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争取外援

毛泽东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认为这是立国的基点。然而,并不拒绝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争取外援。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他在领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以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打破了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对我国的封锁,争取了必要的外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更加勇敢的姿态开拓和创新,提出了改革和开放的战略方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一、学习外国,坚持分析

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就说,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所有国家做生意。建国之初又重申:“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之后, 我国政府与苏联建立了友好互助同盟,取得了苏联和东欧兄弟国家的援助。以后也从日本、原联邦德国进口了石油、化工、冶金、电子等技术设备,开展了一些经贸往来。1956 年 4 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里,系统阐发了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指出争取外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并公开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向外国学习”是争

取外援的理论前提和思想基础。

在向外国学习的问题上,毛泽东作了系统的多方面的阐发。

首先,是要不要向外国学习。他明确的回答,认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 是提得对的。“现在有些国家的领导人就不愿意提,甚至不敢提这个口号。这是要有点勇气的”。并说学习态度要谦虚、时间要长远:“将来我们国家富了,我们一定还要坚持革命立场,还要谦虚谨慎,还要向人学习,不要把尾巴翘起来。不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要向人家学习,就是在几十个五年计划之后,还应当向人家学习。一万年都要学习嘛!”“就是要把戏台上的那个架子放下来。”

他还主张全方位的学、多渠道的学。他写《论十大关系》前夕听取重工业口的汇报时说:“要派人到资本主义国家去学技术,不论英国、法国、瑞士、挪威,只要他们要我们的学生,我们就去嘛!”在接待波兰统一党代表团时说:中国是世界和人类的组成部分,中国不自私自利。中国是一张白纸, 你们可以在这张纸上写字,你们的科学和文化可以驰骋在这张纸上。在中国人民生活的这块土地上,各国人都有份。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要拜他们为师。并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等方法去取经。

其次,是为什么要学习外国。他用辩证法的两点论论述了向外国学习的必要性。他说:“应当承认,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 为什么能发展?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它的短处。”并有针对性的批判形而上学的一点论,他说:“有人以为社会主义就了不起,一点缺点也没有了。哪有这个事?应当承认,总是有优点和缺点这两点。”这里他强调了观察要有全面观点。再次,是向外国学什么,他确定向外国学习的总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就社会科学而论,他认为“要学习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就自然科学而论,他认为依据我国在此方面落后的实际,应“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提出向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 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地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 但并不是什么都学,他强调指出:“外国一切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

最后,是怎样去学。他提出要坚持分析原则。指出:“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对一切国家都要坚持这个原则。毛泽东总结过去几年学习苏联中的经验教训时说:苏联原设电影局、文化部。我们恰恰相反,有人就说我们错了。然而这些人却没料到,不久人家也改成文化部、电影局了。生搬硬套苏联经验十分严重。“对任何事物都不加分析,完全以‘风’为准。今天刮北风,他是北风派,明天刮西风, 他是西风派⋯⋯自己毫无主见,往往由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还指出, 就是向外国学技术也不能盲目的学。提出学习外国无论是哪些方面的内容都要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必须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不加分析的一概排斥, 另一种是盲目迷信外国,不加分析的一概照搬。这两种倾向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毛泽东提出学习外国要坚持分析,其实质在于要贯彻独立自主的精神,即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开动脑筋,达到真正地理解与消化,才能获得成功。艺术方面也应大力开展中外交流。他主张,凡是外国的好东西,我

们统统拿过来。他在 1956 年 3 月《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从理论上阐述了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必然性和党对外来文化包括西方文化的基本态度。并举出汉、唐两代都开过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风,都不怕外国的好东西, 举出唐朝有一种乐器,政府开会时奏乐,有六种音乐,七种舞蹈,其中有六种节目都是从外国传来的,只有一种节目是本国的。周恩来在同一时期也说过:我们虽然扩大了对外的交往,但开放得很不够。 1955 年我们接待了 60

多个国家的 4000 多外宾,比起祖先来差碍很。在 1300 多年前,中国唐朝的

首都西安,就住有 10 几万外国的居民。历史上我们的文化高,近 300 年来西方文化高,我们要承认,应向西方学习。刘少奇在此期间谈到领导制度的改革时说:资产阶级革命初期所采用的一些民主比我们现在的一些民主办法甚至更进步一些。比如美国领袖华盛顿也算劳苦功高吧!但是他做了 8 年总统之后,退为贫民。这样的办法,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参考一下,也可以退为贫民吧!上述的意见或思考,反映了 50 年代中期,进入社会主义全面开展建设阶段,向外国学习,争取外援方面,决不仅仅限于经济和科技两方面,而是认为在政治、文化等许多领域也都有可以借鉴之处。

