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军事理论现代化

军事理论现代化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理论是先导,它对军事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对军队建设的方针与原则起着指导与统率的作用。如果单有精良的武器装备,没有先进的军事理论,国防现代化进程会受到重大影响,参与战争以后也是会打败仗的。

一、军事理论是不断发展的毛泽东研究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时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认为战争是发展变化的,强调研究战争应”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同样,他也运用这一观点于军事理论的研究。建国后,他依据相对的和平环境的到来和研究能力的提高,积极倡导和组建军事科研机构和成立各种类型的军事院校,以加强现代化军事理论研究,主张战争指导者应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改变自己的理论原则、方针和方法,反对固守某一教条或某时某地的片断经验。还在 1952 年 7 月 10 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主席名义写给军事学院的训词里就说:“中国人民的建军历史,已经走过了二十五年的长期路程,其革命经验之丰富,在国际上除苏联以外,无与伦比。但在中国人民尚未获得全国胜利之前,由于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其军事建设又尚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也就是处于装备的简单低劣, 编制、制度的非正规性,缺乏严格的军事纪律和作战指挥的不集中、不统一及带游击性等等,这些在过去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因而也是正确的。可是,自从中国人民获得了全国范围的胜利之后,这种客观情况已经起了基本上的变化,我们现在已经到了建军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进到掌握现代技术的阶段,客观条件已完全具备了这种可能,只需加上不疲倦的主观努力,就一定可以实现。与现代化装备相适应的,就是要求部队建设的正规化,就是要求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 就是要求实现诸兵种密切的协同动作。为此,就需要克服在过去曾经是正确

的,而现在则是不正确的那种不集中、不统一、纪律不严、简单现象和游击习气等等,而必须加强整个工作上、指挥上,而首先又应该是从教育训练上来培养的那种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这是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条件之一。”同一训词里还提出,为了在现代战争中组织复杂的、高度机械化的、近代的战役和战斗,一定要有健全的、具有头脑作用的、富于科学的组织和分工的司令部机关。这一训词,反映了毛泽东关于军事理论现代化的思想轮廓,具有长期的普遍的意义。

1958 年 6 月间,他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又说:“十大军事原则,是根据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初期的经验,在反攻时期提出来的,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运用了十大原则,取得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十大原则目前还可以用,今后有许多地方还可以用。但马列主义不是停止的,是向前发展的, 十大原则也要根据今后战争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和发展,有的可能要修正的。”

毛泽东在上面说的变化了的情况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我们由夺取政权的任务转入加强和巩固政权的防卫任务,二是高科技在军事领域里的普遍推广和运用。两者都会引起军事理论的发展和变化。

毛泽东军事理论现代化学说的主要内容似可以概括如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及时地提出加强国防,建设包括海军、空军以及其他技术兵种的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包括用于自卫的核武器)的重要指导思想。提出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的思想,明确要在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基础上来增强军事实力。要求军队必须掌握最新装备和最新战术, 使部队的正规化建设与现代化装备相适应以强调军队要统一指挥、统一制度、统一编制、统一纪律、统一训练,对军队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倡导兴办各类军事院校,成立军事科学研究机构,加速培养干部、深化军事理论研究,总结在新条件下的作战经验,以及制定各种条令、条例等。对司令部工作、政治工作、后勤保障等分别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提出民兵工作的组织、政治、军事三落实,发挥其在保卫和建设国防中的作用。除上述军事思想以外,在军事学术方面,他还制定了为保卫祖国而实施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原则,并提倡从现代局部战争中总结经验,以探索未来战争的规律和指导规律。毛泽东关于军事理论现代化的实践告诉我们,军事理论现代化不是对传统理论的废弃,而是在新条件下,对它的继承和发扬。在今天,所谓军事理论现代化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也就是用毛泽东人民战争的理论,积极防御的战略、以劣胜优的战略、战术原则等等来解决我们作战、训练中的问题。

二、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

自 70 年代以来,世界局势的缓和与科技新潮流,使国际战略的趋向出现了历史性转折。突出表现在:从对抗向对话转变,从纯军事向军事、经济、新科技转变,从进攻性战略向攻防兼备及以防为主的战略转变,从单纯增加军事力量向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转变。虽然局部战争未断,有时甚至十分激烈,但从世界总体来看,军事对抗的强度井非是上升,而是在下降。鉴于这种形势的变化,各国都在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战略目标和步骤,粑战略目光投向 21 世纪。

为适应于这种新的变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运用马克

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继续推进毛泽东思想,从发展变化的国际大环境的实际出发,对国际形势作了实事求是的考察与分析,特别是对时代问题做了科学的预测并提出了新的论断。指出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和发展”,“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经济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这是对时代基本特征和世界发展趋势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新时期时代特征的科学定性。同时又是制定国家战略和做为国家战略组成部分的军事战略的客观前提和依据。

