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防现代化的举措

在毛泽东的国防建设思想中,国防现代化居于核心的地位。他一贯重视国防现代化问题。早在 50 年代初,他给军事工程学院的训词中就指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 1954 年以后,又通过党 和政府的一些文件多次提出了包括国防现代化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方针。这样,国防现代化就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军队现代化

军队现代化是国防现代化的核心。众所周知,军队是国防力量的主体, 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首先是通过军队的战斗力表现出来。建国后不久,党中

央和毛泽东就根据当时的形势和未来的作战对象提出了“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国防军而奋斗”的历史任务。

军队现代化的首要标志是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武器装备是科学技术的物化形态,是军人的第二生命,又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战争双方的优势与劣势往往是以武器装备的数量与质量来衡量的。由于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具有空前的杀伤能力,在现代战争中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各国都把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发展作为国防建设的重点。社会主义的中国,是为和平目的而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武器装备,但在重视武器的先进性这一点上也不例外。如果对此不倍加重视,就会在战争突然爆发时吃大亏。要使我国真正构成国着手。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军长期存在着革命的政治素质和落后的武器装备的

矛盾。由于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自己不能制造精良的武器装备,即使掌握了一些优质武器,也多半是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在敌我物质条件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毛泽东更加强调人的因素。强调人民军队必须紧密地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使劣势装备的人民军队能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但是坚持人的因素第一,反对“唯武器论”,并不意味着不重视武器在战争中的重大作用。相反,. 他认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他要求红军应千方百计地夺取敌人手中的武器来武装自己,而且也很强调要“努力增加新式武器”。后来,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没有这一点,是不能把敌人赶过鸭绿江的。”这是因为具有高度觉悟的人民军队如与新式武器相结合,就如虎添翼。进入解放战争时期以后,我军的武器装备有所改善,当时已掌握了相当可观的新式武器,毛泽东自信他说:解放区的军队,一旦得到新式武器和装备,它就会更加强大,就能够最终地打败反动统治者了。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我们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国家政权,军队也成为统一的国防军。这时,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现代工业的建立实现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不仅可能,也属必须。人们看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个帝国主义国家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武器更新又更新,装备的发展也一日千里。如果社会主义国家不掌握现代化战争手段,在一旦面临战争危险时就难应付。尤其像核武器这种尖端武器已经向小体积、轻重量、高效能、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美军研制的“黄蜂”反坦克导弹,是专门为攻击对方集群坦克的,重量仅 100 磅。在空中发射后,利用装在导弹上的探测制导仪器和电子计算机, 能自行识别、寻找并摧毁对方的装甲目标。与此同时,常规武器方面在技术上也有很大突破。飞机、坦克、军舰乃至步枪等不仅 火力更强、准确性高、机动性更大、隐蔽性好,而且也出现了许多新种类,特别是精确的制导武器、无人化自动武器和隐形武器的制造等都是适例。毛泽东在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1953 年 1 月,他在给总高级步兵学校的训词中便强调武器装备现代化问题。他说:“我国正在为实现工业化和社会主义而进行大规模的建设。而敌人帝国主义还继续占领我国的台湾,威胁我国的安全。为了保卫祖国兔受帝国主义者的侵略,依靠我们过去和较为落后的国内敌人作战的装备和战术是不够的了,我们必须掌握最新的装备和随之而来的最新的技术。⋯⋯以便迅速把我军提高到足以在现代化的战争中取胜的水平。”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他对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历来很关注。建国之初, 国民经济还处于极端困难时期,就拨出相当数量的经费用于武器装备的研制

和生产。抗美授朝时期,又花费大量外汇进口先进武器,为取胜提供有利条件。这场战争一开始,毛泽东看到了制空权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如当时美军一个师有飞机 18 架,坦克 144 辆,各种车辆 4000 余台,炮 330 余门,而