1975 年 7 月邓小平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说:“《论十大关系》稿,已整理好,我看整理得比较成功”,“我们在读改时,一致觉得这篇东西太重要了, 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由于该文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内容寻找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时,认真吸取外国经验。因此邓小平着重肯定了它对于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

然而遗憾的是,《论十大关系》,特别是向外国学习的思想,由于“左” 的干扰,未能切实贯彻。当然,客观上自 50 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时我国长期敌视和封锁,再加上以后的中苏断交,给向外国学习造成了障碍;从主观上说,也有片面强调自力更生,把自力更生与对外经济往来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错误倾向,把后者批评为“崇洋媚外”、“卖国主义”,结果变成了盲目排外和闭关锁国。这是一个应认真记取的教训。

二、打破封锁,争取外援

这里说的打破封锁包括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和打破霸权主义的封锁。我们先说前者。

人们知道,我们党和政府为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尊严,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一贯实行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封锁政策。当我们取得了全国政权后,迫在眉睫的任务是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并发展国民经济; 然而,美国及被赶出中国大陆的蒋介石集团不甘心他们的失败,继续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双管齐下。特别是 1950 年悍然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还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从南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方面对我实行武装进逼。鉴于这种严峻的客观形势, 我国采取了“一边倒”的立场与政策,即倒向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巩固和发展同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联合与合作,争取他们的援助,有力地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

还在 1949 年 12 月间,毛泽东和周恩来便亲自前往苏联与斯大林会晤,

通过谈判在 1950 年 2 月共同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该条约针对美国和日本的军事威胁,把中苏两国的防务联系在一起。苏联政府确定向中国提供优惠贷款和经济、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援助。确定在第一个五

年计划期间,帮助我国援建 156 项建设的重点工程。(实际施工为 150 项。

——作者)这些项目包括军事工业企业 44 个,内含航空、电子、兵器、航天、

船舶工业。冶金工业企业 20 个,内含钢铁、有色金属、化学工业企业 7 个,

机械加工企业 24 个。能源工业企业 52 个,内含煤炭、电力、石油,此外还

有轻工及医药工业 3 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为我国经济建设援建了 68 项。与此同时,斯大林还决定:“借款三亿美元,分五年付款,每年六千万,年息一分;对东欧各新民主主义国家贷款利息均为二分,中国因战争及经济破坏,利息轻一点。”此外还提供了五亿卢布的长期贷款,年息定二分。陈云回忆说:当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那时他们对我们的援助是真心诚意的, 比方说:苏联造了两台机器,他们一台,我们一台。”就在这一时期的俞后 5 年中,苏联政府动员了不少人员帮助我国编制计划、传授技术、代培人员, 又提供低息贷款,帮助援建项目、供应设备,还派遣大批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来华,在相当艰苦的条件下参加新中国的各项重点建设工作。这一切都同苏联政府和斯大林的支持分不开,是苏联人民国际主义精神的表现。

总的说,《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是对新中国的有力支持, 对保卫中国安全和迅速恢复经济起了明显的作用。

应当指出的是,这个条约本身也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在争取外援中坚持了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原则和精神。如条约中明确规定:“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中国接受苏联的援助也不是无偿的,而是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原则。如 1953 年 5 月

15 日中苏两国签订的协定书中规定,在 1954—1959 年间,中国向苏联提供

钨砂 16 万吨、铜 11 万吨、锑 3 万吨、橡胶 9 万吨等战略物资,作为苏联对华援建项目的补偿。本着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决定逐步归还苏联对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和大连的特权。

由于我们党在建国初期采取了“一边倒”的正确立场和政策,使我们取得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援助,帮助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骨架,使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完成,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使我们摆脱了政治与经济上的困境, 新生政权得以巩固、边防局势得以缓和,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禁运,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如果说,在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和禁运政策方面我们是卓有成效的活,那么,在打破霸权主义的封锁,争取外援方面就更是难能而可贵的了。

发展至 60 年代,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苏联一方逐步由原来的劣势发展为攻势,且咄咄进逼,1968 年出兵侵占捷克,其后,又在中苏、中蒙边界陈兵百万;而美国,由于在原先与苏联争霸中战线过长,消耗过大,国内矛盾甚多,于是,对于苏联的争夺被迫采取守势。在此形势下,美国一些明智的领导人,为了摆脱困境,着手调整与中国的关系。毛泽东密切地观察到国际政治力量的新变化,并善于利用矛盾,打击最主要的对手,以摆脱我们的困境。他依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确定了新的战略, 打破苏联霸权主义对我国的军事威胁与封锁,争取外援,决定改善中美关系。毛泽东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的国际统一战线策略,“一条线”就是从中国经日本到中东、西欧,南边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到美国。其周围国家叫“一大片”。1972 年中美双方签署了第一个《联合公报》、1978 年

