭,留给后人的是飞蛾化作焦炭的躯壳和星星点点的思考:

当野火势不可挡地席卷文明的土壤时,我们有没有勇气选择这样一种悲壮的人生——做一只勇敢的、顽强的、有去无回的扑火飞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