我志愿军在那时既无飞机,又无坦克,一个师仅有炮 100 余门。因此,敌机活动十分猖狂。他指示应加速人民空军和高炮部队的建设。我人民志愿军以四个高炮师人朝作战。建立了“米格走廊”,与敌人“绞杀战”进行拼搏, 有力地保护了地面部队的作战和后勤补给线。以后,毛泽东还指示“必须增加反坦克武器,足以征服敌人的大量坦克”。这样,我志愿军部队装备了大量轻型的反坦克武器,与敌人开展了反坦克作战,取得了良好的战果,中朝人民军队击毁和缴获敌军坦克 3000 多辆。这是觉悟的人民军队与先进武器结合的战果。50 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家工业化的进展,我国已逐步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由于坚持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并强调要突出武器装备发展的重点,贯彻了集中力量尽快地把最急需的新型防御武器和装备搞上去的原则。在较短的一段时期内完成了大型武器的国产化。如1959 年建国 10 周年之际,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前接受我陆、海、空军的检阅时,所展现的武器装备已经全部是我国自己制造的了。60 年代以后, 我们又抓尖端武器的研制;不到 10 年,便掌握了原子弹和导弹的研制和生产

技术。人们记得,1964 年 10 月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 年 6 月也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 年 4 月又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次年又发射了一颗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1975 年 11 月还成功地发射了 1 颗可收回的人造地球卫星。1981 年 9 月我国首先用一枚大型运载火箭

发射 3 颗卫星获得成功。这一切巨大成果,使中国的国防技术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威慑力量。虽然和当今世界拥有先进武器装备的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但与战争年代相比已起了划时代的变化。总的来说,我们在国防建设中坚定不移地贯彻了毛泽东的武器装备现代化的思想,使得我们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大大缩小了。今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随着集团军合成军的出现,铁马代替了军马,即汽车、坦克、直升飞机等成为主要动力,新式常规武器无论在火力、突击力、机动力、防护力,还是快速反应力都有很大的加强。尖端武器方面不仅有了“两弹一星”,而且具有了进行战略核反击的能力。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和“武器制胜论”,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全和世界和平,我们仍然需要加速改善和发展我军的武器装备,努力使我国武器装备更加现代化,以便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军队现代化的第二个标志是人的素质现代化,重视人的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他在给军事工程学院的训词中指出,军队现代化一个是“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另一个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驶技术的人”。这是因为,人是进行战争的主体,武器装备是人制造出来的,又要通过人的使用发挥效能。客观物质条件为战争的胜负仅仅提供了可能性,而人的能动作用则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战争不仅是客观物质力量的竞赛,也是人的素质的竞赛。现代化的战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列宁说得好:“现代战争也和现代技术一样, 要求质量高的人才”。

比方说,现代战争仍然要求指战员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即优秀的政治素质。做为一个军人,能否将其掌握的知识和聪明才智贡献给保卫祖国和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能否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中有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压

倒一切敌人去争取胜利的英雄气概,关键在于人的觉悟。这种自觉的献身精神,是时代精神,是过去也是现代军人精神风貌的体现。在以往的革命战争年代,我军曾靠广大指战员的高度政治觉悟以劣势装备战胜了优势装备之敌。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充分发挥我军的政治优势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制胜因素。又比方说,人的素质现代化要求现代军人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现代战争是高技术战争,智力的较量将越来越突出,由于武器系统的高技术性决定了军队将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武装集团。如果说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军低下的文化素养还能适应落后的武器装备的需要,那么今天它成为国防现代化的严重障碍。一个没有文化或文化低下的军队是无法掌握现代军事技术的。因此我们除了要缩短同发达国家军队在武器装备方面的差距,还要缩短在科学文化水平方面的差距,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现代武器的最佳结合,将可能的战斗力转化为现实的战斗力。

还有,人的素质现代化还要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现代战争杀伤力破坏力空前增大、突然节奏快、残酪性、复杂性、惊人增长,易使人处于精神极度紧张和身体极度疲劳的状态。军人能在现代战争中呈现的高压、恐怖、残酷的环境中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稳定的情绪、坚韧的意志,都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表现。