12 月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

报》,自 1979 年 1 月 1 日起中美双方互相承认井建立了外交关系。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反对苏联扩张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的形成,打破了苏联对我国的军事包围和封锁。并使我们摆脱了 60 年代以来“两个拳头打人”的困境。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谈判中,我们坚持贯彻了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平等的原则。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两国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1978 年中美谈判达成的协议中规定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立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际,美国政府宣布立即断绝同台湾的“外交关系”,并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出军事力量和设施,并通知台湾当局终止《共同防御条约》,所有这些成果的取得都同坚持原则和坚持斗争分不开,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外交政策的伟大胜利。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有利于太平洋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也为创造一个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建设环境赢得了时机与时间,中美关系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外交关系的建立,为两国及至西方国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及贸易的往来、交流与合作开拓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前景。我们也开始引进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技术和设备,吸收了一些外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增加了新的活力。 1970 年,中美建交前贸易额为

零,到 1986 年达 73 亿美元。美国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1986 年中美签

订了官方科技合作议定书 27 个,中美合作项目达 500 多个。特别是在 1983年中苏关系松动之后,美国对中国技术出口迅速放宽,并把中国从美国出口管制分类的 P 组国家改为 V 组国家、将中国列入与美国友好的非盟国之类。应该指出,从根本上讲,西方国家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援助”,包括政

府、集团或个人的经贸往来,同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援助在性质上根本不同, 这里只是通商、投资和做生意。他们除了赚钱的目的之外,也常常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强加给对方,这是我们应提高警惕并加以防范的。但这并不影响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友好往来。

三、对外开放、争取外援

上面说过,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路线。

为什么对外开放会成为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它同独立自主原则是否矛盾,这应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的高度加以认识。

首先要肯定,对外开放不仅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任何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100 年前就指出:在近代条件下,经济的发展和相互联系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这是因为自从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即意味着原来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的状态逐步被打破。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的导言中,还提出应当研究“生产的国际关系”问题, 包括“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汇率”等方面。毛泽东也说过:“自从帝国主义这个怪物出世之后,世界的事情就联成一气了, 要想割开也不可能了。”世界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高科技的腾飞,进一步验证了这些科学的预见。它越来越使人们看清一个事实: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和所有先进科学技术。发展中国家需要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而发达国家也

需要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市场。只有相互取长补短,通过经济合作,开通贸易,进行技术和文化的交流,才能达到互利和互惠的目的。纵观世界,凡是经济蓬勃发展和富有活力的国家和地区,无不同实行开放政策有关。如不足300 年历史的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之最,重要原因之一是它始终奉行对

外开放政策。它先后在本国设置了 70 多个自由贸易区;开展贸易往来和技术交流,也充分吸收外国资本、技术和人才,为其所用。又如日本、原联邦德国、新加坡等更是把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放在生死攸关的位置上。事实证明, 实行对外开放是使一个国家和民族振兴、经济高速发展的明智之举。

对外开放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的必然要求。改革的内容是全面的,不仅经济,还包括政治、教育、科技等方面。改革与开放密不可分。广义来说,改革本身便意味着开放;反之,实行开放也就是一种改革,即改变那些闭关锁国的状态,尽可能吸收外国的资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 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是说,对外开放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邓小平说:实践证明,我们搞改革、开放的路子是走对了。

关于在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方针与原则,邓小平作了系统说明。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在独立自主基础上的对外开放。也就是说,在对外交

往中,无论进行经贸合作,还是文化技术交流与合作,都一律贯彻独立自主精神。具体来说,即国家不分大小、不分贫富,都要互相尊重对方的主权和利益。坚持不谋求特权和不附加任何不平等条件的原则和立场。同时,在实行对外开放时不忘记自力更生。邓小平在会见利比亚元首多伊时说: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建同以来毛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还有就是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或设备,应有计划、有选择,并尽可能通过自己的吸收与消化;至于对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则应坚决抵制,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泛滥,不拿原则作交易,充当别国的政治附庸,更不能在对外交往中丧失国格、人格。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坚持了这个原则,就是坚持了独立自主精神,丢掉了这个原则,就丧失了独立自主。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对外开放不是权宜之计,是贯彻于整个社会主义发展时期的战略原则。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都比较落后,为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能再走先工业化国家走过的漫长的工业化道路,而应采取迎头赶上的方法,即通过扩大开放,积极掌握当今世界已有的先进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以天下之长,补我之短,加速自身的发展。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不仅对西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苏联等国开放,同时还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开放。

