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海洋研究、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国际合作
- 海洋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
海洋科学本身具有全球性,全球性的重大海洋科学研究项目必须有国际合作,这是各国海洋科学界的共识。自从 1957 年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下的
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SC-OR)和 196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成立之后,海洋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日益加强,先后在国际地理物理年(1957)对南北极和赤道地区进行了合作调查,1959—1965 年进行了国际印度洋考察,1963—1965 年进行了热带大西洋国际合作调查,1965—1977 年黑潮及邻近水域国际合作调查,1968~1983 年进行深海钻探,1971—1980 年完成了国际海洋考察十年计划等。2000 年的国际海洋科学规划包括四个重点方向:海洋与气候、海洋污染研究与监测、与非生物资源有关的海洋科学研究,与生物资源有关的海洋科学研究。目前正在进行的有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研究(TOGA)、世界大洋环流试验(WOCE)、全球大洋通量联合研究(JGOFS)等,有关国际组织还提出了全球海洋污染研究计划。中国的海洋科学研究总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应积极参加上述国际合作研究,以便借助国外的力量获得必要的资料,填补空白,缩短差距,为开发利用世界海洋资源服务。
-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国际合作。海洋中许多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养护,需要有区域性或全球性国际合作。中国在这方面有许多任务:(1)
许多鱼类的洄游范围涉及两个以上国家的管辖水域,要求有关国家合作开发利用和养护。在东海和黄海,带鱼、鲐鱼、马面鲀、大黄鱼、鳀鱼、鳓鱼等十几种产量比较高的经济鱼类,洄游范围涉及中国、日本和朝鲜的海域,是这几个国家渔民共同捕捞的,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地区性合作制度。长期以来, 由于南、北朝鲜不统一,中国与南朝鲜没有外交关系,这种地区性渔业合作制度一直建立不起来,不利于本地区渔业资源的养护和管理。这是中国在国际渔业合作方面面临的一个迟早必须解决的问题。(2)中国在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等水系中有大麻哈鱼,这是一种在江河中产卵、在海洋中生活的溯河鱼类,洄游范围包括日本海、鄂霍茨克海和北太平洋区域, 有必要参加北太平洋大麻哈鱼的养护和管理。(3)中国已经开始发展远洋渔业,已有 180 多艘渔船在三大洋的许多海区作业,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方式, 与有关的沿岸国家合作,也要参加一些多边区域合作,如北太平洋鳕鱼等鱼类的合作开发和管理。
-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国际合作
自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工作就走上了与外国石油公司合作的道路,渤海、南黄海,南海的珠江口、北部湾、莺歌海等海区已公开对外招标,吸引了几十家外国公司,成功地进行了大量勘探和初期开发,1991 年海上石油产量已达 230 万吨。今后的任务主要是:(1) 继续在上述已开放的海区扩大合作,争取吸引更多的外国公司,找到更多的油、气资源储量,并逐步扩大生产规模。(2)在适当的时机在东海大陆架实行对外开放,吸引外国石油公司参与勘探和开发。(3)从长远战略考虑,中国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工作也应走向世界,一方面向邻近中国大陆的深海发展,另一方面参与其他国家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以及南极地区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
- 多金属结核资源开发的国际合作
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开发需要巨额投资,因而也最需要国际合作。按 80
年代的美国某些研究单位估计,建一个年产 300 万吨的矿石的采矿厂,投资
总额要达到 5 亿美元,因此,西方国家已经组成了一些跨国财团进行开采、冶炼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国已经成为先驱投资者之一,正在进行勘探和采矿、冶炼技术研究工作。多金属结核资源的商业性开发是 21 世纪的事,届时也应探讨适当的开发经营方式。一是独资开发;二是吸引海外华人投资共同开发; 三是与发达国家的财团采用某种方式合作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