在 80 年代以前的几十年间,我们一直是依据列宁在本世纪初对时代的论断,即“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来确定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方针的。毛泽东还曾提出:世界大战是不可避免的论断,要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这样,使我国的国防长期处于临战状态,而国民经济建设始终没有提到中心位置上来。这是由于对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形势出现的新变化、新特征未能及时做出科学的分析而造成的失误。邓小平在对战争与和平这一重大战略性问题进行新的判断时说:“过去我们说,世界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观点,根据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和平是可以争取到的,当然赢得和平需要做一系列的工作。”从中看出,他不拘泥于某些过时的观念,敢于解放思想,突破过去多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框框,作出“至少在本世纪内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的新的论断。这个判断是极端重要的,是中国一切重大决策的依据,更是军事国防战略的依据,同时又是实行军事战略转变的理论基础。应当说,这个重要论断不是单凭一时的直接感觉出发,而是基于对整个世界形势的变化进行了详尽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邓小平认为,一方面必须看到当今世界战争危险依然存在,超级大国、霸权主义及强权政治对世界的和平依然造成严重的威胁;局部地区的冲突从未停止过。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仍在通过各种途径和各种手段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遏制、渗透、实行“和平演变”。另一方面还必须看到世界上制止和平的新因素也在迅速发展,和平力量的发展超过战争势力的发展。邓小平这样分析说:和平力量,首先是第三世界,我们就算第三世界的一份了。第三世界是不希望战争的。第三世界的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三,而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发达国家的人口四分之一还不足。这个和平力量,还应包括日本、东欧、西欧,尽管他们是苏美的同盟国,是两个条约的成员国,欧洲人怕打仗啊, 不管东欧也好,西欧也好,你真正要打,一下决心打,他们是不干的呀!美国如果想打,西欧各国要唱反调的啊!苏联要动手,东欧人是要造反的。又说:目前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只有苏美两国,而欧洲是他们战略争夺的重点, 是他们的战略中心,如果欧洲不把自己绑在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战车上,世界战争的发生是很困难的。上述分析指明:战后第三世界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和力量的对比,它已成为制约新战争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占世界 1/3 人口的中国,更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稳定力量;大多数发达国家不希望爆发世界战争,这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此外还有战后新科技的迅速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新变化,在客观上它仍然是一股强有力的制约世界励争的力量。

正是依据邓小平提出的科学论断和分析,我们及时做出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转到以现代化为中心的相对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上来。这个转变是一个积极的决策,它能使我们充分利用较长时间的

和平环境,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抓紧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国防建设,以增强我军的实力。这个转变非常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过去由于对战争危险估计偏高,长期保持着一支庞大的军队,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战场建设、民防建设规模过大; 国防工业生产军品的单一,这一切加重了国民经济的负担,也放弃了全面的、系统的、长远的国防建设。实行战略指导思想的转变不仅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人们为和平与发展而劳动的精神,而且也把国防建设本身提到更高的水准。

三、国防现代化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的大局

经济是暴力的物质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作后盾,暴力的目的不可能实现。这样,无论是整个国防建设还是做为国防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军队建设, 其目标、规模、速度和现代化程度无一不受国家经济实力的制约。可以说, 没有现代化的经济就没有现代化的国防。

邓小平正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明确地提出国防现代化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个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这一战略原则。指出:“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这个问题,我们军队有自己的责任,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军队各个方面和国家建设有关系,都要考虑如何支援和积极参加国家建设。”接着指出:“总之,大家都要从大局出发,照顾大局,千方百计使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起来。发展起来就好办了。大局好起来,国力大大增强了,再搞一点原子弹、导弹、更新一些装备,空中的也好,海上的也好,陆上的也好,到那个时候就容易了。”

邓小平的上述思想,深刻体现了在和平时期,紧紧围绕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前提,确定国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思想坚持和发展了 1956 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关于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辩证分析的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使我们能自觉地利用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的有利时机,努力加强综合国力的建设。他举例说:空军也可以腾出一些机场搞军民合用或民用来支援民航事业的发展;如海军港口有的也可以合用,以增加国家港口的吞吐能力,又如国防工业设备好,技术能力雄厚,把这个力量充分利用起来投到国家建设中去以发展民用生产,这样做,有百利而无一害。也是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人民解放军积极参加了如油田开发,引滦入津等国家建设重大工程,并在抗震救灾等项活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强调国防现代化建设要服从经济建设的大局,并非是轻视或削弱国防建设。恰恰相反,从长远看,正是为了加强国防建设,即在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国防现代化,这也最终体现了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必须与现有国力相适应的原则。国家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每“一化” 既不能偏废,又不能与其他“三化”分割。国防现代化不能脱离工业、农业和科技现代化而孤立发展,同样其他“三化”更不能脱离国防现代化。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的情况下,强大的国防力量既是维护国家安全使四化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对于霸权主义者战争势力的重要威慑力量。