为了适应现代化的战争,培养与输送高标准的军事人才,毛泽东对于建设现代化的军事院校给予极大的重视。如果仔细地研究,他的关于建设现代化的军队的许多重要思想都是在给一些重点院校写的训词中阐发的。他把军事院校的建立看作是我军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重要标志。他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培养出来的第一届毕业班学员看作是“中国人民建军史上伟大转变之一”,也看作是“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的光荣事业上的中坚。他总把高级步校培养出来的学员看作是“成为在步兵方面掌握现代军事技术的模范和领导者。”的确,在毛泽东的关怀下,我军先后建立军事院校百余所,为部队培养了大批的军事尖端人才,它对加速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军队现代化的第三个标志是建立能把武器装备和人最佳地结合起来的科学的编制体制。毛泽东认为,根据武器装备的变化,不断改进部队的编制体制,使其符合现代战争的需要是军队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尤其重视合成军队的建设和司令部的建设。以往由于我军受物质条件的限制一直是单一步兵型的军队,这种编制方式已不适应现代诸兵种合同作战的需要。为了能使我国有一支强大的陆军,强大的空军和强大的海军,朝鲜战争结束后,裁减了陆军,建立了空军、海军、炮兵、装甲兵、防空部队等诸兵种。同时, 又为了加强战场建设和指挥,撤销了野战军和大部分兵团的编制。军、师部队分属大军区指挥。

毛泽东认为,建立一个高效的精干的指挥机构——司令部“是建设正规化、现代化国防部队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条件之一”。他曾把司令机关比作人的头脑,他说:“为了组织这种复杂的、高度机械化的、近代的战役和战斗,非有健全的、具有头脑作用的、富于科学的组织和分工的司令机关不可。” 并批评了只重视政治工作,忽视参谋工作的现象。提出今后必须挑选“优秀的、富于组织和指挥才能的指挥员到各级司令机关来”。以创造司令部机关的新的作风和新的气象。二、国防工业现代化国防工业是国防经济的核心部位,也是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制、生产常规武器、尖端武器及

其他军事装备的工业企业部门。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工业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又是现代化的武器装备的物质基础。因此,基于反对敌人的侵略扩张、保卫祖国领土完整与独立安全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防工业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建国初期,国家尚在医治战争创伤,经济建设才刚刚起步,就把国防工业的建设摆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苏联援建的 156 个重点项目中,国防工业有 41 个。除新建的作为全国重点成套的军事工厂外,还对原有工厂进行技术改造。先后建成飞机、舰艇、火炮、坦克、弹药、雷达、指挥仪、通讯设备和电子元器件等工厂。为国防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在这一时期中,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中,国防工业投资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毛泽东清楚地看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实现国防现代化仅仅依靠外援和简单的仿制是不行的,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方针,在必要与可能的条件下,也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建立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是我国国防工业发展的总目标。新中国的国防工业几乎是从零开始。解放前,中国仅有数量颇少的生产轻武器和弹药的小型工厂,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天壤之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参战国的军事工业产值比重已达 35%到 60%以上。他们集中了最优秀的科研人员,采用最先进的手段去研究新的武器装备和解决战争中出现的难题, 从而使军事工业拥有了尖端技术设备和雄厚的科研力量,许多新技术在军事工业上突破和应用,如声纳、雷达、喷气式飞机、导弹、原子弹、电子计算机、火箭、核能技术等。 50 年代出现了核工业和航天工业,电子技术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军事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整个科技的进步,引起了世界新技术革命,也使军事工业从结构到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发展成为几乎包括所有尖端技术及其他高技术的一个知识最密集的工业部门。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国防工业的发展决不能一步一趋地跟在别人后边爬行,而必须高点起步、迎头赶上。事实上,我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国防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从汾制到自行研制,逐步地建立起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并具有一定规模的教学、科研、试制和生产能力的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我们今天不仅能够成批地生产飞机、坦克、火炮、战术导弹、舰艇等常规武器,而且还掌握了国防尖端技术,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潜艇等战略武器。现今,我军的武器装备几乎可以全部立足于国内生产。从过去以修配仿制为主转到了自行设计为主,把学习、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同创新结合起来。同时在国防工业的布局上也有了良好的改善。人们知道,建立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要求国防工业生产有一个合理的布局。例如,在突然爆发战争时,国防工业仍盼有继续生存的能力。从 60 年代初,毛泽东便要求全国、每个大区、每个省都要搞军事、搞军工生产。这样,不仅在沿海而且在内地都建设起了科研、生产的基地。