就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和形式而论,主要包括开展对外贸易,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建立经济特区,也包括引进其他国家一切智力,文化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对外贸易是国际范围内的商品流通与交流,它是使一切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中国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原因是多年来闭关锁国的政策堵塞了促使国民经济腾飞的这条渠道,它成为我国经济停滞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前所述,对外开放是增强我国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国策,而对外开放也正是通过对外贸易(当然还有

其他内容)这种手段来实现。它的优点一是在国际市场上可以换取本国短缺产品,以满足生产与生活发展的需要。二是可以引进国内急需的先进科技与管理方法,以填补我国科技空白,三是可以换取大量外汇,以解决经济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因为出口创汇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外开放的程度和范围,同时又直接影响着国内经济建设的规模与进程。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个基本宗旨就是吸引外资为我所用。从我国国情来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不利条件之一就是现代化建设急需大量资金与资金缺少的矛盾。这个矛盾甚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于改变。调动国外的积极性,吸引外资、合理利用外资是重要一招,是上策。其优点一是可以缓解咽内经济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二是可以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生产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从而可以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素质,总之,它是扩大国际问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最佳途径。吸引外资、利用外资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诸如: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进行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合作开发、补偿贸易、加工装配。亦可争取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提供中长期、中低利贷款及各种名目的开发基金、救济金等。还可以搞一般商业贷款。与此相应,实行对投资者放宽政策。项目不分大小,对象不分国别、制度与地区,无论是外国还是港、澳、台,均对他们敞开大门,并使他们的经营有利可图。这样做我们争取了时间,发展了自己。这是开明的方针、有胆识的政策。

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也是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我们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虽然已拥有了一定的技术力量,甚至在某些方面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但总的来说比起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无论是装备、工艺、技术队伍、经营管理水平毕竟还很落后。在当今世界新科技突飞猛进、技术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形势下,完全靠自己重头摸索决非上策。要迎头赶上就必须引进国外的先进科技为我所用。引进国外新科技也必须贯彻独立自主的精神,既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经过自己的吸收、消化与创造性的劳动,反对照抄照搬。先进设备和部件、新型的优质材料、技术资料、图纸、先进管理方法、技术服务及专利权及工业产权转让或许可均属先进技术引进之列。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是开展对外经济合作获取外汇的重要形式。我国人多、劳动资源丰富,如充分发挥,能创造财富,不能充分发挥,就是包袱。从国内说,可以搞多种经营,广开就业渠道。从国外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是充分发挥劳动资源的重要渠道。

此外,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地区是实行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论建设特区的重要作用时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在指出特区的优点时说:“特区将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为了用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开放了北起大连,南至海南岛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谭泉三角地区为沿海经济开发区,并在这些沿海地区和城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循环。我国首创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实行特殊的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上。具体来说:特区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利用外资;经济活动是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中心;对前来投资的客商,在收税、土地使用费、人员入境及

货物出口等方面均提供方便和实行优惠政策。它是在我党领导下完全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的行政区域。因而建设经济特区体现了独立自主的精神与原则。当然,对外开放不仅包括经济方面,还包括政治方面,即在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上与世界各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的合作,开展科学技术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

通过改革开放,争取外援,我们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以“七五” 计划为例,我国同世界 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进出口贸易额平均每年增加两位数,5 年累计 4800 亿元,超过“六五”计划 90%。出口额1 亿美元以上的商品种类由 32 种增至 72 种。出口额占世界总额比重由 1978

年 0.83%提到 1986 年 1.4%,世界出口额位次由 32 位上升到 16 位。我们利

用外资的协议额为 609.1 亿美元,实际使用总额为 444.7 亿美元。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兴办民航、公路、港口码头、油田、电力、化工等项目 413 个,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

目 21 000 次,其中工业项目投资比重达 61.9%,这种投资遍及全国 30 个

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前来中国投资的达 47 个国家和地区。

总之,对外开放的好处表现在:促进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迅速提高了我国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四化建设的人才和队伍; 加强了国民经济中重点项目和薄弱环节的建设;缓解了经济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补充和丰富了国内市场的供应;扩大了劳动就业队伍;增强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能力和创汇能力。实践证明,这一方针的采取不仅有效地争取了外援,大大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也提高了自力更生的能力。这无疑是把毛泽东一贯坚持的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