近几年来,由于坚持并贯彻了这一方针,国家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年增加了国防经费的拨款,实现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军队“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在 1975 年 1 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上,针对林彪“四人帮”对军队建设的严重破坏,做了《军队整顿的任务》的报告,其中提出,“军队要把教育训练放在战略问题的一个重要位置上”1977 年 8 月 23 日在军委座谈会上又重申这个原则,并做了专题性的论述。他说:“1975 年军委扩大会议的时候,在我的讲话中提出一个原则,就是在没有战争的条件下,要把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这是邓小平主持军委工作时提出的建设现代化军队的一项长期的指导方针,也是落实建设一支现代化军队的关键性措施。

把军队的教育和训练看成关系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问题,不仅是从当时我国军队的现状出发,也是从现代化战争的实际要求出发。

人所共知,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是军事高科技的产物,它需要具有各种专业技术知识的军人掌握和运用,如果我们不加强对军队的现代化战争的教育和训练,就不能形成现实的战斗力,也无法应付未来战争。再者,相对的和平环境更需要采取一切办法加强军队的教育和训练。邓小平分析说:“我们的军队过去是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中锻炼成长的,那时提升干部主要靠战场上考验。现在不打仗,你根据什么来考验干部,用什么来提高干部,提高军队的素质,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还是要从教育训练着手?要把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的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这个方针具体化。”还有,从当时我们军队的实际状况看,问题不少,也需要整顿。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是“肿、散、骄、奢、惰”。肿是指军队机构的人数臃肿不堪,养兵的开销大;散表现在派性强,山头林立,组织纪律性差,领导班子软懒散;骄是由于“文革”中支左权力增大,滋长了骄横之气;奢是搞奢侈、闹享受、闹待遇,请客送礼, 违反政策;惰是革命意志衰退,小病大养,无病呻吟,官僚主义严重,不下基层,不努力工作,不动脑筋,不亲自动手,办事靠秘书。解决的办法是抓整顿,既要整顿部队又要整顿领导班子,抓教育,抓训练,把教育和训练都提高到战略地位。

他认为,实现上述重要原则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一方面是对部队本身要提倡苦学苦练。无论是战士还是各级干部只有在苦学苦练当中才能增长能力,只有从苦学苦练当中才能培养和恢复军队的好传统、好作风和严格的纪律,只有从苦学苦练当中才能掌握现代化战争知识、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在人民当中恢复起过去丧失掉的威信而赢得群众的信赖。其意义是深刻的。另一方面是通过正规的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以提高干部的军政素质。邓小平特别突出强调军事院校在军队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充分评价了军事院校在培养高水平的军队干部中的作用。并明确要求军事院校在训练、选拔、推荐干部上起到集体政治部、集体干部的作用。同时要求院校培养的干部要具有现代战争知识、指挥诸军种、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和管理能力,以及我军传统的优良作风。1986 年 6 月中央军委进一步贯彻上述指导方针,颁布了军队院校实行教育训练改革的决定,提出院校教育改革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改革重点是理顺指挥院校的初、中、高三级培训体制,使这一方针的内容更加丰富和臻干完善。

五、国防科技工业和军队教育训练坚持军民兼容、罩地结合的原则

国防科技工业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虽然在 50 年代就已提出, 但因没有把国防科技工业当作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加之长期以来应付“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局面,这一正确方针未能得到切实的贯彻和执

行。反而形成国防科技工业只进行单一的军品生产,任务不足、设备闲置, 影响了国防科技工业自身发展和有效地支援国民经济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变,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进行了全面改革,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在这一正确方针指导下,在完成军品生产的同时,面向经济建设,加速军用技术成果向民用转移,充分发挥了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和设备的优势。

与此相关,军队的教育训练是单纯着眼于军队建设的需要,还是兼顾地方建设的需要,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针问题。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今后教育训练的方向应是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他认为应把军队办成一个学校,使干部既学到现代军事知识,又学到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 还要学会做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这样我们的军队干部既能在军队建设中发挥作用,到地方上也能发挥作用,打起仗来,又可以在战争中发挥作用,就成为军队和地方都合用的干部。他还把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提高到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的高度来认识,他指出:培养军队和地方两用人才,也是顾全大局的问题。从整个国家建设这个大局来考虑,军队培养两用人才,地方是欢迎的。现在军队培养的各种人才,养猪专业人员、司机、专业技术人才,复员后地方都很欢迎。由于国防科技工业和人才的教育培养贯彻了军民结合、军地结合的原则,这样就大大推进了军事科技的发展,为地方不断地输送了大批人才。有效地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而且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