为充分发挥国防工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使国防工业既能为国防现代化服务,又能对国民经济建设作出贡献,毛泽东又提出国防工业要实行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原则。这是因为,国防工业是整个国家工业体系的一部分,它不可能脱离国家工业体系另搞一个绝对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基于这种认识,就应打破平时和战时、军用和民用的界限,做到在战时全力为战

争服务,平时则适当地为民用服务。要求国防工业必须具备两套本领,既能生产军品,也能生产民品。尤其在 50 年代中期以后,鉴于国防工业中出现生产不足、人员设备闲置的情况,军用与民用结合的问题更加突出,不过,只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方针才得到更切实的贯彻和推行。其内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

三、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

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是指以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国家的防卫体系。这不仅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又是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综合体现。众所周知,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是先进科学技术的集中体现,而它的研制与更新又取决于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水平。因此,从根本上说,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关键。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在构成国防战斗力的诸因素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各发达国家也都把发展新科技作为国防发展的重点,把许多重大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如原子能、火箭、航空、航天、电子、计算机、红外、激光、光纤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等现代科技。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武器、技术装备的威力、作用距离、精度、可靠性、机动性、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等都有显著提高,加快了武器装备的更新周期,也引起了战场条件的变化和军队组织结构的改变,最后导致战略战术的变革。这一系列链锁反应都是国防新科技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结果。

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主要取决于国家整个科技发展状况外,也还受国家政治制度的制约。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超级大国,大力发展国防科学技术,进行现代国防科技研究的目的已不完全是为了本国国防的需要,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武器装备的输出,有的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社会主义的中国积极发展国防科学技术,开展现代化国防科技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自己的国防实力和防卫能力,以适应今后反侵略战争的需要。应当承认,发展现代化的国防科技对我国来说是一项十分严峻的任务。由于中国是一个大而穷的国家,旧中国根本没有什么现代化的国防科技力量,建国初期,在这一领域也近似于一片荒芜,而当时某些发达国家已经掌握以于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尖端技术。在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的情况下,在我们面前有两条可供选择的发展道路,一条是靠自己,从头摸索前进;另一条是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 掌握世界上已有的科学成就,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和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为我国确定了科学技术(其中包括国防科学技术) 的发展战略,即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他指出:为了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打破常现,尽量采取先进的技术,这样做的好处是既省时、又省力,学比创快,后来居上,这是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周恩来并在 1956 年制定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的 12 年远景规划的总方针和要求中规定:“要按照需要与可能,把世界科学的最先进成就尽可能迅速地介绍到我国来,把我国科学事业方面最短缺最急需的门类尽可能迅速地补充起来”。这个规划安排重点科研项目 374 项,其中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急

需的就有 333 项。当时世界最先进、我国最短缺、最急需的科学技术在国防科技领域就是核科技。毛泽东认为,我们所从事、所思考、所钻研的已包括现代化国防,“并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他先是提出“要有原子弹”,后又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实践证明,“重点发展、迎头赶上”是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捷径。正是在这一方针指引下,如前所述,

我们经过短短几年努力不仅能够研究和设计比较先进的常规武器装备,而且已成为拥有核武器、导弹和掌握空间技术的国家。

几十年来,我国在核技术、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等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确实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的成就。我国核工业创建于 50 年代中,到 1964

