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读家谱

我一直是个没有家谱的孩子,这件事曾让我有点儿沮丧。

我姓李,这真是太乏味了。几年前,有一次全国普查姓氏,最后宣布, 李姓已经超过张姓,成为中国人数最多的姓氏。提及此事,凡是姓李的,都有那么点沾沾自喜。我却闷闷不乐——物以稀为贵啊,姓了李,只好泯然众人矣!我有同学姓“逄”、姓“励”,就好生让我羡慕,据说那都是能数出先祖来历的。

倒并非希图成为什么王侯贵族的后代,只是想让自己成为一棵有根的小树。

我问过我爸,指望听点祖上的传说。结果,他数到他自己的父亲,便再也数不上去了。我爷爷只是个苏北海边的穷孩子,目不识丁,六岁闯荡上海滩,潦倒过,也暴发过。暴发的时间很短,没来得及续他的家谱。

中国人过去有续家谱的习惯。一般是某人陡地辉煌之后,生出光宗耀祖之心。原就有家谱的,要重新修订装裱。没有的,从此造作出一本来,一代一代地数上去,总数得出个有头有脸的来。

比如唐朝,天子姓李——这是李姓如此泛滥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历史上, 唐朝着实太亮眼了一点,皇帝招摇得老把自己的姓氏胡乱赐给功臣、宠臣, 甚至臣服的蛮族首领,往往使得那一族民众相跟着首领,统统姓了“李”(我疑心这大约便是我这“李”姓的来历)。

大唐天子本是有少数民族血统的,可是他偏攀了遥远的、赫赫有名的道教先师老子为老祖宗,因为老子姓李名耳。连带着,道教也跟着沾了光,在唐朝,隐隐然有点国教的地位了。还有那著名的杨贵妃,她的先祖其实是隋朝的皇亲国戚,在和李氏的争斗中掉了脑袋。他哪里想得到,后来老李家终于得了天下,他的曾孙女更和李氏的后人相亲相爱?

最著名的、一代代没怎么传走样儿的家族,要算孔夫子的后裔了。从两千年前春秋时代的孔夫子,传到现在,七十多代了。姓孔的碰了面,不必介绍,单看名字,当中嵌的是“祥”还是“令”,便知道彼此的辈份。

这够多么有趣!

先不管每个家族修家谱的初衷是什么,至少它达到了一个目的,它告诉子孙:你的一生不仅仅是属于你自己的,你的善与恶、功与罪,都关乎一个家族的名誉。

在旧时,对一个人最严重的惩戒,甚至不是杀头流放,而是死后不入家谱、不进宗祠,不能享用子孙的香火。

家谱的扩张,便是族谱,再扩张,便是县志、省志乃至中国历史。所以中国的地方志特别厚重。我走到一处,总喜欢借人家的地方志看,那地方的地杰人灵,便能一目了然。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未免太过沉重了。

捧读家谱,你会感觉到:千百年来,生命是如此稠密地缠结在一起。你好像能听到你一千年以前的祖先的呼吸,他仿佛正拈须注视着你——他的多少多少代孙儿或孙女——为你的喜悦与成功微笑,为你的哀愁与失意叹息。生命是有迹可循的,中国人的生命,更有一份与生俱来、拂之不去的责

任在。这责任里所包容的,并不全是沉重,更有生的趣味与美妙——这是我对我那莫须有的“家谱”的“读”后感。

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悲欢故事。中国的先人们聪慧而执着,他们一代一代地整理、丰富着自己的家谱,用文字把每一个生命都栩栩如生地记录在案,

让每个家族的后人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血液是怎样从古老流成新鲜,看到自己生命的来龙去脉。每一个人对国家对民族的些许贡献,都会被他的后人视为传奇故事,在蒲扇摇出的轻风、紫砂壶溢出的茶香里,被骄傲地、如数家珍地讲给小孙子听。

可以说,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有一股便源出于此。

有一天,我下班回家,老爸笑意盈盈地拿出一封信给我看。原来,他在家乡的一位老友,在一番奔走探访之后,终于考证出老爸的祖父、曾祖父及外公、曾外公的姓氏与事迹。老爸放下了一件大心事,好像重新出生了一回。

我也松了一口气,看来,我不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一缕轻烟了,我的树就此生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