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成就,认真分析我国的社会历史与现状,切实掌握我国国情,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一、三种不同取向的比较研究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从近现代历史看,大体可归结为二种路问:

一种是企图在保存旧制度的基础上,依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搞现代化。这是旧中国当权统治阶级的主张。 19 世纪 60—90 年代封

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和 20 世纪 30—40 年代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就是属于这一派的。这一派的理论基础就是“中学力体,西学为用”。无论是清政府,还是国民党政府,发展工业,其目的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而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反动统治,镇压革命力量,这种路向的结果造成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下,中国经济发展十分缓慢。1877—1920 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1. 38%,1920—1936 年为 1.80%,1936—1949 年则为一

  1. 76%。1943 年是旧中国钢铁生产量最高的一年,钢产量也只达到 90 多万吨,铁产量为 180 多万吨,而且绝大部分钢铁是由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下的东北生产的。现代工业生产值最高时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17%。事实证明,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下,中国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美国资产阶级学者在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后也得出如下的结论:“1949 年以前,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多少建树。”

一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如毛泽东所说,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前,中国的先进分子都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他们之中又分两派,一派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 一派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即使在十月革命胜利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仍有人继续鼓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在 1920 年至 1921 年的社会主义讨论中,就有过这种主张。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却已指出,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在《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毛泽东又作了进一步的论述,说明 20 世纪的国际国内环境都不容许中国走欧美资产阶级走过的老路。从国际环境讲,帝国主义反对中国独立,要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断绝了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路。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灾难和 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的腐朽、没落,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证明中国再也不能走资本主义老路。从国内环境讲,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它的软弱性、妥协性,使它不可能担当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与此同时,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也不允许再走资本主义道路。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思想界鼓吹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典型代表莫过于胡适。可是,以自由主义者著称的胡适,最后却经由杜威走向蒋介石的怀抱, 一心为大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效力。胡适本人的经历从一个侧面说明, 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再一种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这种选择是中国先进分子从 1840 年以来的痛苦经历和对于人类历史发展总趋势的科学考察的结果。如人们所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概括了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史过程。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理,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基础上的,是以社会化的生产力为前提的。然而,中国生产力落后,能不能搞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就遇到的一个问题。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中国虽然落后,但仍可以搞社会主义。主要的理由是:从世界总的发展趋势看,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中国亦不能自外于此;中国已有了无产阶级;中国的军阀阻碍发展实业,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要发展实业,必须行社会主义。可见,他们主要是依据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来论证中国可以走社会主义道路,还缺乏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他们当时还不懂得中国革命应分两步走:第一步只能搞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才能搞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这反映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对中国国情认识的幼稚性。尽管如此,其大方向是对的,即认为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虽已明确了中国现代化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但中国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却经历过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

中共“二大”虽然明确了中国革命应分两步走,但在当时对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一时还不十分清楚。陈独秀拘泥于由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的一般次序,认为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需经过一段资本主义,再搞社会主义。受共产国际的影响,翟秋白、李立三、王明等人企图在民主革命阶段就反对资产阶级,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正确地解决了两者的区别与联系,纠正了“左”的和右的错误。他对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联系的阐述,实际上说明了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在根据和

条件。他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包含有共产党领导、工农联盟、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社会主义因素,这些因素加上有利的国际环境(社会主义向上高涨,资本主义向下低落),使得中国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可以避免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

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前夜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更是具体地分析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据、特点和步骤。在分析中,他牢牢抓住中国现代工业和农业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各占的比重这一点,举出当时的经济学家概略的估算,在抗日战争前中国现代工业约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10%左右,农业和手工业约占 90%左右。依据这一估算,毛泽东认为:这“是帝国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压迫中国的结果,这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这也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他进而又指出:中国已经有了大约 10%的现代工业经济,由此有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并在实际斗争中具有了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资格;10%的现代工业,又极为集中,最大的和最主要的资本集中在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官僚资产阶级手里,没收这些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就使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使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而这一部分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谁忽视了这一点, 谁就要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毛泽东的这一分析确定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内在根据,表明中国搞社会主义是有一定的必要的物质条件的。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假如没有一定数量的现代工业, 便不会有一定数量的无产阶级,不会产生具有领导资格的无产阶级政党,就不可能有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更不可能进而搞社会主义。

与此同时,毛泽东又指出:中国大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 90%左右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落后的,与古代没有多大区别;这种分散的个体经济,会在革命胜利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应当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任其自流的观点是错误的。这就是说,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必然又是一个长期的和艰难的过程。谁忽视这一点,就会犯“左”的错误。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

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这是毛泽东在 1953 年谈过渡时期总路线时讲的,以后,他又说过多次。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毛泽东并没有宣布社会主义革命开始,反而讲,要 10 年或 15 年以后才全面开始搞社会主义。1950 年 6 月,他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的闭幕词中也是说:实行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社会化还是在很远的将来的事。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开始的思想是在 1949 年时

就有的呢?还是在 1953 年才有的?我们认为,正确的答案当是前者。在 1949 年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他明确他说:“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里用“社会主义国家”的字样, 突出地表明: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之日,就是向社会主义过渡开始之时,至于当时为什么未明言这一点,这可能是因为:第一,当时还面临着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不能四面出击;第

二,为了稳住民族资产阶级,发挥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尽快恢复国民经济;第三,在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之前,他确实以为全面开始搞社会主义还要 10 年、15 年的时间。在讲话、文章中他也说过要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可见,前后两种说法是能够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的,至于说,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开始”的说法相矛盾? 并不矛盾,因为在他看来,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就包含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始的意思。毛泽东原以为要 10 年、15 年后开始全线向资产阶级进攻,但实际情况的发展大大提前了。这主要是因为:(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完成。到 1952 年底,工农业总产值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钢、煤、发电量、原油、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业产品的产量已大大超过解放前的最高年产量,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家工业化的计划已水到渠成。(二)资本主义私营经济与国营经济的矛盾尖锐化, 资产阶级一次又一次向无产阶级的进攻。(三)社会主义工业化与个体小农经济的矛盾,农村中的两极分化。(四)国营经济的强大,到 1952 年,工业生产中,国营经济占 67.3%,私营经济占 32.7%,在商业零售业中,国营占40%,私营占 60%。国营经济控制和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形势。(五)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根据上述实际情况的变化,毛泽东不失时机地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创造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原计划用15 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但实行的结

果,仅用了 3 年多一点时间,到 1956 年就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样,毛泽东在 1957 年斩钉截铁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可是,现实又告诉我们, 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而是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国家建立的。如何认识这一历史现象?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从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谈了他的独特见解,他认为:从世界的历史来看,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也不是在工业革命之后, 而是在工业革命以前,也是先把上层建筑改变了,有了国家机器,然后改变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搞好了,走上了轨道了,也就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当然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之后。首先造成舆论,夺取政权,然后才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也是一般规律。他又说:一切革命的历史都证明,并不是先有充分发展的新生产力,然后才能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我们的革命开始于宣传马列主义,这就是要造成新的社会舆论,以推行革命,在革命中推翻落后的上层建筑以后,方有可能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旧的生产关系被消灭了,新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来了,这就为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于是就可以大搞技术革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还要继续进行生产关系的改造,进行思想改造。毛泽东的这些说明对吗?大体上是对的。需补充的是:在新的生产关系建立后,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旧制度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使劳动者的物质生活有所改善, 否则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就不易巩固,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就容易复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