年便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其间不足 10 年。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

一颗氢弹相距的时间仅仅用了 2 年零 8 个月,如与西方大国相比,美国用 7

年多、英国用 4 年多、法国用 8 年多,苏联用 4 年,相形之下,我们是速度最快的。1969 年我们成功地进行了地下核试验。核技术除用于国防外,还广泛地应用于和平事业,诸如工农业、医疗卫生及科研的许多领域。在空间技术的发展方面也获得众所嘱目的成就,60 年代中期我国开始着手制订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空间计划。1970 年我们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研制到发射仅用了 5 年,次年发射的第二颗同类卫星在宇宙空间正常运行了

8 年多,并不断向地面发回各项科学实验数据。而在 1975 年发射的可收回的

人造地球卫星,也能在正常运行 3 天完成了科学实验的任务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这一切证明,我国在核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上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同时也说明我国在轨道控制技术、制动火箭、防热技术、回收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突破。1984 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 改善了国内的通信、电视、广播的现状。另外,这时我国已成功地发射了 15 颗人造地球卫星,我国并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此外,在运载火箭的研究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建国后不久就开始研制探空火箭,60 年代中研制成功第一枚运载火箭,60 年代后期研制成功中程及中远程运载火箭。此后,运载火箭多次将人造卫星准确地送人运行轨道,并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80 年代初,我国西北地区向南太平洋海域发射的远程运载火箭已溅落在预定的海域,这一切表明我国运载火箭的科技进入到一个新水平。

“两弹一星”的研制具有科学技术密集、精密高度的特点,它必然涉及到众多科研生产部门和学科。为了排除万难、夺取全胜,必须在统一领导和规划下,大力组织全国国防科技和全国有关科研部门的力量相互协作,联合攻关。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领导人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发出了攻克尖端技术实行“大力协同”的指示,这一号召很快形成了国防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工业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研究机关五个方面军的国防科研战线。由于采取了全国大于和平事业,诸如工农业、医疗卫生及科研的许多领域。在空间技术的发展方面也获得众所嘱目的成就,60 年代中期我国开始着手制订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空间计划。1970 年我们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研制到发射仅用了 5 年,次年发射的第二颗同类卫星在宇宙空间正常运行了

8 年多,并不断向地面发口各项科学实验数据。而在 1975 年发射的可收回的

人造地球卫星,也能在正常运行 3 天完成了科学实验的任务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这一切证明,我国在核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上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同时也说明我国在轨道控制技术、制动火箭、防热技术、回收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突破。1984 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 改善了国内的通信、电视、广播的现状。另外,这时我国已成功地发射了 15 颗人造地球卫星,我国并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此外,在运载火箭的研究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建国后不久就开始研制探空火箭,60 年代中研制成功第一枚运载火“箭,60 年代后期研制成功中程及中远程运载火箭。此后,运载火箭多次将人造卫星准确地送人运行轨道,并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80 年代初,我国西北地区向南太平洋海域发射的远程运载火箭已溅落在预定的海域,这一切表明我国运载火箭的科技进入到一个新水平。

“两弹一星”的研制具有科学技术密集、精密高度的特点,它必然涉及到众多科研生产部门和学科。为了排除万难、夺取全胜,必须在统一领导和规划下,大力组织全国国防科技和全国有关科研部门的力量相互协作,联合攻关。毛泽东等老)辈革命领导人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发出了攻克尖端技术实行“大力协同”的指示,这一号召很快形成了国防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工业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研究机关五个方面军的国防科研战线。由于采取了全国大协作的形式,弥补了我国科研基础薄弱、人力、财力不足的缺点, 终于在较短的时间内攻克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尖端技术。并且也带动了许多新的生产部门和新兴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我国在尖端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对于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巩固国防,增强自卫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探索宇宙空间的秘密和造福于人类都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